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杜嘉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杜嘉德(英語:Carstairs Douglas,1830年12月27日-1877年7月26日),蘇格蘭長老會傳教士

生於英國蘇格蘭倫弗魯郡Kilbarchan,父親是長老會的牧師,育有六子,杜嘉德是最小的兒子。1851年,杜嘉德從格拉斯哥大學畢業,進入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神學院( Divinity at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深造,四年後完成神學課程。

兩百多個國家的綜合性人口學研究顯示,當今世界各年齡段的基督徒有21.8億[1]。基督徒占到近三分之一。基督徒在地域上的分布也十分廣泛——分布如此之寬廣,以至於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大洲或者區域可以單獨地成為毫無異議的全球基督教中心[2]

簡介

1855年3月,杜嘉德與賓威廉(William C. Burns,《天路歷程》的漢譯者)同往香港,轉往上海,在旅途中,得到賓威廉這位屬靈前輩的指導, 6月到達廈門,開始其在閩南地區的宣教生涯。

1856年,他從廈門乘船前往安海(位於泉州晉江市安海鎮)布道,據《安海教會150專刊》記載:「福音初入安海,當地士紳極力抵制,起初禁止民眾租賃房屋給牧師,繼而禁止民眾與之交往,終且揚沙擲石,甚至全鎮二十四境士紳演戲宣示公禁、阻止傳道」。儘管阻力重重,杜嘉德牧師還是忍辱負重,鍥而不捨地進行傳播福音,終於在咸德境向黃姓居地租得一房舍作為講堂,後因數次被人縱火搗毀而遷租玄壇宮後蔡宅書塾。至1860年才有鄭爽(安海更夫鴉片仙)、其弟鄭垣及施洗、吳江、陳強(戲班吹手)等貧寒者蒙聖靈感化,相繼受洗,同心歸主。鄭爽後來終身事主,歷任執事、長老及傳道。1866年,終於在安海紮下了根,建立了泉州地區第一個堂會(繼廈門新街堂,為閩南的第二個堂會),並以此為據點發展到安溪、永春、南安和德化等地。」此外,杜嘉德還在漳州龍海等地宣教,為福音在漳州地區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1858年,杜嘉德從寧波返回廈門途中,在台灣北部停航,但沒有登陸。

1860年9月19日,杜嘉德由廈門渡海到台灣滬尾(淡水)和艋舺(萬華)探查,9月24日抵達淡水,他發現台灣人大都能講廈門話,感到非常意外與興奮,他在日記上寫道:「這市鎮有疏疏落落的幾條長街,居民或有四五千人,確數多少,在短短几天的訪問中,很難作正確的估計。我們還訪問過附近唯一的大市鎮艋舺。......整個地區為福建漳、廈一帶所遷來的移民,說的也是廈門話,而台灣全島也以廈門話為普遍。......這是一個不平常的現象——跨過海峽,這裡仍舊通行着同樣的語言;在中國大陸,隔了一百哩,就使我們覺得言語不通了。因此,我們耳中似乎聽到一種強烈的呼召:『到這裡來幫助我們』,直到上帝的福音在這裡發揚光大起來。」(據:董顯光着:《基督教在台灣的發展》)此後,杜嘉德多次寫信給差會,要求派宣教士到台灣。經過他的報導與呼籲,幾年之後,蘇格蘭長老會差派了馬雅各醫生到台宣教。

1864年10月,杜嘉德與馬雅各坐船抵打狗(高雄),在台灣先行考察了三個多星期,探尋宣教的可能性,並步行到府城(台南)、埤頭(鳳山)。

1865年,杜嘉德陪同英國長老教會首位宣教士馬雅各從廈門抵台灣,5月28日由打狗登陸,在最初的幾個月里,杜嘉德協助他渡過艱苦的開創期,使福音在台灣紮根。

視頻

杜嘉德 相關視頻

蘇格蘭愛丁堡:穿越時光感受中世紀浪漫風情
重返中世紀,初遇蘇格蘭愛丁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