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史雲梅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史雲梅耶
出生

(1934-09-04) 1934年9月4日(90歲)

出生地 = 捷克,布拉格
職業 導演 / 編劇 / 美術 / 服裝 / 視覺特效

楊·史雲梅耶(Jan Svankmajer)[1]

 1934年9月4日出生於布拉格,學生時代鍾情超現實主義藝術,學習歐洲傳統木偶戲,並涉獵舞台、詩歌創作、電影等藝術範疇。史雲梅耶在1964年製作了他的首部動畫短片《最後伎倆》,並於1970年加入捷克超現實主義藝術團體。其作品不限形式和材料:麵包、木頭、陶器甚至演員也可被用作動畫的材料與元素。

影人簡介

  代表作品有《貪吃樹》(2000)、《極樂同盟》(1996)、《浮士德》(1994)、《食物》(1992) 、《波西米亞斯大林主義之死》(1990)、《生動的自畫像》(1989) 等。   看史雲梅耶的動畫電影,蘊涵其中的無非是「直接」而「赤裸裸」的情趣。所謂直接,來自於他動畫中無處不在的神秘主義和超現實色彩,都是以最簡單、最經濟的手法來表達的,完全拋棄了好萊塢似的花招和套路。所謂赤裸裸,則是因為史雲梅耶的動畫,往往以人類的動物性為對象,展現人類靈魂世界裡的潛意識欲望——性慾、戀物癖、口腔期綜合症狀。冷眼旁觀現代電影語言或者敘事技巧的人造痕跡以及含蓄、內斂、細膩的表達方式,史雲梅耶更是別出心裁地用鬧劇來還原電影的原始形態。   「我對其他人的作品不甚專注,我的好友多數是詩人和畫家。電影導演我則喜愛布努艾爾、費里尼、梅里愛。動畫師專注於為自己建造的密封世界,一如玩賞白鴿以及飼養白兔的人,我不會視自己是動畫電影人,因為我並非對動畫技術感興趣;我製造全新的幻覺,目的只是讓日常物件回復生命。超現實主義存在於現在,而非與現在毗鄰。」史雲梅耶認為現代動畫家的盲點在於過於在乎「技巧」。對他而言,「故事」才是至關重要的。   由第一部作品《最後伎倆》開始,史雲梅耶動畫的複雜性和單純性猶如他的左右手那樣運用自如,《最後伎倆》將劇場表演和木偶表演合而為一,挪用了黑光劇場的特殊技巧,利用黑色背景和燈光營造出出人意料的奇幻視覺情境還是那麼的純粹。   不管是夢遊仙境的「愛麗絲」,還是被魔鬼附身的「浮士德」,在史雲梅耶的作品裡他們都是超現實主義的忠實代言人。   法國的《電影手冊》這樣評論史雲梅耶:「對於人生超現實的悲觀詮釋,只有文學巨擘卡夫卡可以和史雲梅耶相提並論……」如果你認為動畫只是一種充滿情趣的娛樂,那麼你千萬不要選擇史雲梅耶的作品,雖然他的動畫電影形式詼諧幽默,但是蘊藏在深處的卻是對政治、對人性最沉重的批判。   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史雲梅耶對好萊塢動畫電影的影響。《蝙蝠俠》的導演蒂姆·波頓崇敬他的黑色幽默;亨利·施立克把他的夢幻色彩注入到自己的暢銷作品《詹姆士和巨桃》中;動畫界的奎克士兄弟更是拍了一套《史雲梅耶的抽屜》來向前輩致敬。1997年,史雲梅耶獲得了洛杉磯電影節頒發的「PERSISTANCE OF VISION」大獎。   「看我的電影不需要說明書,我的作品有不少意義,我寧願觀眾用自己主動的象徵主義去解讀。就好像心理分析那樣,人總有私自的秘密。沒有這秘密,就沒有藝術。」

作品特色 [2]

  • 楊·史雲梅耶是一個從來不順應形式和政治潮流的藝術家。他的作品是不受形式和材料的限制的,但主題卻大多都是質疑、檢驗和挑釁。《夢魘瘋人院》就要求觀眾去思索,「理論上的自由或者嚴格的紀律能否平等地當成鎮壓的措施來看待」,向社會文明提出質疑。同時,作品中大多數都出現了對「童年」,對「本能」的讚揚。《貪吃樹》中雖然看似孩子們是惡魔,但是卻讓觀者從心裡發出「要善待孩子和關愛孩子」的聲音。楊·史雲梅耶的父親是一名櫥窗設計師,母親是裁縫,從小的家庭狀況不錯,而且一直對繪畫等藝術方面很感興趣。可以說,他的童年是自由的,豐富的、陽光的。而現實社會的壓抑、不平等和黑暗是讓許多人無法接受的,對迷戀童年的楊·史雲梅耶更是如此。有些人選擇了壓抑作為自我防禦機制,而楊·史雲梅耶則選擇了投射。把自己內心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童年的愛戀都放在了他的作品中。擁有一個孩童的真誠和熱情的楊·史雲梅耶,與物品玩耍、對話,撫摸它們、破壞它們,這是一個孩童毫無理性、本能的欲望。在一次訪談中,楊·史雲梅耶也表示:「作品不先解放了自己,又怎能談得上解放觀眾?創作一直以來都是我的自我治療。」
  • 楊·史雲梅耶的投射很有藝術性,至少在我們看來是這樣。通過他創造出來的形象的美學效果——結構、色彩、形狀、內容和他們的相互關係來向觀眾述說。在他的作品中,敘事成分通常是服從於他們的視覺元素,在他的大部分影片中對話是缺失的一部份。名為《對話的可能性》的短篇中無一句對話。另外,在拍攝時,他大量運用了快速蒙太奇來操作他的影像,大量的快甩、快切、大特寫以及音畫對位都使他的影片在視覺上更富衝擊力。可以說他為達到音畫對位的效果,而使用了大量的大特寫的平行剪切。不可否認連續的大特寫本身是有悖觀眾的視聽習慣的,而這幾乎是楊·史雲梅耶的標誌手法。這種有悖常規視聽習慣的手法,使影片光在鏡頭運用上就給觀眾造成了壓抑、神秘、令人擔憂的感覺,再加上影片的內容、所拍攝的本體所帶來的視覺衝擊,就使得楊·史雲梅耶的影片構建的世界更為神奇,同時帶給觀眾的不僅僅是感官的刺激,更是留給了他們廣闊的想象天地,並引導他們踏入所謂的超現實空間。《貪吃樹》中對人嘴部的大特寫甚至還被安排在影片的最後加以強化。讓那個象徵安靜的「噓」的畫面竟然有了聲音,作為觀者還感受到了風吹過面前。對動畫的處理總是採用非傳統的方法,偏好使用新式的三維技術,這種技術可以在「對話的多種可能性」中窺見一斑。作為一個導演,創意不只是表現在思想上,有一大部分是反映在拍攝方式上。楊·史雲梅耶的拍攝手法是新奇的,不被條件束縛的。楊·史雲梅耶就像孩子一樣大膽地處理事情。
  • 除了拍攝手法的特別應用,楊·史雲梅耶作品中令人們印象深刻的就是楊·史雲梅耶對於那些另類的食物,例如靈活的血淋林的豬舌頭、豬腸、豬排等。就算是在真人電影中,楊·史雲梅耶也會運用它們來做一些神秘地暗示。楊·史雲梅耶在採訪中也說:「食物是我常用的一個主題,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我自身的一個困擾。我對食物的困擾要回到我的童年,我是一個厭食者,曾經被送到一些療養院強行餵食。人們對待食物和食用食物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我們的文明。《貪吃樹》很明顯在許多方面都和飲食有關,值得注意的是貪吃樹在影片裡面並不只是什麼都吃,他絕對是一種吞沒,它也是我們的文明如何吞沒少數民族、多元文化的象徵。」楊·史雲梅耶對食物運用的情有獨鍾又讓我不得不想到了弗洛伊德的早期經驗論(人的行為深受童年早期經驗的影響)。另外,有一些小細節也有自己的獨特性格,例如,貪吃樹愛玩玩具,《對話的可能性》中生活用品、文化器具的運用。
  • 在《瘋狂療養院》DVD花絮中的楊·史雲梅耶十誡中第二條說的是:「全身心投入你鍾愛的事,除此外沒有更好的辦法。這些迷戀來自於你的童年,巨大的財富正深埋於你的童年之中。這個財富之門必須永遠向着童年打開,它無關忽記憶,而是情緒,不存在於意識,而是深藏在潛意識中。讓這條地下河流在真實的自我中流淌,關注這種感覺,但是同時,釋放自我。當你拍攝電影時,你必須24小時的沉浸於中。然後所有的迷惑、童年就不知不覺融入你的電影。這樣一來,你的電影就達到了純真的勝利,這就是它的意義所在。」翻楊·史雲梅耶清楚地表達了自己的創作風格和思想的本源。將「一個深受童年影響的超現實主義者」作為他的定義很適合。
  • 捷克導演JanSvankmajer以他超現實的夢幻般的動畫創作令世界着迷。Svankmajer的奇妙之處在於他通過物體的動作姿態、個性和對文化的深刻觀察將普通的人和物奇異化。他的作品對無數導演來說是一個燈塔,處處給予藝術家以靈感,並且毫無疑問是在共產主義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專制環境下浮現出的重要藝術品。儘管這些作品都是超現實主義的,但Svankmajer以電影為手段探索了社會習俗、社會階層及其相互作用等問題。

作品列表

  • Poslední trik pana Schwarcewalldea a pana Edgara (1964) 最後伎倆
  • Johann Sebastian Bach: Fantasia G-moll (1965) 巴哈狂想曲
  • Hra s kameny (1965) 與石嬉戲
  • Rakvickarna (1966) 棺材屋
  • Et Cetera (1966) 其他
  • Historia Naturae,Suita (1967) 自然史
  • Zahrada (1968) 庭園
  • Picknick mit Weissmann (1968) 午後的午餐
  • Byt (1968) 部屋
  • Tichy tyden v dome (1969) 屋裡平靜的一周
  • Kostnice (1970) 納骨堂
  • Don Sanche (1970) 唐璜
  • Zvahlav aneb Saticky Slameného Huberta (1971) 荒唐童話
  • Leonarduv denik (1972) 李奧納多日記
  • Otrantsky zámek (1977) 奧特蘭多城堡
  • Zánik domu Usheru (1981) 頹敗之屋
  • Moznosti dialogu (1982) 對話的可能性
  • Kyvadlo,jáma a nadeje (1983) 死亡的邀約/深坑、鐘擺和希望
  • Do pivnice (1983) 地下室的怪物
  • Neco z Alenky (1988) 愛麗絲
  • Muzné hry (1988) 男性遊戲
  • Another Kind of Love (1988) 另一種愛
  • Tma/Svetlo/Tma (1989) 暗/光/暗
  • Meat Love (1989) 肉之戀
  • Flora (1989) 花神
  • Animated Self-Portraits (1989) 生動的自畫像
  • Death of Stalinism in Bohemia,The (1990) 波西米亞斯大林主義之死
  • Jídlo (1992) 食物
  • Faust (1994) 浮士德
  • Spiklenci slasti (1996) 極樂同盟
  • Otesánek (2000) 貪吃樹/吃人滴滴仔
  • 夢中見(2010)
  • 歐洲名導短片集Cinema16: European Short Films(2006)
  • 夢魘瘋人院(2005)

獲獎情況

  • 1996 第50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金豹獎(提名) 極樂同盟
  • 1990 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特別提及 黑暗 光明 黑暗
  • 1989 42屆戛納電影節 主競賽單元 短片金棕櫚獎(提名) 男性遊戲
  • 198 第3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金熊獎 最佳短片 對話的維度
  • 197 第27屆戛納電影節 主競賽單元 短片金棕櫚獎(提名) 萊昂納多的日記
  • 1965 第18屆戛納電影節 主競賽單元 短片金棕櫚獎(提名) 巴赫狂想曲
  • 1965 第18屆戛納電影節 主競賽單元 短片三等獎 巴赫狂想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