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樓上觀古今(張家江)
![]() |
《楊家樓上觀古今》是中國當代作家張家江寫的散文。
目錄
[隱藏]作品欣賞
楊家樓上觀古今
進入三月中旬,正值「驚蟄」,又逢「出九」,大地回暖,陽光和煦,趁着走親訪友時機,我來到了商固兩縣的馬崗汪棚白塔集三鄉交界處古村落楊家樓。
楊家樓位於固始汪棚鄉最西隅,屬該鄉葉崗村境,東距鄉鎮中心40華里,處兩縣馬崗沈營、汪棚葉崗、白塔集李湖村的毗鄰處,為丘陵山區。
楊家樓之所以聞名,首先是其地理位置,扼守汪棚西大門,只一條公路與馬崗隔河相望,須經船隻往來,也是汪棚通往商城的必經之地。這裡歷史上連接商固兩縣,大革命時期屬鄂豫皖蘇區的組成部分,發生過有歷史意義的紅色故事。二是其地境的石山嘴子,面積不大,卻為兩縣交界唯一的一座裸露於外的玄武岩石山,屬地質時期岩漿上升噴出地表凝結形成的岩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的近半個世紀裡,各級大興修建水利之風,縣鄉村為了修渠挖河築路,急需大量的岩體構築橋涵斗閘壩等工程體系,不惜動用專業力量與各種交通工具,包括三河往流等多個鄉鎮,不顧路途勞頓之苦,均集中此地爆破取石,甚至常年駐守山嶺。三是楊家樓緊臨灌河,歷史上在此建設葉崗電灌站工程,以解決沿岸的乾旱問題。同時,還利用河岸沙土淤積的優勢,幾代人延續建設西河林場等,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石山嘴子,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裡全民掀起農田水利建設高潮的時期,為兩縣人民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石山嘴所處西北角是一座裸露的岩石山,此山以楊家樓地境內的西北山頂為龍頭,向東南綿延十多華里為龍尾,但這些龍尾的岩石卻深藏地下。當初這西北部的龍頭高於地面三十多米,呈龍頭飲水之狀(灌河之水),確切地說,這處山嘴南北長500多米,東西寬200多米。早年山上松竹林木茂盛,草木繁密,各類動植物生長活躍山間,青山蔥蘢,風景優美。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與幾位朋友曾路過一次石山嘴,當時西北角上的石塊被開採的不太多,仍高聳入雲,上有繁茂的松林草木,呈龍頭開口之狀,故名。我們當時沿西北角登上石山,因是路過,上下山也就是三十多分鐘時間。
當地村民說,歷史上灌河緊環石山西腳蜿蜒北去。若干年前,有一次大水過後,自上游衝下一塊石碑,上有文字與影像,當地潘姓居民召集眾人將石碑立於石山之上,並捐資建築廟宇一座,取名「石小廟」,以求百姓平安,不再遭澇旱之災。且在每年農曆三月十六日開始,連續幾天在廟前的開闊地上逢會,當地兩縣三鄉的民眾紛紛趕來,在此聚集,進行農貿交易,還請有戲班,敲鑼打鼓,說書演戲,熱鬧非凡。至今廟前仍挺立三株百年蒼松,見證着歷史的滄桑。後來河流改道西移300米左右,印證了「三十年河東」的道理。
1985年季夏,固始縣委黨史辦原副主任黃明遠同志,徵得當時縣委黨史征編委同意,組織草廟、郭陸灘、汪棚三鄉鎮黨史工作專干,組成調查組,深入固商邊境鄉村追尋當年健在的老人,就有關歷史專題翻山越嶺進行調訪徵集。當深入到葉崗老胡集等地時,走訪了當時已80多歲高齡的郭漢青、盧正富、胡四海等人,他們以親身經歷給我們講述了1930年春夏發生在楊家樓石小廟附近的歷史一幕。
位於楊家樓之西北約一公里的葉崗電灌站工程,是提灌河之水澆灌東岸沿河諸村的田地,以徹底改變祖輩人「守着灌河無法灌」的令人傷懷的歷史。
此工程籌劃於1988年春,屬當時黃淮海平原農業開發項目固始縣重點工程之一。該工程經上級審批後,當時總投資40多萬元,設計開挖電灌渠8.2華里,動用土石方27.14萬立方,維修各類建築36座,硬化渠首水道400米。建成雙排座抽水站一座,從湖北武漢購裝機兩台,電容量110千瓦,抽水量0.8個。
工程分兩步進行:第一期,從1988秋冬開始,動員組織該區7個村5600多名民工,用40多天時間,完成8.2華里20萬方的抬水渠工程,接通東來的梅山南干與鯰魚山東乾渠系,形成東西互達的灌溉網絡。計劃覆蓋西部7村86個村民組240個自然居落的2.3萬畝土地。可增加蓄水160萬立方,增加旱澇保收田5000多畝,年增收糧食300多萬斤,增加農副產值百萬元以上。第二期,從1989年3月始,完成400米硬化渠道,站首泵房,進水池,輸電線及抽水裝機任務,確保1989年十月全線通水,把歷代人的夙願變為現實。
但是至兩千年後的多年來,由於諸多原因,農水工作無人過問,疏於管理,致使電灌站泵首機房門窗損壞,水泵部件多被盜走,泵首大型鋼管淤封於泥土之中,電纜線不翼而飛,400米硬化渠到處裂縫不得維護,葉崗電灌站後期處於全面癱瘓狀態。
當前中央及各級組織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龐大的綜合工程,當地人民祈盼儘快修復電灌站工程,未雨綢繆,在面對未來不可預測的極端氣候的條件下,充分發揮其灌溉功能,為群眾排憂解難。
就在電灌站舊址靠北的河流上,12座鋼筋水泥橋墩正巍然屹立於河床之上,這是為改善兩岸馬崗汪棚兩鄉歷史上因河阻隔的交通環境,而正在建設中的汪棚葉崗通往馬崗沈營村的公路大橋,目前正待兩岸公路貫通後運送石板鋪裝,即將迎來兩鄉甚至兩縣交通史上里程碑式的歷史時刻,通車後將大大便利兩岸人民的交通經貿往來,為兩岸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葉崗村原老書記丁文敏同志,家住楊家樓,屬全鄉唯一的少數民族支部書記。他勤勤懇懇,艱苦創業,一心為民,當時縣委都知道汪棚葉崗村有位老書記「丁老悶」,工作中少說話多做實事,腳踏實地,埋頭苦幹。還有老村長蔡光玉等一批這樣的優秀基層幹部,為當地的發展進步做出了默默的奉獻。 而今,漫步楊家樓乃至葉崗老胡集一帶,青山吐翠,春水蕩漾,灌河兩岸芳草萋萋,綠樹環繞,住房整潔寬敞,交通便利,人們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升!正如親友所言,這裡有許多城市享受不到的內容,無噪音,無污染,菜糧無公害,耳聽群鳥啁鳴,目及青山碧水,吸新鮮空氣,賞天藍地綠,閒來種花植樹薪菜園,忙後稻穀飄香糧滿倉,身於世外桃園,胸懷天下世界,心曠神怡,勝似仙境。其之所言真切地代表了當地百姓的心聲。
楊家樓的山與水、天與地,楊家樓的綠色林場和電灌渠工程,以及其境域的跨河大橋公路交通等,絕不亞於一個風景名勝之地。
現今,這裡的幹部群眾正精神飽滿、信心百倍地朝着鄉村振興與建設新農村的金光大道上闊步前行!
2024年3月16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