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莖基腐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杜鵑莖基腐病
症狀
杜鵑莖基腐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生,尤以苗期為重。病害發生初期,莖基部皮層出現褐色水浸狀病斑,後逐漸呈濕腐狀,並向上擴展至枝幹部分,向內發展可深及木質部,進而破壞輸導組織,導致植株萎蔫,頂芽不發,病株根系變褐,發育不良,鬚根少且短。最後葉片脫落,部分枝條或整個植株呈黑色光杆狀枯死。[1]
病原
影響杜鵑莖基腐病發生和發展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反覆利用基質 在苗圃中,栽培用的基質常常未經消毒就被反覆利用,導致基質中滋生了大量的病原菌,為植株發病提供了菌源。
(2)機械傷口 病菌可通過根部傷口侵入植株,移栽時造成根部大量機械傷口,為病菌的侵入創造了有利條件。
(3)土壤pH值 杜鵑喜歡偏酸的環境,生長適宜的pH值為4.5至5.5。當pH值為6.5至7.5時,即表現生長不良。
在pH值高於7.5的鹼性條件下,少則數月,多則一年,植株即死亡。偏鹼性環境中的植株生長衰弱,抗病能力降低,易誘發病害。
(4)濕度 高濕是導致植株發病的重要因素。澆水過頻、過量造成濕度增加,有利於植株發病。澆水方式不當(大水沖澆)有助於水的飛濺作用和水流傳播。
(5)青苔有時,發病植株莖部表面會有一層厚實的青苔,不僅消耗了寄主的營養,而且使莖部維持較高的濕度,也是病害的誘發因素之一。
分布與危害
危害杜鵑。[2]
防治方法
(1)澆水 澆水是杜鵑栽培管理中最頻繁的農事活動之一。宜用雨水、河水、湖水和塘水等軟水澆灌,深井水和自來水不能直接用來澆灌。深井水含有鈣離子和鎂離子,中等偏鹼性,使用前應做適當處理。自來水中含有較多的氯離子,可用容器貯存一段時間後再使用。澆水應適量勤澆,只要維持基質濕潤即可。最好採用細孔蓮蓬頭澆水,這樣可減少病菌的飛濺傳播。
(2)藥劑消毒 對於新基質來說,每噸可用0.5千克浸種靈100至400倍液消毒,有較好的殺菌和殺線蟲效果。而對於反覆使用的基質來說,則應採取加壓蒸汽消毒。另外,使用苗菌靈200-300倍液澆灌苗床,還可明顯抑制病害的發生和青苔的生長。
(3)調節基質pH值 調節基質pH值呈弱酸性,有利於植株生長,增強抗病力。值得注意的是,用浸種靈處理過的基質和苗床的pH值略有升高。
(4)減少植株傷口 數量移栽時,宜輕拔輕插,儘量減少根部的傷口,以降低發病幾率。
(5)生物防治 經試驗發現,木霉對疫霉和腐霉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可利用木霉生物防治劑來控制病害的發生。
參考文獻
- ↑ 杜鵑莖基腐病病原菌的鑑定豆丁網
- ↑ 謹防莖基腐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