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板凳舞
|
|
|
板凳舞是舞陽河流域苗族(俗稱高坡苗)最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其特點是節奏熱烈,舞姿變化不大而又饒具風趣,道具簡便,參與性強。
「板凳舞」是苗族純自娛性酒後熱情奔放的、寓體育運動於舞蹈的形式之一。由一人或數人持板凳相擊為鼓點,眾人圍於外而舞。鼓點多採用3/4拍節奏,眾人時而聚攏,時而散卉,且舞蹈動作較大,顯得粗獷、豪放、激揚,表現了苗族人民豪放、熱情好客的氣質。
概述
在施秉,板凳舞是舞陽河流域苗族(俗稱高坡苗)最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其特點是節奏熱烈,舞姿變化不大而又饒具風趣,道具簡便,參與性強。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年,天空突然象着了火一樣,乾旱炎熱,百花凋謝,五穀不生。原來,清水江的龍太子被望坡老人殺死了,浮在水面,故引起氣候反常。於是,人們請來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分別把十二個蛋、十二支香、十二砣泥巴供奉在天神、龍王前,燒香燒紙,向天神、龍王賠罪,請求給予風調雨順。但是,整整求了九九八十一天,天神、龍王仍然不肯下一滴雨。人們只好成群結隊的去到處呼喊,連呼喊了一個月,天上的姜央聽到了呼喊聲,連忙求見雷公,請求雷公開恩降雨。雷公不但不理,反把姜央罵了一頓。為了解除百姓苦難,姜央想來想去,砍來竹子做成蘆笙,吹奏出優美動聽的曲子。雷公聽到蘆笙曲,十分高興,禁不住拿起兩根小板凳,「啪啪」地敲響起來,並且不停地歡跳。雷公的板凳舞又感動了天神、龍王,於是給人類降下雨來。人們興高采烈,也拿板凳跟着雷公跳起舞來。從此以後,板凳舞就在施秉一帶的高坡苗族中間流傳下來了。
風格
板凳舞內容健康,易懂易學,四季可跳。舞者少則三五人,多則幾十人,不受場地和時間限制,跳板凳舞的苗族婦女,上穿無扣紫色大襟,下着紫色百褶裙。施秉苗族板凳舞,一般在正月間比較盛行,親戚好友拜年訪客,飲酒之餘,微醉之際,主客即跳起板凳舞以助興。舞蹈屬純娛樂性,場面壯觀,動作大方,節奏熱烈,可稱為苗族的狂歡舞。還有一種板凳舞,在老人過世之後才能跳。男女用板凳相擊發聲,跳起歡快的舞。這種舞更為熱烈,充分體現出苗族人樸實、粗獷的性格特點。舞姿既歡快而又詼諧。板凳舞跳到高潮時,有些婦女會相互擁抱,踩着點子,有些則手拿木棍、竹把等物,做出騎馬、跳蘆笙甚或作愛等姿態。有些婦女還兩手高提百摺裙角.向左右的男子煽來煽去,給舞者增添熱鬧氣氛。客人不注意,還被主人在臉上打上紫色「印印」(稱「花貓」)。打得越多,則說明主人對客人的情意越深。客人的頸上還往往被主人掛上一串串潔白的玉米花,其景其情,妙趣橫生,把整個跳舞場面推向高潮。
特色
該舞多在白天表演,也能在晚間演出。每逢元旦、春節、正月十五元宵夜等節慶之際,隨着「獅子」、「龍燈」等玩藝合在一起表演,也能單獨在村頭、稻場上圍圈玩耍。表演者均為男性,人數一般為四人、八人或十二人不等,均需成雙成對,方可翻舞跳耍。表演時,每人手中都持矮小長凳一條,道具服裝十分簡便,最易於群眾接受和歡迎。尤其在夜間表演時,藝人將板凳的四支腿上,用油棉包住,再用火點燃,便可舞出「火龍翻滾」、「煙火騰舞」的壯觀景象,令人喝彩不迭。
參考資料
1. 板凳舞 .貴州民族文化網 .2015-05-10[引用日期2016-04-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