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賓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林賓日 |
人物:林賓日 類別:林則徐之父 內容:家教對聯 書法:手寫體 |
林賓日(1749—1827),原名天翰,字孟養,號暘谷,兄弟五人,行四。籍貫侯官(今福州)。民族英雄林則徐之父。歲貢生,以教書課徒為業,能詩善文,家教嚴格。林則徐閔民治水等成就與其父的諄諄教導有很大關係。賓日主要著作有《小鳴集》12卷、《倒顛集》。
家庭情況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林賓日娶妻陳帙。 配陳帙,福州城內文儒坊平陽陳氏女。姐妹五人,帙居幼。父陳時庵(1713—1789),名聖靈,又名古曦,字尹梅,清乾隆四十年(1775)貢士,候選縣學訓導。三兄文華(1749—1822),乾隆四十四年舉人,武平縣學教諭;四兄蘭泰( 1751 —1834 ),道光元年(1821 )孝廉方正。 賓日生子三:長林鳴鶴,殤;次林則徐;三林霈霖。六女蕙芳,適武林沈廷楓。[1]
對兒子的教育與影響
林則徐四歲時,林賓日便開始了對其啟蒙教育,每日上私塾授課,便帶兒子一起去讀書。四歲的兒子長時間在屋裡是坐不住的,更不用說是讀書了。不論兒子如何淘氣,林賓日從不打罵,而循循善誘。他在授課時,任兒子隨便玩耍,在教完其他學生的功課後,他便把兒子抱在膝上,一句一句地教他誦讀文章和詩詞。這樣,使林則徐在享受父愛的同時,又在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許多知識。這種教育方法給林則徐極深的印象。他曾回憶父親林賓日道:「府君之教,諄諄然,循循然,不激不厲,而使人自樂於向學;……講授書史,必示以身體力行,近理著已之道,罕臂曲喻。務使領悟而已,然未嘗加之撻笞,即呵斥亦絕少」。經過三年,林則徐已經能夠熟練地背誦出許多文章、詩詞。林賓日在林則徐七歲時,便開始教其作文章,這比一般的孩子要早得多。當時有人勸林賓日不必這樣早就教孩子作文章。他答道:「此兒性靈,時有發現處,不引之則其反窒。」他知道,孩子天資好,應該及時誘導,否則將會窒息他的聰明才智。由於林賓日的耐心教誨,加上林則徐的刻苦努力,林則徐很快便「以童年擅文名」。 林賓日教育林則徐要努力讀書,將來為國家效力。他曾在家中貼了一副對聯:「粗衣淡飯好些茶,這個福老夫享了;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等事爾曹任之。」父母姐妹的艱辛,以及父親的殷切希望,是對林則徐的巨大鞭策和鼓舞。林賓日毫不為金錢所動,斷然拒絕土豪的要求。年幼的林則徐問父親為何如此,林賓日告誡兒子做人的原則,「不妄與一事,不妄取一錢」。 林賓日希望兒子做一個正直的官。他的言傳身教起了重要作用。林則徐長大後,不負父親重望,為官清廉,關心民瘼,特別是在領導震驚中外的禁煙運動中,「身系安危」,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主義者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勢力,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民族英雄。[2]
視頻
王立群現場解讀,林則徐父親林賓日,大有深意|百家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