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林琿 | |
---|---|
江西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院長 | |
國籍 | 中國 |
母校 |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 |
職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林琿,男,1980年畢業於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同年,考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師從陳述彭院士學習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1983年獲中國科學院理學碩士學位,1987年獲美國布法羅大學文理學院碩士學位,1988年進入布法羅大學美國地理信息與分析國家中心(NCGIA)學習,1992年獲布法羅大學博士學位。1993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擔任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和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所長。現任江西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院長[1]。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
2017年3月,美國地理學家協會宣布將2017年度米勒獎授予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林琿[3]。該獎由美國地理學家協會設立,以表彰由於特殊的教學或科研能力而為地理學作出傑出貢獻的會員。林琿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地理學家。
人物經歷
2019年1月14日,任江西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院長,江西師範大學教授。
研究方向
林琿的研究領域為地理信息科學,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多雲多雨環境遙感、虛擬地理環境、空間綜合人文學與社會科學。
科研成果
林琿於1980年代初期率先在國內大型水電工程的水庫淹沒調查中採用彩紅外遙感與GIS技術,成果為當時我國最大水電工程二灘電站工程採用;林琿於1990年代中期開始推動地學過程動力學模型與地學環境虛擬的集成研究,並結合我國東海潮波系統和海岸帶演變研究探討地理編碼數據庫與地學模型的集成,成果匯集於其1999年出版的學術專著《東中國海潮波系統與海岸演變模擬研究》,受到陳吉余院士等河口海岸帶和地貌學學術領域專家的推薦,並由此逐步形成虛擬地理環境學術思想,進而聯合國內外同行積極推動虛擬地理環境研究。林琿2001年與龔建華博士合作出版了《虛擬地理環境》中文專著,2009年,林琿與英國科學院Michael Batty院士合作編輯出版了英文版《虛擬地理環境》一書,分別由中國科學出版社與美國ESRI公司在國內外出版發行,並被翻譯成俄文版;
2000年以來,為了推動地理信息科技在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林琿倡導基於GIS空間分析的空間綜合人文學與社會學研究,2010年,編輯出版了《空間綜合人文學與社會科學研究》一書,期望這種文科與理工科的學術交叉拓寬人文社科與公共政策研究平台。
自1993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以來,林琿瞄準熱帶亞熱帶地區的特點,倡導多雲多雨環境遙感和大型線狀人工地物的形變監測,組織珠江三角洲綜合環境遙感實驗,並建成香港中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地面站,成功地推動了香港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學術交流和隊伍融合。
林琿於2009年獲亞洲遙感協會傑出貢獻獎,2012年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基礎類)一等獎。林琿已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了200 多篇學術論文,合作撰寫了10部學術專著,編輯了一本地圖集和12部會議文集,擔任了英文國際學術期刊Annals of GIS 的主編以及國內外著名學術期刊客座編輯,例如《國際地理信息科學期刊IJGIS》和《攝影測量工程與遙感PE&RS》。
林琿擔任國家遙感中心香港基地主任和聯合國亞太經社會遙感、GIS、衛星導航工作組香港聯絡處負責人,並擔任過德國、法國、印度、澳大利亞和中國多所大學與研究機構的客座與訪問教授。1992年,林琿獲選為國際華人地理信息科學協會(CPGIS)創會主席,1995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008年獲選為中國國家航天局繞月探測科學專家委員會成員。2011年獲選為國家空間科學專家委員會委員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空間中心科學委員會委員。2012年當選國際數字地球學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副主席。2013年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部增選有效候選人[4]。
參考來源
- ↑ 林琿 ,江西師範大學, 2017-12-12
- ↑ 虛擬地理環境引領「大地圖」時代——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林琿 ,南昌新聞網, 2020-10-20
- ↑ 林琿教授榮獲美國地理學家協會2017年米勒獎 ,泰伯網, 2017-03-13
- ↑ 內地高校唯一上榜!我校林琿教授當選為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 ,搜狐, 20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