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林徽音先生年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林徽音(1935年改名林徽因),祖籍福州,出身於望族福州林氏,近代著名外交家林長民長女,1904年生於杭州,是我國傑出的建築家、設計師、建築史學家和詩人,一生橫跨建築與文學兩界,有「一代才女」(胡適語)之稱,在國內外都有很高的聲譽。曹汛先生畢業於林徽音所執教的清華建築系,從學生時代起就對林先生學問人品心嚮往之,遂積二十年之力,在有限的研究條件下,廣泛搜集整理關於林徽音的大量一手材料,對林先生學術生涯的關鍵節點一一考辨清楚,去偽存真,以事系年,成此年譜長編。

該年譜是國內第一部系統梳理、紮實考證林徽音生平的著作,全面梳理了林徽音教授對中國建築學所作的貢獻,以鮮活的史料回顧了林徽音坎坷而輝煌的一生。林徽音作為中國第一代留學回國的建築學家,與其丈夫也是事業上的夥伴梁思成先生,一起走過了滿懷理想的青蔥歲月,共享充滿朝氣的北平營造學社時光,戰爭年代瀕於絕境的生存狀況和近乎於零的研究條件也沒有打斷他們堅持多年的中國古建築調查,讓後世的我們看到,他們在長年極其艱苦的生活和有限的科研條件下,為建立中國建築體系、弘揚中國文化做出的卓絕努力。因此,將林徽音的建築生涯梳理清楚,也就打開了理解中國建築藝術的一扇門。

作者簡介

曹汛是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196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師從於梁思成先生,曾任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級建築師、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特聘教授、台灣樹德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20世紀90年代在北京林業大學教授《中國園林史》。曹汛教授治學嚴謹,尤精於史源學、年代學考證,著有《中國造園藝術》(北京出版社,2019年版,獲得北京出版集團2019年度好書)等學術專著,是建築界公認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建築史學家。

書評

有陣子,我看到「林徽音」這個名字就PTSD了。

她先是被放進矯揉造作的多角戀愛關係中,津津樂道於徐志摩、梁思成和金岳霖對她的「痴迷」,好似她是迷惑男人心志的褒姒、妲己之流;

緊接着,她又被冠以「綠茶鼻祖」這樣的罵名,以冰心、丁玲對她陰陽怪氣和含沙射影的文章做論據,證明她在同性中間極不受歡迎,乃因她在異性中間太過「長袖善舞」之故;

到後來,她還要被梁思成的續弦林洙踩上一腳,說林徽音不是真的美人,她的照片都被美化過;

最可氣的是林洙說她是個好朋友,但不是個好太太,因為她不會做飯不會照顧人,說梁思成和自己在一起之後才過上了舒心的日子,還多次表白最愛的是林洙。


總之,林徽音像是被一群蒼蠅給圍住了,不斷地發出令人難耐的嗡嗡聲,它們合力將她拖進了一口惡臭的醬缸里,讓不明真相的人遠遠看到就想繞道而行,根本不想去看看是誰被淹在了那口醬缸里。

所以一開始,摯友貓娘向我推薦曹汛先生傾注多年心血而成的《林徽音先生年譜》一書的時候,我幾乎是不假思索地拒絕了,我不想再重溫一遍那些被講濫了的愛情故事了,我現在看到太繾綣太咯噔的文字我的腳趾就要開始摳魔仙堡了。


△本書的裝幀極為雅致大方,有很多建築和美學上的小巧思。 但是貓娘跟我說,放心,曹汛先生是林徽音的事業粉,不是CP粉,這本《林徽音先生年譜》里沒有臆想和渲染加工的緋聞,只有林徽音作為建築學家和文學家的輝煌成就。

曹汛是梁思成的學生,1955年考入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後先後擔任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級建築師、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特聘教授、台灣樹德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等職。

他平生最大的遺憾是沒有機會親眼見到林徽音,林徽音逝世於1955年4月1日,而曹汛先生是當年7月入學,1955年林徽音的聲名還不像此時這般駁雜,曹汛先生從事林徽音研究的緣起很簡單,他入學後見到了一份林徽音的設計手稿,被林徽音女士在建築方面的才華所深深打動和驚艷,無關其他。

他遺憾的是,人們對林徽音的認識更多地在其感情經歷,文學成就稍有涉及,而對她在建築領域的貢獻了解實在不多,他以一名專業的建築學家的專業水平去判斷:「作為建築學家和設計師的林徽音女士,論學識水平和實際貢獻,在近百年的建築界內,不僅是第一流的,而且是數一數二的,或者也可以說是與梁思成並列第一而無愧,至少也是僅次於梁思成而居第二位。」


△二十歲的林徽音設計的《晨報》五周年紀念增刊封面上,畫了一個鐘樓的正立面,那時的她已經無師自通地畫出了鐘樓的正立面投影圖,瓦壟都是垂直畫的,檐口和翼角飛椽也都是規矩的正投影,能畫出一座建築的正投影,對於建築專業的學生來說,總要在學了投影幾何和建築初步之後才能完成,而當時林徽音還沒 但現實中,這位中國第一代優秀建築師之一,第一位女建築師,我國數一數二、甚至足可以與梁思成並列第一而無愧的建築學家、建築大師,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築卷》上居然連個條目都沒有!

不少年輕建築師已不知林徽音為何人,更有不了解她具體工作和作品的人大放狂論說她的文學作品和建築水平「絕不是第一流的」,這不得不說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悲哀。


△常沙娜在林徽音指導下設計的景泰藍《和平鴿大盤》

△1950年林徽音抱病到景泰藍和燒瓷等工藝工場做調研,設計了一批具有傳統民族風格又便於設計製作的新式圖案,親自參與製作,不僅挽救了傳統工藝美術,還幫助救活了兩個瀕臨關閉的老廠。她為工藝美術界培養了三名優秀的設計大師,常沙娜後來做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錢美華做了景泰藍廠總設計師,

△《「太太的客廳」最後時光:1952「院系調整」前後的林徽因》via《中國新聞周刊》2020.11 因此,曹汛這個事業粉用了幾十年時間爬梳和收集林徽音的事跡和作品,尋找她的佚文佚作,包括詩歌、小說、散文、翻譯、書信、建築論述、建築設計、美術作品、舞台美術設計、工藝美術設計和封面設計等等,他要用「實績」去證明,就算林徽音沒有美貌,沒有與知名詩人的緋聞,她也是當之無愧的傑出女性,應當被後世銘記。

在看《林徽音先生年譜》一書時,我最大的感觸是,如果林徽音不是一位女性,如果她不是如此貌美,如果她沒有那麼多人愛她、敬她、對她念念不忘,她早就是世人口中的學術大家了。

但是,因為她是女性,因為她如此貌美而又被人所愛慕,反而教世人只關心她的婚戀情感,卻對她事業上的成就和對國家、業界的貢獻視而不見,就武斷地認為,必然是不如男人、尤其是她的丈夫做得好的。

這大概是所有女性都會遭遇到的輕視和誤解,無論一名女性事業再成功,人們也總是更加關心她有沒有結婚?有沒有生孩子?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是不是個賢妻良母?會不會做飯,甚至,會不會給老公洗襪子?


△噹噹李國慶控訴妻子俞渝「不稱職」的罪名之一是俞渝不給他做飯和洗襪子。 所以曹汛先生想以此書來讓大家認識一個純粹的林徽音,剝離她是林長民之女、梁思成之妻、被徐志摩和林岳霖愛過的女子的身份,她是誰,她做過些什麼,她短暫的一生活得是怎樣的光彩奪目?

曹汛在書中澄清了很多對林徽音的誤解,例如,很多人都以為她是因為梁思成學建築才跟着研究建築的,只是給梁思成做助手的這麼一個角色。

然而實際上,林徽音立志學習建築猶在梁思成之前,她出國之前就對建築與文學有了較深的理解,而且她想要報效祖國、改良社會,就決意將喜愛的文學和美術只做娛情消遣,不作為終身職業,最終選擇了與文學和美術關係最密切的建築藝術,以實現自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


△1926年,林徽音為美術系設計的聖誕卡,採用了馬賽克鑲嵌畫的風格,畫中東方三博士手持禮盒,盒上文字為painting(繪畫)、sculpture(雕塑)和architectare(建築)寓意造型藝術三姐妹。 而梁思成是在林徽音的影響和推動之下,立志和林徽音一樣學建築。

但是因為當時對女性的歧視,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不收女生,林徽音不得已進入美術系,同時選修建築系的課程。

她自入學後奮發圖強,兩個專業的課程都完成的很好,美國教師稱讚她的建築圖畫得「棒極了」,為此破格特聘她為建築系的兼職助教,因為業績突出,又聘為兼職講師,直到林徽音畢業。


△林徽音獲得美術學士學位時的留影 她的一生,都是這樣用自己強大而又無可辯駁的實力,來破除人們對於女性的偏見,堅定地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我最為感慨的,是林徽音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超前保護和傳承意識,她出生在那樣一個有識之士們立志要砸碎舊世界的時代里,知識分子們普遍崇拜西方文化,認為西方的一切都是先進的、好的,舊中國的一切都是落後的、不好的,所以對於傳統文化保持住一種批判和輕視的態度。

而學貫中西的林徽音雖然在國外留學,但卻很早就認識到了傳統文化的可貴,她認為砸碎舊世界應該砸碎的是封建的社會,腐朽的制度,愚昧的思想,但是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和智慧結晶應該予以認識保護和發揚光大。


△1928年3月21日,林徽音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這個日子是宋代著名建築家、《營造法式》的作者李明仲碑上唯一的日期,她不願穿西方的白色婚紗,自己設計了帶有東方色彩的結婚禮服,尤其是發冠,可見傳統戲服和建築的色彩。 這也是她和梁思成據理力爭反對拆除北京古城牆的重要原因,而時代和歷史終究證明了她是對的。

她和梁思成考察記錄京郊附近的臥佛寺、法海寺、杏石口等古建築,寫成《平郊建築雜錄》,又到山西大同考察華嚴寺、善化寺等遼金古剎和雲岡石窟,與梁思成合寫了《雲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築》一文,為我國的古建築史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1934年,林徽音考察山西古建築於汾陽靈岩寺內,與佛像的詩意對話 前段時間輿論大批現在的古裝劇中倭風盛行,有人發出靈魂拷問:為什麼我們不能運用自己古代的建築、服裝和妝容元素,要去偷日本的?

我答:因為我們朝代幾經更迭、文化數次斷絕,有太多東西沒有系統保存下來,更因為我們過去太少有林徽音梁思成這樣立志去挖掘保護我們傳統文化的人了。

相比梁思成,林徽音的無奈更甚,她不僅自己肩上挑起建築和文學「兩擔雲彩」,還得擔負協助丈夫、照料家庭兩副重擔。

抗戰之前他們住在北總布胡同三號,家裡最熱鬧的時候是十六七口人,除了自己小家五口之外,還有五口親戚和他們的老媽子。抗戰時雖然只有家裡五口,但是雇不起保姆,柴米油鹽鍋碗瓢盆洗洗涮涮縫縫補補,全靠林徽音一人。

而此時她已是重病之人,每天還要講課、寫書,累得半死,上床呻吟,經常哀嘆自己為什麼還要活着。


△書中穿插了很多這樣裝幀別致的小別冊,節選了部分林徽音的文學作品和建築論述 她在婚後已經多次意識到女性身份對於實現自我抱負的阻礙,她本想與梁思成一起去山西應縣考察遼代木塔,可是家裡不能長久離開她,她只得在考察完雲岡石窟之後返回北平。

她為營造學社做了大量工作,協助梁思成完成了很多著述,可是社會上卻只認為營造學社不過梁思成一人而已。


建國後她幾乎是拚命燃燒自己想要多做一些事,可惜的是,她的身體已經不支持她這樣做了。

她是帶着深深的不舍和遺憾離開這個世界的。

她的貢獻、她的成就,被埋沒的實在太久太久了。

而她在世紀末再次被人所發現的時候,又被誤讀了太久太久了。

她的身前身後,終究是喧囂而又寂寞的。


△林徽音在建國初期就想整理出版一部《中國歷代圖案集》,直到40多年後,林徽因的心愿才由常沙娜和她的學生們實現,這可能是我覺得特別令林徽音欣慰的事,她的事業終究後繼有人,有更多的傑出女性生長在和平進步的年代,幸運地獲得了比她更加公平的教育和工作環境,能夠去做她畢生想要完成卻沒有完成 常沙娜說,每次去八寶山公墓,她都要在林徽因墓前默默站一會兒。

墓是梁思成親手設計的,上面那塊漢白玉花環,來自林徽因設計的天安門紀念碑圖案,碑上用營建社特有的字體刻寫的「建築師林徽因墓」幾個字在文革中被紅衛兵砸毀,成了一座無字碑。


現在,墓已修復。只是那塊有些殘破了的漢白玉花環,是當年從人民英雄紀念碑工地取回的試刻紋樣原件,卻無法修補,也無可替代了。

看完《林徽音先生年譜》以後,我和曹汛先生、常沙娜女士一樣,更希望大眾心中的林徽音,是作為一個對社會有傑出貢獻的建築家,而不是作為一個才女、美女或者知名詩人的緋聞對象而被人認識和記住。

那是她應得的待遇。

註:全文用林徽音而非林徽因,是因為曹汛先生主張,林徽音本名出自《詩經》「大姒嗣徽音」又合「徽音冠青雲」詩意,奇託了父親對女兒的極高期望,與她一生的氣質成就最為相合。林徽音曾因不堪無聊文人的碰瓷騷擾而改名林徽因,並非她的本意。這個本名「不僅是父親所賜,先生自己也喜歡,改名是痛苦的,不得已的,所以現在應該重新改回來」」。書中尊重曹先生的主張,將「因」改回「音」,以「林徽音」之名出版。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