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松子茶(林清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松子茶》中國現代作家林清玄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朋友從韓國來,送我一大包生松子,我還是第一次看到生的松子,晶瑩細白,頗能想起「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那樣的情懷。

松子給人的聯想自然有一種高遠的境界,但是經過人工採擷、製造過的松子是用來吃的,怎麼樣來吃這些松子呢?我想起飯館裡面有一道炒松子,便徵詢朋友的意見,要把那包松子下油鍋了。

朋友一聽,大驚失色:「松子怎麼能用油炒呢?」

「在台灣,我們都是這樣吃松子的。」我說。

「罪過,罪過,這包松子看起來雖然不多,你想它是多少棵松樹經過冬雪的鍛煉才能長出來的呢?用油一炒,不但松子味盡失,而且也損傷了我們吃這種天地精華的原意了。何況,松子雖然淡雅,仍然是油性的,必須用淡雅的吃法才能品出它的真味。」「那麼,松子應該怎麼吃呢?」我疑惑的問。「即使在生產松子的韓國,松於仍然被看做珍貴的食品,松子最好的吃法是泡茶。」

「泡茶?」「你烹茶的時候,加幾粒松子在裡面,松子會浮出淡淡的油脂,並生松香,使一壺茶頓時津香潤滑,有高山流水之氣。」

當夜,我們便就着月光,在屋內喝松於茶,果如朋友所說的,極平凡的茶加了一些松子就不凡起來了;那種感覺就像是在遍地的綠草中突然開起優雅的小花,並且聞到那花的香氣,我覺得,以松子烹茶,是最不辜負這些生長在高山上歷經冰雪的松子了。

「松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東西,但是有時候,極微小的東西也可以做情緒的大主宰,詩人在月夜的空山聽到微不可辨的松子落聲,會想起遠方未眠的朋友,我們對月喝松子茶也可以說是獨嘗異味,塵俗為之解脫,我們一向在快樂的時候覺得日子太短,在憂煩的時候又覺得日子過得太長,完全是因為我們不能把握像松子一樣存在我們生活四周的小東西。」朋友說。

朋友的話十分有理,使我想起人自命是世界的主宰,但是人並非這個世界唯一的主人。就以經常遺照的日月來說,太陽給了萬物的生機和力量,並不單給人們照耀;而在月光溫柔的懷抱里,蟲鳥鳴唱,不讓人在月下獨享,即使是一粒小小松子,也是吸取了日月精華而生,我們雖然能將它烹茶,下鍋,但不表示我們比松子高貴。

佛眼和尚在禪宗的公案里,留下兩句名言:

水自竹邊流出冷,

風從花里過來香。

水和竹原是不相干的,可是因為水從竹子邊流出來就顯得格外清冷;花是香的,但花的香如果沒有風從中穿過,就永遠不能為人體知。可見,縱是簡單的萬物也要通過配合才生出不同的意義,何況是人和松子?

我覺得,人一切的心靈活動都是抽象的,這種抽象宜於聯想;得到人世一切物質的富人如果不能聯想,他還是覺得不足;倘若是一個貧苦的人有了抽象聯想,也可以過得幸福。這完全是境界的差別,禪宗五祖曾經問過:「風吹幡動,是風動?還是幡動?」六祖慧能的答案可以做為一個例證:「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

仁者,人也。在人心所動的一刻,看見的萬物都是動的,人若呆滯,風動幡動都會視而不能見。怪不得有人在荒原里行走時會想起生活的悲境大嘆:「只道那情愛之深無邊無際,未料這離別之苦苦比天高。」而心中有山河大地的人卻能說出「長亭涼夜月,多為客鋪舒」,感懷出「睡時用明霞作被,醒來以月兒點燈」等引入邏思的境界。

一些小小泡在茶里的松子,一粒停泊在溫柔海邊的細沙,一聲在夏夜裡傳來的微弱蟲聲,一點斜在遙遠天際的星光……它全是無言的,但隨着靈思的流轉,就有了眩目的光彩。記得沈從文這樣說過:「凡是美的都沒有家,流星,落花,螢火,最會鳴叫的藍頭紅嘴綠翅膀的王母鳥,也都沒有家的。誰見過人蓄養鳳凰呢?誰能束縛着月光呢?一顆流星自有它來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處。」

靈魂是一面隨風招展的旗子,人永遠不要忽視身邊事物,因為它也許正可以飄動你心中的那面旗,即使是小如松子。

一九八二年八月四日 [1]

作者簡介

林清玄(LinQingxuan,1953年2月26日-2019年1月23日),中國台灣當代作家、散文家,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俠安、晴軒、遠亭 。

1953年2月26日,出生於台灣省高雄縣旗山鎮。1967年起,住在台南,並在瀛海中學就讀。1970年,在報紙上發表《行游札記十帖》。1972年,考入世界新聞專科學校。1981年,出版散文集《溫一壺月光下酒》。1986年,散文集《紫色菩提》在中國大陸出版。1990年,散文集《紅塵菩提》在中國大陸出版。2008年,散文集《平常茶非常道》在中國大陸出版。2014年,散文集《清歡玄想》在中國大陸出版。2016年,散文集《心有歡喜過生活》在中國大陸出版。2019年1月23日,因心肌梗死,在台灣去世 。

他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之後一發不可收,走上了文學之路,30歲前就已經得遍了台灣所有文學大獎,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作品有報告文學、文藝評論、劇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作,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