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杜仲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杜仲的鑑別方法

【鑑定中藥材名】

杜仲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ulmoides()liv.的乾燥樹皮。李時珍釋其名曰:「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

【藥材歷史考證】

杜仲一藥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云:「生上虞山谷及上黨、漢中。二月、五月、六月、九月采皮。」《本草經集注》云:「今用出建平、宜都者。狀如厚朴,折之多白絲為佳。」《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圖經》云:「生深山大谷。樹高數丈。葉似辛夷。折其皮多白綿者好。」《本草圖經》曰:「今出商州。成州、峽州,近處大山中亦有之。木高數丈。葉似辛夷,亦類柘,其皮類厚朴,折之內有白絲相連。」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相符。

【植物形態鑑定】

落葉喬木,高達20米。樹皮、葉折斷後有銀白色細絲。葉互生;葉片薄革質,橢圓形、卵形或矩圓形,長6~15厘米,寬3.5~6.5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邊緣有鋸齒,背面初時有褐毛,以後僅脈上有毛,淡綠色;側脈6~9對,與網脈在上面下陷,在下面稍凸起;葉柄長1~2厘米,散生長毛。花單性,雌雄異株,無花被,生於當年枝基部;雄花花梗長約3毫米,無毛,苞片倒卵狀匙形,邊緣具睫毛,早落,雄蕊3~10,無毛,藥隔突出,花粉囊細長;雌花單生,苞片倒卵形,花梗長8毫米,子房無毛,1室,扁而長,先端2裂。翅果扁平,長橢圓形,先端2裂,長3~3.5厘米,寬1~1.3厘米,周圍具薄翅;堅果位於中央,種子扁平,線形,長1.4~1.5厘米,寬3毫米,兩端圓形。早春開花,秋後果實成熟。

【藥材性狀鑑定】

本品呈板片狀或兩邊稍向內卷,大小不一,厚3~7毫米。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明顯的皺紋或縱裂槽紋;有的樹皮較薄,未去粗皮者,可見明顯的皮孔;內表面暗紫色,光滑。質脆,易折斷,斷面有細密、銀白色、富彈性的橡膠絲相連。氣微,味稍苦。

【藥材顯微鑑定】

粉末棕色。橡膠絲成條或扭曲成團,表面現顆粒性。石細胞甚多,大多成群,類長方形、類圓形、長條形或形狀不規則,直徑20~80微米,長約至180微米,壁厚,有的胞腔內含橡膠團塊。木栓細胞表面觀多角形,直徑15~40微米,壁不均勻增厚,木化,有細小紋孔;側面觀長方形,壁三面增厚,一面薄,孔溝明顯。

【藥材理化鑑定】

取本品粉末1克,加氯仿10毫升,浸漬2小時,濾過。濾液揮干,加乙醇1毫升,產生具彈性的膠膜。

【商品規格】

特等:乾貨。呈平板狀,兩端切齊,去淨粗皮。表面呈灰褐色,裡面黑褐色。質脆。斷處有膠絲相連。味微苦。整張長70~80厘米,寬50厘米以上。厚在0.7厘米以上。碎塊不超過10%。無卷形、雜質、霉變。 一等:與特等區別為整張長40厘米以上,寬40厘米以上。厚05厘米以上。 二等:與特等區別為整張長40厘米以上,寬30厘米以上。厚0.35厘米以上。無雜質、霉變。 三等:乾貨。凡不符合特、一、二等標準,厚度最薄不得小於0.2厘米,包括枝皮、根皮、碎塊,均屬此等。無雜質、霉變。

【生境分布】

生於低山、谷地及低坡的疏林中。分布於陝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浙江、安徽、山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

【採集加工】

4~6月剝取生長近十年的樹皮,刮去粗皮,堆置「發汗」至內皮呈紫褐色,曬乾。

【飲片炮製】

1.杜仲:刮去殘留粗皮,洗淨,切塊或絲,乾燥。

2.鹽杜仲:取杜仲塊或絲,照鹽水炙法炒至斷絲、表面焦黑色。

【飲片鑑別】

鹽杜仲本品為塊或絲。表面呈焦黑色,折斷時橡膠絲彈性較差。味微成。

【性能功用】

甘,溫。歸肝經、腎經。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用於腎虛腰痛,筋骨無力,妊娠漏血,胎動不安;高血壓症。內服:6~9克,水煎服。陰虛火旺者慎用。

【附註】

1.置通風乾燥處貯藏。 2.關於杜仲的商品規格,以其藥材寬度和厚度為確定等級的標準,長度只作參考。四川尚產有部分薄仲,特點是皮薄,花紋細緻,質量較好。其等級除厚度不限外,長寬均與厚仲相同。 3.胸高直徑在12厘米以下的幼樹,應嚴禁砍剝。 [1]

【杜仲的鑑別】

杜仲科植物杜仲的乾燥樹皮。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降血壓的功能,自古用作強壯藥。主產於四川、貴州、雲南、湖北、陝西、河南等地。

藥材呈扁平板狀或兩邊稍向內卷狀,大小不一,厚約0.2-1厘米,樹皮外觀差異較大。厚樹皮外表面為灰棕色或灰黃色,有較厚的木栓層(俗稱粗皮),粗糙,有極深的縱裂槽紋並有橫裂紋,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有時可見淡灰色地衣斑,如經加工刮去粗皮者,則外表面呈棕色而較平坦;內表面呈黑棕色,光澤,微發亮。薄樹皮外表面呈淡灰棕色,較平坦,有細縱皺紋和斜方形橫裂的皮孔;內表面呈紫棕色,光滑。質硬脆,易折斷,折斷面有細密的銀白色橡膠絲相連,膠絲富有彈性,可拉長1厘米而不斷。氣微,味稍苦,嚼之有膠質殘餘物。 常見的杜仲偽異品有:

【絲棉木皮】

為衛矛科植物白杜的樹皮,本品呈卷片或板片狀,大小不等,厚約0.2-0.8厘米。外表面呈灰黃色或灰黃色與發棕色相間,粗糙,有灰黑色縱裂紋;內表面呈黃白色,稍平滑,有細縱紋。質稍脆,折斷時有白色棉絮狀細膠絲,膠絲無彈性,稍拉即斷。本品有祛風濕、活血和止血的功效。

【土杜仲 】

其來源頗複雜,包括夾竹桃科和衛矛科多種植物的樹皮,其中較常見的為夾竹桃科的紅杜仲藤的莖皮,該品呈捲筒狀,長短不一,簡徑約1-2.5厘米,徑孔較小,皮厚0.2-0.6厘米,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外表面帶栓皮的呈灰褐色,粗糙而有白色縱長皮孔,刮去栓皮的呈紅棕色;內表面呈紅棕色,有細縱紋。質堅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稀疏的白膠絲。氣微,味澀。功效與杜仲不同。

【杜仲真偽品的簡易識別方法】

1、真品為平板狀,內表面黑棕色或紫棕色,光滑。斷面銀絲密集而富有彈性,可拉長至1厘米。

2.偽品絲棉術雖為平板狀,但內表面黃白色,有細縱紋。斷面膠絲少,稍拉即斷。

3.偽品杜仲藤為捲筒狀,斷面膠絲稀疏。

[2]

【正品杜仲】

杜仲是常用補陽藥,具有補肝腎、安胎和降血壓的功效。杜仲為杜仲科植物的樹皮,撕裂在斷面可見白色膠絲,特徵十分明顯,因此在鑑別時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往往見到膠絲就認為是正品杜仲。事實上,帶有膠絲的樹皮並非只有杜仲一種,因此,鑑別杜仲時不應僅僅依據其膠絲,杜仲的鑑別應得到更多的重視。

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樹皮,呈扁平的板片狀或塊狀,有時為調劑方便或者切成絲狀,中間有膠絲相連,厚2~7毫米。外表面有灰白色栓皮,可見縱溝,有時可見皮孔呈斜方形,或有時除去栓皮,呈灰褐色,內表面光滑,紫褐色。質脆,易折斷,斷面有細密銀白色膠絲,緩慢拉扯可拉至1厘米以上方斷。炒杜仲表面灰黑色,斷面膠絲易扯斷或僅可拉扯至0.5厘米左右。

【偽品紅杜仲】

為夾竹桃科植物藤杜仲或毛杜仲、紅杜仲的樹皮,藥材較薄,外表面黃褐色,內表面黃棕色或紅褐色,斷面有銀白色膠絲,但膠絲較少。

【偽品黃皮杜仲】

為衛矛科植物絲棉木或雲南衛矛等的樹皮,又稱土杜仲,外表面灰色或灰褐色,內表面淡黃色,折斷面有少量白色絞絲,易拉斷。 杜仲是補益藥,臨床使用較多且用量較大,一般10~15克;而紅杜仲來自夾竹桃科植物,該科植物往往有一定毒性,顯然不能代杜仲使用,在兩廣、四川等地區作為民間藥材使用,具有祛風活絡等功效;黃皮杜仲來自衛矛科植物,該科植物也常有毒性,絲棉木具有小毒,用於治關節疼痛等。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