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松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模板參量錯誤!(代碼34)
|
楊松軒(1872-1928),著名愛國教育家,咸林中學創始人。名鶴年,字松軒,自號補拙軒主人。陝西華州(今華縣)人。
楊松軒 | |
---|---|
原圖鏈接 [1] | |
出生 | 1872年 |
逝世 | 1928年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名鶴年,字松軒,自號補拙軒主人 |
職業 | 著名愛國教育家 |
清末時期
清光緒六年(1880)入私塾發蒙。十九年(1893)入華州少華書院,二十二年(1896)入涇陽味經書院,師從劉古愚。二十四年(1898)隨劉古愚到禮泉煙霞草堂繼續求學,次年八月返回故里,組織婦女天足振學會,提倡男剪辮子女放足,移風易俗;與友人顧熠山、鄭雲章等創立集義書社,還協助其父創辦蒙養學堂,嘗試教育革新。三十一年(1905)應聘到臨潼雨金兩等小學堂任堂長,大力推行新式教育,頗受百姓歡迎。三十三年(1907)回華州,又與友人顧熠山、鄭雲章組建華州教育研究會,任會長。研究會擬辦兩等小學堂,作為教學改革的實驗場所,但既無資金又無校舍,困難重重。經他們多方奔走,只籌措到"二兩銀子"。一天晚上,他與友人通夜開會商議辦學之事,熬盡半碗燈油。最後議定,不足的經費繼續籌措,校舍就借大王廟的現有舊房。不久,華州教育研究會附設的初等小學堂正式開學。由此留下"二兩銀子半碗油,大王廟裡辦學堂"的佳話。
清宣統元年(1909)楊加入中國同盟會。同年八月任同盟會華州分支部支部長。辛亥革命西安起義成功時,華州尚未光復。一些反對辦新學的頑固分子,乘縣城混亂之機焚燒縣署,哄搶學校,並揚言要殺害楊松軒。但他毫不畏懼,學生離校後獨自一人守護教學設備。陝西軍政府成立,楊被任命為省教育司次長。到任月余,因不習慣官場應酬而辭職還鄉,專辦教育。[1]
民國時期
1913年楊當選為陝西省議會議員,
1917年又當選為省議會副議長,(但他的主要精力仍在教育事業上)
1919年4月8日,他在原兩等小學基礎上創辦的私立咸林中學正式開學。為了辦好這所中學,楊曾去漢口、上海、杭州、南通及日本考察。回陝後,他向學生大聲疾呼:國人若不急起直追,努力教育自治,後患將不堪設想。他認為:"學校之主體在學生,學校之精神在教員。"因此,他廣攬飽學之士來咸中任教。
咸林中學
五四運動以後,一些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由北京回陝傳播科學社會主義,中共陝西地方組織的創建人之一魏野疇,就是由楊的長子楊鍾健推薦,於1921年被聘請到咸林中學任教的。此後,楊又聘請王復生等進步人士到該校任教,使咸林中學成為當時進步力量較強的學校。他強調學生要學習新知識,學校開設了語文、中外歷史、地理、數學、三角、幾何、化學、外文和體育等課程;他還強調教育要與勞作相結合,使學生都成為社會有用之材。
為此,咸中附設了農場、醫院、印刷所、麵粉廠、商店、公儲局等部門,規定學生都要輪流去上"勞作教育"課;他還建立了工讀制度,使家境貧寒的學生得以入學深造。楊在1927年回憶自己辦學經歷時寫道,他遇到過多種艱難甚至危險,均坦然處之,從未稍懈辦學的志願,不論環境如何艱難困苦,他都"視學校如家,愛學生如命"。他在咸林中學的校規中,對學生的行為要求,提出十二字的"箴言":一誠--尚真實,不欺詐。二朴--重節儉,不奢華。三強--有精神,不柔懦。四知--多智識、不暗昧。五勤--耐勞苦,不懶惰。六謹--能謹審,不放肆。七公--存忠恕,不陰私。八平--得中正,不偏倚。九慈--宏仁愛,不殘刻。十讓--重謙遜,不驕夸。十一整--守秩序,不紊亂。十二潔--養清廉,不卑污。這一年,縣教育會附設兩等小學與咸林中學合併為咸林學校,楊任學校資產監督、常務校董。
1928年12月30日,"以教育事業終其身"的楊松軒,病逝於華縣咸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