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烈婦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烈婦傳》是李翱寫的一篇文章,內容是什麼,來了解一下吧。   

原文

建中四年①,李希烈陷汴州; 既又將盜陳州,分其兵數千人,抵項城縣②。蓋將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③,以會於陳州。

縣令李侃,不知所為。其妻楊氏曰: 「君,縣令也。寇至當守;力不足,死焉,職也④。君如逃,則誰守?」 侃曰: 「兵與財皆無,將若何?」 楊氏曰: 「如不守,縣為賊所得矣,倉廩皆其積也⑤,府庫皆其財也,百姓皆其戰士也,國家何有?奪賊之財而食其食,重賞以令死士,其必濟⑥!」

於是,召胥吏⑦、百姓於庭,楊氏言曰: 「縣令,誠主也; 雖然,歲滿則罷去,非若吏人、百姓然⑧。吏人、百姓,邑人也,墳墓存焉,宜相與致死以守其邑⑨,忍失其身而為賊之人耶?」 眾皆泣,許之。乃徇曰⑩: 「以瓦石中賊者,與之千錢(11); 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賊者,與之萬錢。」得數百人,侃率之以乘城(12)。

楊氏親為之爨以食之(13); 無長少,必周而均(14)。使侃與賊言曰:「項城父老,義不為賊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15),徒失利無益也。」賊皆笑。有蜚箭集於侃之手(16),侃傷而歸。楊氏責之曰: 「君不在,則人誰肯固矣! 與其死於城上,不猶愈於家乎?」 侃遂忍之,復登陴(17)。

項城,小邑也,無長戟、勁弩、高城、深溝之固(18),賊氣吞焉,率其徒將超城而下(19)。有以弱弓射賊者(20),中其帥,墜馬死。其帥,希烈之婿也。賊失勢,遂相與散走,項城之人無傷焉。刺史上侃之功,詔遷絳州太平縣令(21)。楊氏至茲猶存。

婦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盡恭順(22),和於姊姒(23),於卑幼有慈愛,而能不失其貞者(24),則賢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25),此公卿大臣之所難。厥自兵興,朝廷寵旌守御之臣(26)。憑堅城、深池之險,儲蓄山積,貨財自若,冠胄服甲(27)、負弓矢而馳者,不知幾人!其勇不能戰,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棄其城而走者,有矣(28)! 彼何人哉(29)! 若楊氏者,婦人也! 孔子曰: 「仁者必有勇。」 楊氏當之矣(30)!

贊曰(31): 凡人之情,皆謂後來者不及於古之人。賢者古亦稀,獨後代耶!及其有之,與古人不殊也(32)。若高愍女、楊烈婦者(33),雖古烈女,其何加焉!予懼其行事湮滅而不傳(34),故皆敘之,將告於史官。

鑑賞

安史之亂結束後,唐代宗承認了安、史降將在原地的勢力,任命李寶臣等人為成德等河北各鎮節度使。他們便與山東淄青、山南東道節度使勾結,憑恃河北 「出則勝,處則饒,不窺天下之產自可封殖」 的經濟條件,乘唐王朝平定京畿叛亂和西御吐蕃無力東顧之機治兵修城,建立了強大的封建武裝力量。他們割據一方、父死子襲、甲兵自擅、刑賞自專,戶籍不報中央、賦稅不入朝廷。唐王朝在施行兩稅法和擊退吐蕃、南詔軍隊的聯合進攻後,財政收入有所增加,邊疆形勢得以緩和,唐德宗乘此機會,便開始裁抑藩鎮的活動。

  建中二年 (781),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死,其子李惟岳自為留後,請求繼任,被德宗拒絕,他就和魏博、淄青、山南東道等節度使連兵叛變。當時,兵力較強,受德宗恩寵、加封的淮西鎮首領李希烈奉命討伐割據淄青的李納,他反而與納通謀,和河北的朱滔、田悅等勾結,形成五鎮連兵、共同反唐的危急局面。建中四年,唐軍被淮西軍圍困於襄城,唐王朝調涇原兵前往援救,涇原兵在長安叛變,擁朱泚為秦帝,德宗被迫出奔奉天。本文反映的便是叛國者李希烈此時攻入汴州,四處搶掠,分兵數千,進攻項城遭到失敗之事。

文章首先簡要敘述了項城面臨的嚴重局勢,高度概括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接着便以對比和烘托手法,通過簡短的幾句對話,刻畫出楊氏在兵臨城下時挺身而出,當機立斷,膽識勝過鬚眉,幫助丈夫謀劃抗敵對策的巾幗英雄形象。

第三段寫楊氏動員官兵、百姓共同參戰,很快幫助李侃組成幾百人的守城隊伍。第四段寫楊氏親自參加後勤勞役,為守城官兵、軍民煮飯、送飯,指使丈夫李侃向叛軍喊話,以瓦解叛軍士氣; 還寫她敦促丈夫帶傷上崗、忍痛作出表率,領導吏民堅守陣地。這段可說是全篇的高潮,充分表現了楊氏深明大義,在守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五段以精短的句式、簡潔的筆墨,敘寫和渲染項城軍民抗賊堅守的鬥爭經過、勝利結果,與上段楊氏「其必濟」的預言相照應,交代李侃因功升遷,楊氏至今健在。

第六段由敘述轉議論和抒發感慨,把楊氏同朝中公卿和守御之臣進行對比,以諷刺、抨擊那些平時作威作福、戰時貪生怕死棄城而逃的文臣武將,從而讚揚楊氏「仁者必有勇」 的品行。末段再將楊氏和古代的賢人、烈女進行對比,從而進一步突出楊氏仁勇的事跡是古今少有、值得提倡傳揚的。

本文在寫作上有以下特點: (一)作者善於選取女主人公的典型言行來表現其典型性格,如用 「力不足,死焉,職也」和 「如不守,縣為賊所得矣……奪賊之財而食其食,重賞以令死士,其必濟」等話,以顯其忠和智; 用她臨危時挺身而出,為丈夫出謀劃策及動員全城軍民共同抗敵,親自煮飯送飯、慰問父老,以描寫其勇和仁,用教吏民不要失身從賊和督促丈夫帶傷返崗的言行,以突出其深明大義的愛國精神。(二)通過多方面作對比來映襯烘托楊烈婦的巾幗英雄形象: 和丈夫比,和朝廷公卿、守御之臣比,和古今賢人、烈女比。(三)善於剪裁,重點突出,層次分明,語句平易簡短。

作為韓愈的高足弟子李翱,也是中唐著名的古文家,他為文尚氣質,提倡獨創,反對因襲,要求「創意造言,皆不相師」。主張「文、理、義三者兼併」,既反對「務於華而忘其實,溺於文而棄其理」 的形式主義傾向,又強調注重文采。本文便是其代表作。正如蘇洵《上歐陽內翰書》所說: 「其味黯然而長,其光油然而幽。」李翱的文章風格既接近韓愈,又自成一格: 優遊凝重,平直中隱有波瀾,常以意態取勝。[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