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湖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湖鎮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是潁上縣標準建制鎮之一,位於潁上縣東南部,東與魯口鎮接界,南靠淮河,隔河與淮南市壽縣正陽關相望,西界潁河,隔河與王崗鎮、賽澗回族鄉為鄰,北鄰黃壩鄉、江店孜鎮。全鎮總面積56.34平方公里,可耕地43521畝,常住人口54868人(2017年),下轄21個村民委員會,1個街道居委會。民族有漢族和回族。該鎮水陸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特色農業豐富,經濟發展迅速,2003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5429萬元。楊湖鎮甘鄉村歷史名人:甘茂、甘羅。[1]

中文名稱: 楊湖鎮

外文名稱: YangHu town

行政區類別:鎮

所屬地區: 安徽省阜陽市

下轄地區: 何崗村、街道村

電話區號: 0558

郵政區碼: 236227

地理位置: 安徽西北部

面 積: 56.34平方公里

人 口: 54868人(2017年)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

著名景點: 八里河

機 場:阜陽西關機場

火車站:潁上站、潁上北站

車牌代碼: 皖K

耕地面積: 43521畝

小鎮歷史

在沒有成為「鎮」這一行政區名之前,當地即有「楊湖鎮」之稱謂,取名來自於漢語本義之「扶鎮」,當地方言,「扶」讀如「湖」,以訛傳為「楊湖」,其實,當地並無此「湖」。扶鎮之義,本因此地為潁河邊一小鎮,名為「楊垴子」,建於潁河邊一垴灣自然港,因河水沖涮,年年坍塌,鄉民傳「羊腦子叫陳嘴子(垴灣對面伸出河灘)喝了」,自名「楊湖鎮」,實義為「扶鎮」,以求扼止坍塌之勢。五十年代末建立行政建制時取正式名「楊湖公社」,後改為鎮這一行政建制時,始正式有「楊湖鎮」之謂。此記,以見證方言對地名的影響。按名索湖,實不可得。楊湖鎮是歷史上阜陽東方第一大鎮,始建於明末清初,興於清朝康熙四年。楊湖鎮水陸交通便利、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古老的楊湖鎮曾有過輝煌的歷史,解放前民國就在楊湖鎮設立水陸督察處,管轄百里河道及淮、潁兩河相關集鎮,當時對楊湖商業貿易曾流傳着「金垛孜,銀正陽,楊腦孜,小香港」的民謠,楊湖鎮繁華可見一斑。新中國成立後楊湖鎮成為潁上縣四大標準建制鎮之一,1948年潁上淮潁中學在楊湖建立。民族有漢族和回族。

領導信息

黨委副書記、鎮長

孫悅,女,漢族,中共黨員,本科學歷,潁上縣人。現任楊湖鎮黨委副書記、鎮長。

2001年8月至2006年11月,任團縣委書記,兼任縣希望工程辦公室主任、縣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辦公室主任;2006年11月至2007年3月,任中共楊湖鎮委副書記;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任中共楊湖鎮委副書記、鎮長;2008年4月至今任楊湖鎮黨委書記。中共潁上縣第十屆、十一屆委員會委員,共青團十五大代表。

組織結構

黨政辦公室

經濟發展辦

社會事務辦

農村經濟與統計服務站

農業綜合服務站

鄉鎮事務服務站

土地與村鎮服務站

文化與廣播服務站

鄉鎮財政所

計劃生育服務站

楊湖鎮人民政府地址: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楊湖鎮

自然地理

該鎮平均海拔17.5米,地勢低平,土質肥沃,多為黃淤土和水稻土。全鎮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5℃,適宜種植小麥、大豆、水稻、紅芋。蒜苔生產規模大,年種植面積20010畝,銷往全國10多個省市。蒜苔市場的興起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楊湖古鎮。在農業方面,按照高科技高投入的思路,全鎮狠抓種植結構的調整,大力引時優良品種,全年糧食總產23966噸,農業總產值達8179萬元。

城市改造

集鎮建設日新月異,近年來對舊集鎮進行改造,拓寬了中華街、勝利街、建設街、交通路等街道,投入資金4845萬,建自來水廠一座,日供水200噸,保證了集鎮人民飲用衛生水,建居民住宅和公共服務性建築165400平方米,為專業市場建設提供了條件,沿街維修興建排水道27200米,配置路燈和綠化帶等設施,使楊湖古鎮舊貌換新顏。

經濟發展

2003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542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51元,在鎮黨委書記、鎮長為首的鎮黨委政府的率領下,立足農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拓寬商貿,為楊湖經濟的全面振興而努力拚搏。鄉鎮企業發展迅速,2003年底,全鎮鄉鎮企業593家,其中集體18家,私營4家,聯戶或個體辦571家,企業人員3100人,較好敢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鄉鎮企業總產值9573萬元,上繳稅金157萬元。主要鄉鎮企業有塑料彩印廠,蓄電池廠、福利繡品廠、養雞廠、月華衛生巾廠、輪窯廠及建材、糧食加工、農機維修、商店、浴池、旅社、飯店等。工業企業18家,規模企業安徽好圓食品有限公司年產值達2000萬元;民營企業楊湖食品廠、安徽潁上楊湖鑫泰食品有限公司、安徽楊湖制筆廠、安徽省潁上楊湖昌盛麵粉廠、安徽潁上楊湖沼氣爐製品有限公司的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其中蓄電池廠,擁有固定資產112萬元,年營業收入1000萬元,創利稅22萬元,成為該鎮主要骨幹企業;福利繡品廠,擁有固定資產90萬元,年營銷收入1100萬元,創利稅185萬元,該廠產品有莊上用品、睡衣、童裝、台布四大系列100多個花色品種,省外貿包購包銷,主要銷往美國、加拿大和東歐地區,該廠是鎮主要骨幹企業。水陸交通郵電廣播教育衛生廣播、郵電有新發展,鎮建廣播電視差轉台1座,各村建有廣播室,有線電視和5000門程控電話覆蓋率達90%。教育衛生事業得到較快發展,全鎮有中小學19所,其中中學3所,教職工185人,在校學生2630人;小學16所,教職工232人,在校學生5612人;幼兒園1所,教職工3人,幼兒196人。全鎮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教育普及率達98%以上;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中小學均建了教學樓,教學條件逐步得到改善。鎮建中心衛生院1所,增建醫院住院部大樓1200平方米,病床120張,醫院科室齊全,醫療設施完善,技術先進;各村建有全作醫療室,基本上解決了群眾治病難、就醫貴問題。

集鎮建設

集鎮建設日新月異,近年來加大了對舊集鎮進行改造的力度,拓寬了中華街、勝利街、建設街、交通路等街道,並投入80多萬元,對中華街、環鎮路進行了攤鋪,投入資金180萬元,建自來水廠一座,日供水200噸,保證了集鎮人民飲用衛生水,建居民住宅和公共服務性建築16540平方米,為專業市場建設提供了條件,沿街維修興建排水道17200米,配置安裝了路燈和綠化帶等設施,使楊湖古鎮舊貌換新顏。2007年1—12月,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億元,同比增長20%;財政收入105.7萬元,同比增長28%;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200萬元,同比增長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36萬元,同比增長17%,工業總產值5100萬元,同比增長19%,農民純收入2681元,同比增長17%。在現任鎮黨委書記孫悅為首的鎮黨委政府的率領下,以農業為基礎,以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促進工業發展,以集鎮建設和市場建設帶動商貿繁榮,積極穩妥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增強經濟綜合實力,逐步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努力構建健康、和諧、發展的新楊湖。該鎮水陸交通便利,水上運輸上通潁上、阜陽等地,下達淮南、蚌埠,潁河入淮口的沫河口輪渡是潁上、壽縣之間的水上通道,沿淮河東下可通江達海。汽車運輸也十分便捷,夏(橋)楊(湖)路是楊湖鎮通往102省道的主幹公路,半小時內可到達合淮阜高速入口,每天都有直達阜陽、淮南、合肥、上海等地的班車,鎮區內楊(湖)沫(口)路、楊(湖)魯(口)路、楊(湖)江(店)路、楊(湖)黃(壩)路構成了村村相通的公路網絡,實現鄉村道路硬基礎化。

科教文衛

廣播、郵電有新發展,鎮建廣播電視差轉台,各村建有廣播室,有線電視和3800門程控電話覆蓋率達80%。教育衛生事業得到相應發展,全鎮有中小學16所,其中中學3所,教職工85人,在校學生2630人;小學13所,教職工232人,在校學生5612人;幼兒園1所,教職工3人,幼兒34人。全鎮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教育普及率達98%ftyc;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中小學均建了教學樓,教學條件逐步得到改善。鎮建中心衛生院1所,增建醫院住院部大樓1200平方米,病床120張,醫院科室齊全,醫療設施完善,技術先進;各村建有全作醫療室,基本上解決了群眾防病治病問題。

楊湖名人

矛延楨

(1897——1925),字致祥,潁上楊湖鎮人,出身中醫世家。1914年考入阜陽第三師範,未畢業即考入陸軍第一預備學校,1920年升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22年加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在北京經鄧中夏介紹,轉為中共正式黨員。1923年?月,軍校畢業後,到上海做黨的地下工作,同林伯渠等一起進行革命活動。1924年國共合作,他受上海黨組織派遣,前往廣州參加黃埔軍校的籌建工作。經廖仲愷推薦,任第一期學生隊第二隊隊長。1925年2月,任黃埔學生軍中校參謀和代理參謀處長,參加淡水和棉湖之戰,打垮了陳炯明和林虎的主力。6月,他率部隨東征軍回師廣州,被任為四團二營營長。隨着南方革命政權的鞏固和發展,廣東革命政府積極準備北伐。1925年8月,他奉命到北方各省搞策反工作,在河南鄭州吳佩孚部陳文釗師,被師部參謀孔繁熔陰謀誘殺,年僅28歲。葬於五宮花園門前。鄭州立有河南省長劉峙題寫的「茅延楨烈士殉難處」紀念碑。

楊立輝

(1941—1984),楊湖區楊崗村人,共產黨員。1960年參加工作,先後擔任阜陽地區汽車運輸公司第九車隊、國營潁上縣焦崗湖農場、潁上拖拉機站、潁上汽車隊等單位汽車駕駛員。他對行車技術精益求精,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和行車準則。開車20多年,創安全行車90萬公里的記錄。他作風正派,從不干損公肥私的事。開貨車時,不論有無貨主押車,都能自覺愛護貨物,更不受貨主的招待。他多次被評為縣、地、省交通系統勞動模範。1984年,被選為縣人大代表,並榮獲省汽車運輸公司行車90萬公里的獎牌。因病去世。

李會亭

(1896-1976),祖籍壽縣板橋集李家老圩,18歲隨母遷居潁上楊湖鎮。當年即到「天德堂」藥店學徒,學習勤奮,有時徹夜不眠,20歲即開始行醫。1953年,他創辦潁上工農聯合診所,後轉為國家正式醫務工作人員,系潁上地方名醫,以中醫內科、婦科著名。他醫術高超,用藥機動靈活,針對病人的發病時間,居住環境和健康狀況,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案。1970年,楊胡鎮龔某確診為腸癌。且臍部經常冒屎,後經他採取吸血人脾方法治療月余,病癒。他從醫多年,工作勤奮,救死扶傷。曾被選為潁上縣一至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一屆縣人大常委會常務委員,縣科普協會副主席,兩次出席省中醫座談會。北京中醫學院傳染病專家鍾費讕教授曾專程來訪會亭先生。

視頻

實拍!2018年楊湖鎮春節人氣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