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溝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楊溝村隸屬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常袋鎮,位於常袋鎮政府西南3公里處,東鄰常袋村和半坡村娑羅窯,西鄰柏樹溝村,南鄰土門村,北鄰英古村,分散居住在兩溝兩嶺之間。[1]
概況
以農業生產為主,村內沒企業,農閒時出外打工,南北有3.5公里,東西有2.5公里,總面積有8.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有2160畝,村莊占地120畝。兩溝之間有兩條小河,流量很小。地形是低山丘陵,楊溝總戶有326戶,總人口1276人。
楊溝原名叫楊跑溝,後來後人尊重先人就把它叫成楊溝。以後人多起來,分居在東西兩溝之間,又分成東楊溝村和西楊溝村。1951年劃小鄉時上級命名楊溝村,一直沿用到今天。祖君戶姓楊是較大的姓氏,還有姓段,其他姓氏是外來戶。共有姓氏13個,楊姓217戶,張姓13戶,李姓24戶,趙姓6戶,段姓31戶,孔姓2戶,劉姓6戶,潘姓3戶,司姓2戶,陳姓2戶,冀姓5戶,畢姓2戶,常姓16戶,曹姓1戶。
經濟產業
楊溝村是糧食生產區,人均耕地1.7畝,小麥、玉米、豆類是主要農作物。建國初期,一家一戶單幹,於農忙時搞互助,耕地靠牛,沒有肥料,耕作技術落後,丘陵地區靠天吃飯,十年九旱,畝產八、九十斤。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承包到戶,調動了廣大群眾的積極性,發展經濟作物,使用新品種,大量施用化肥,利用機器耕種,畝產達500斤左右。
楊溝村經濟林18畝,蘋果樹10畝,其中十組楊瑞松有蘋果樹2.5畝,年產5000-6000斤,年收入在5000多元。
村中主要養豬、養羊。其中規模較大的是5組楊宏彬,每年養豬200多頭,年出售活豬160多頭,年收入10000多元。
社會事業
建國初期,東西楊溝各有村小學l所,每校1名教師,學生每校30多人,1至4年級,後西溝兩名教師,1名叫符廷標,負責東西楊溝、土門、英古四個村學校。1964年楊溝大隊機構變改只剩下三個自然村(東西楊溝,土門)主校設在7隊,三個自然村設立分校及7隊分校,教師2名,1-4年級,主校2名教師,1名是校長,叫吳慶民,共有學生190多人。1967年大隊設立初中班,主校原東7隊(5~7年級)三個村及7隊各設分校,1~4年級,各村分校教師3人,7隊教師2人,主校教師7名,校長韓中秋,教師18名,時間1967~1975年。
校長喬喜樂,1976~1977年;校長喬建邦,1977~1980年;楊義傑,1980~1981年;楊逢元,1981~1984年;
在這期間學生人數200~300人,1984年三個自然村分開獨立辦學,因1979年三個自然村各成立大隊機構變改,東楊溝村叫楊溝,西溝原名,楊溝校長楊兆俊,教師5人,時間1984~1985年。
楊溝校長楊兆俊,教師5人,時間1984~1985年;劉承權,1985~1988年;
7隊分校,教師段存敏,1984~1997年,西楊溝校長劉承及,教師5人,1985-1992年;
楊慎端,1992~1997年;
1997年秋季東西溝合併。
校長楊生琨,1996~2000年;周剛,2002~2003年;席延飛,2003~2004年;
東溝分校教師3人。
2004年楊溝村小合併常袋中心小學,村留1~2年級。
歷年考入大學的人數:1962年1名,1984年1名,1991年1名,1997年1名,2001年2名,2003年2名。
1991年西楊溝村在支部書記楊勞子、村長楊臣義帶領下修建一所二層樓18間學校,集資5萬元。
建國前東楊溝村藥鋪有兩位老中醫,一名楊福看婦科較特長,另一名是楊東方,看傷寒病特長,這兩名是當時遠近較出名的大夫,醫術精堪,醫德高尚,受人尊敬,現村有合作醫療室一個,村民都人了合作醫療,解決了看病難和看病沒錢的困難,使廣大村民健康得到了保障。
2002年村進行了電網改造,電價降低與城市一樣,解決了電價高,用不起的難處。
2006年楊溝村成為信息村,90%村民安上了固定電話,既方便又快捷。
在水利設施方面,全村沒有水澆地,全村10個生產小組用不上自來水占30%。
人民生活
從建國到現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建國前及建國初期人們吃黑窩窩、喝菜湯,溫飽總是得不到解決。由單幹走合作化道路,人民生活仍然困難,沒經濟收入。如點煤油燈,要到廚房煤火內取火,有月亮天,農閒時,婦女在月亮底下紡棉花,靠下蛋換油鹽,靠賣布鞋,買點針線,70%農民住窯洞,住土坯瓦房,大部分孩子上不起學,就是上學時間不長就要輟學,在家務農或出外當學徒。當學徒三年沒工錢,挨打受氣不如意,就被掌柜趕出門。在孩子出門前教育孩子說:徒弟徒弟,三年奴隸,吃些剩飯受些窩囊氣,目的是叫孩子不要反抗,死心踏地跟人家學。建國後,推翻壓迫,人民當家作主,提高了社會地位,人人平等,相互尊重。
60至70年代時期,走集體化道路,土地歸集體所有,打鐘一天三上工,男勞力一天掙10分,女勞力一天掙9分,年終按爭工分多少來分糧食,工分多的多分點,工分少的少分點。全年平均每人吃三百多斤糧食,麥子平時每人分七、八十斤,最多百十斤,剩下的是秋糧,秋糧紅薯占'70%,紅薯是重糧,一年紅薯半年糧。勉強可以填飽肚皮,不那麼挨飢,生活水平很低,住房是靠牆根挖窯洞或蓋一、兩間土坯房,就是好宅基。90%農戶沒積蓄,年底分紅,平均每畝20到30元,個別欠款,特別是欠款戶,糧食分的就少了,生活就更困難了。但有的村隊委研究解決,還能吃個最低數。出門是步行,自行車是人們盼望的主要交通工具。村中安高音喇叭,放些新聞、戲曲,滿足人們文化生活,高小畢業生較多,初中畢業生較少,個別家庭使用縫紉機。
80至90年代,農村實行聯產責任制,土地承包給農民,有了自主種植權力,發揮了種田積極性,購買拖拉機,使用新品種、化肥、農藥及時防治病蟲害,小麥平均畝產達300~400斤之間,糧食吃不完賣給國家,有了收入,穿戴講究起來,買低中檔衣服,戶戶有了白行車,逐步向摩托車過渡,摩拖車占總戶40%左右,縫紉機100%戶有,70~80%戶有了儲蓄。廚房使用液化氣占30%左右,用沼氣占10%,黑白電視機及彩電占95%以上,電話占20%,住房是磚瓦,木結構或磚結構平房,寬敞明亮,出門騎自行車或摩托車,農村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高中畢業生及技校畢業生占80%以上,在智力投資方面人們認為越來越重要。
近幾年,政府對農民又實行了很多優惠政策,鼓勵農民種田積極性,土地承包給農民30年不變,去掉農業稅,種地政府又給補助,一般畝產都在500斤以上,不愁吃穿,成年吃細糧,細米白面,秋糧不吃,吃秋糧也是當新鮮,過去的主糧、紅薯現在70~80%的農戶都不種啦。一般平均每人能收入900~1000元,現在人們吃飯不是要求吃飽,而是講究吃出味道。過去農民們是賣雞蛋現在是買雞蛋吃,穿衣服顏色不鮮或不時髦就不穿啦,種地用拖拉機、用聯合收割機收種,出門騎電動車、摩拖車、老年車。自行車一般是沒有人騎,住房向二層樓房發展,真是過去說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現代化通訊工具手機95%的農民戶戶都有,99%農戶看彩電,不看黑白,如果有急事到鄰居借300~500元,可以拿出,孩子們上大學是人們的追求。
基層組織
建國後村行政機構不斷改變,1949~1950年東楊溝村農會主席楊志連,西楊溝農會主席孔群。楊溝鄉(英古、東西楊溝、土門)鄉長楊瑞卿,支部書記楊長滿。1958-1961年楊溝大隊(英古、東西楊溝)隊長楊長滿,支部書記楊兆連,1962-1972年楊溝大隊(東西楊溝、土門)支部書記楊文杰,隊長劉文學,支部書記楊作仁。1979年三個自然村分開至1983年,東楊溝村叫楊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