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方蜂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方蜂鷹
Oriental Honey-buzzard 

Lip Kee拍攝
圖片來自flickr

基本資料

學名     Pernis ptilorhynchus

目/科/屬  鷹形/鷹/蜂鷹

遷徏狀態   留鳥

普遍性    不普遍

體長/體重  57-61cm/750-1490g

別名:蜂鷹、鵰頭鷹、鳳頭蜂鷹,雌雄略異。頭小,形如鳩鴿,頸長,眼先密佈細鱗狀硬羽,無眉突。雄鳥的虹膜暗褐色,雌鳥的為黃色。嘴尖細灰色,蠟膜鉛灰色。腳黃色,裸足。

羽色以翼下覆羽及腹面色分暗、淡及中間色三型。

淡色型:

  • 雄鳥頭前及臉灰色,頸圍繞著黑粗縱紋,形成不規則黑頸圈。頭後至背深褐色。腹污白色,有暗色細縱紋。尾羽有2條黑寬橫帶,中間夾1條寬度更大的淡色橫帶。
  • 雌鳥似雄鳥,但頭前及臉褐色,有暗色眼後線,但無黑頸縱紋,尾羽有數條暗色橫帶,僅尾端橫帶較粗。
  • 幼鳥似雌鳥,但虹膜淡褐,蠟膜黃色,隨年齡成長逐漸變灰。尾羽橫帶細,不顯著。

中間型:羽色介於淡及暗色型間,腹面褐色,有些個體具淡色橫斑。

暗色型:全身大致晚褐色,其餘似淡色型。

  • 飛行時
  1. 頭小頸長,嘴尖細,雙翼水平,指叉6枚。
  2. 雄鳥翼後緣黑邊,尾羽橫帶寬,極顯著。
  3. 雌鳥翼後緣黑邊不明顯,尾羽橫帶較窄,較不顯著。
  4. 幼鳥翼尖黑色,翼後緣無黑邊,尾羽橫帶極細對比不顯著。

棲地&習性

樹木繁茂的地區,更喜歡各種生物氣候中的闊葉樹。

在樹林間覓食,常停棲於樹上,發現蜂巢時以嘴腳並用破巢啄食蜂蛹及幼蟲。

主要是蜜蜂和黃蜂,特別是它們的幼蟲,也吃一些梳子和蜂蜜。

繁殖

從印度南部的2月開始,5月開始,特別是北範圍內的6月開始,到處都是與蜜蜂和黃蜂的供應有關。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

鳴聲

發出嘹亮高音階"嗶-幼-"。

外觀相似性

大冠鷲體型較大,蠟膜及眼先黃色。翼較寬長,指叉7枚,飛羽白色橫帶顯著。盤旋時,雙翼顯著上揚,呈V型。

蠟膜黃色,頭、頸較粗短,翼及尾亦較寬短,指叉5枚,翼下黑腕斑。盤旋時,雙翼上揚呈淺V型。

分佈

亞種和分佈

  • P. p. orientalis Taczanowski, 1891 – SC從西伯利亞E到Amurland,薩哈林島從S到東北中國,日本和韓國;南亞冬季S到大,小聖達斯,菲律賓桑吉河,也有極少的W距離(例如,定期經過哈薩克斯坦),可能越過E非洲
  • P. p. ruficollis Lesson, 1830 – 印度河流域(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E經緬甸到達SC中國(雲南)和印度支那大部分地區。
  • P. p. torquatus Lesson, 1830 – 西南印度支那,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婆羅洲
  • P. p. ptilorhynchus (Temminck, 1821) – Indomalayan Honey-buzzard – 爪哇
  • P. p. philippensis Mayr, 1939 – N&E菲律賓。
  • P. p. palawanensis Stresemann, 1940 – W菲律賓(加洛伊特和巴拉望)。[1]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東方蜂鷹Pernis ptilorhynchusOriental Honey Buzzard台灣野鳥P113
Oriental Honey Buzzard (Pernis ptilorhynchus)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