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菊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林菊英 | |
---|---|
出生 |
1920年11月3日 出生於北京市 |
逝世 | 1113年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任北京醫院護士監察員。 |
職業 | 任醫院護北京理幹事、護理部主任、護士學校 |
知名作品 | 《醫院護理管理》 |
林菊英,護理學家。長期致力於理順護理管理體系,健全護理教育層次和提高護理教育水準,完善幹部醫療護理保健制度,多渠道地培養護理人才。為護士爭取評定高級職稱的權利;爭取恢復高等護理教育。並積極開展國際交流。
生平介紹
林菊英,1920年11月3日出生在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在她3歲時,父親因病去世,母親帶着她和幼小的妹妹靠遠在外地的舅父的接濟維持生活。外祖母又於她12 歲時病逝,來自舅父的微薄的接濟也從此中斷。母親和她姐妹二人過着極為清苦的生活。不幸的遭遇使她過早地成熟起來,她自幼就勤奮學習,打算早日參加工作,為母親分憂。為節省學費的開支,她就讀於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女附中,學習成績始終保持在前列。1937年高中畢業時,正值"七七"事變,北平全部國立大學均關閉。由於學習成績優良,她被保送北京師範大學和私立燕京大學。當時私立大學的學費一般都比較昂貴,儘管她志願攻讀理科,終因所有國立大學關閉而選讀了燕京大學的護預系,因為在護預系就讀一年後即可轉入免交學費的北京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1939年,在她轉入北京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一年後,母親因結核病去世,從此她和妹妹相依為命,生活更加艱難。她平日刻苦學習,星期日回家還要把妹妹一周的生活安排好。1941年她臨近畢業時,也因患肺結核病而未能參加公共衛生課的實習。學校安排她臥床休息並輔以人工氣胸治療,幾個月後才得以康復。經過補實習課後,她走上了工作崗位。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後,北京協和醫院關閉,她經北平市第一衛生事務所介紹到培元小學從事學校衛生保健工作等。
著作
1 梅祖懿,林菊英,主編.《醫院護理管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
2 林菊英.《關於恢復高等教育的座談摘要》.中華護理雜誌,1984 (3):181~183.
3 林菊英.《責任制護理與護理程序》.中華護理雜誌,1984(5):257~260.
4 林菊英.《國外護理高等教育》.醫院管理雜誌,1985.
5 林菊英.《近三十年來護理學的進展》.中華護理雜誌,1986(5):195~197.等等。 其一生著作頗多,有《傷寒論發微》五卷,《嬰孺論》百篇,《錢氏小兒方》八卷,《小兒藥證直訣》三卷。現僅存《小兒藥證直訣》,其他書均已遺佚。
學術內容
在文化大革命中,醫院的正常秩序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全國各地廢除了護理領導體系,醫院中的護理工作也處於取消的狀態,病房秩序極為混亂。不少醫院的病房呈現出早上像"茶館"、中午像"飯館"、晚上像"旅館"的"三館"狀態。面對當時的情況,林菊英深感痛心。1977年,中華護理學會恢復活動。面臨着百廢待興的困難局面,她與學會其他負責人於1978年積極組織在京常務理事,共同分析研究了全國護理工作的形勢,找出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方面召開全國基礎護理學術會議以提高全國護士對基礎護理重要性的認識;一方面起草報告,她和其他常務理事以學會的名義向衛生部提出建議:為改變醫院的混亂情況,必須加強護理指揮系統,提高護理質量和加強護理教育。衛生部採納了她們的建議,發布了《關於加強護理工作的意見》和《關於加強護理教育工作的意見》兩個文件,這對全國護理工作的整頓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為了推動兩個文件的貫徹執行,她組織護理學會進行調查研究,於1979年在大連鐵路醫院召開"全國病房管理學術會議"。會後很多醫院組織各級領導去大連鐵路醫院參觀學習。同時,她還號召各地分會大力開展護理知識競賽和護理技術操作的表演賽等活動。為使廣大護士進一步認清護理學的科學性和重要性,在她領導下學會又及時在上海和廣州分別召開了內、外科中護理技術發展較快的兩個專科(燒傷和心血管疾病)的學術會議,從而調動了廣大護士學科學、學技術、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及撰寫護理學術論文的積極性。經過兩三年的努力,全國護理工作的面貌有了明顯的改觀。
科技人員技術職稱評定工作在全國開展後,由於多年來護士僅接受中等專業教育,因而有人對護士能否評定高級職稱提出不同意見。林菊英多次召開中華護理學會常務理事會,認真研究討論這個問題。會上林菊英據理力爭,講明護理學是一門專門的學科,護理教育的系列中應有初、中、高的不同層次,護士是科技人員,不是醫療的輔助人員,如果沒有高級職稱的護士,這門學科也就不成為專門的學科,中國的護理事業也就不能得到提高和發展。會後衛生部聽取了多方面的意見,積極向有關部門提出護士應與其他衛生技術人員一樣享受同等待遇的意見。最後有關部門正式規定:護士享有同醫、藥、技一樣的評定高級技術職稱的權利。這大大調動了廣大護士的工作與學習的積極性,許多已改行做醫生或其他工作的護士也紛紛歸隊從事護理管理、護理教育和臨床護理等工作,護理專業隊伍得到了穩定的發展。職稱系列問題雖然得到解決,更重要的是還必須解決高層次的護理教育問題,僅靠中等專業教育不能解決學科發展的需要。林菊英在學會召集有關人員反覆討論護理教育問題,積極向衛生部、教育部提出必須儘快恢復護理高等教育的建議,建議得到有關領導的重視。1984年初,衛生部和教育部在天津聯合召開護理專業教育會議,決定恢復已停辦30多年的護理高等教育,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層次、多規格地培養護理人才的教育體系。會後,兩部發布會議紀要,有力地推動了高等護理教育的開展。截至1999年底,全國已有12所高等醫學院校恢復或開辦了護理系。改革開放以來,國際交往日益增多,林菊英了解到國外護理理論和實踐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她努力查閱國外資料。當她了解到南京高護班聘請美國護理專家講學,介紹國外護理方法已隨醫學模式的轉變而轉變(將功能制護理改變為按護理程序對病人進行全身心的護理)時,她非常關心和重視,及時與學會的幾位領導去南京、上海、常州等城市調查研究,並積極向全國推廣責任制護理。1983年,她親自主持在常州舉辦的首屆全國責任制護理學習班,她不僅聘請國外護理專家講學,也親自授課。會後各省市亦紛紛辦班,使這一先進的護理方法很快推廣到全國。
改革開放以來,林菊英多次出訪美國、加拿大、英國等,並取得了人才培訓方面的合作。1990年榮獲美國密蘇里達州堪隆斯市大學人文學科榮譽博士學位,在開展國際學術交往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1989年,林菊英同志榮獲第32屆南丁格爾獎。[1]。
臨床應用
林菊英,護理學家。長期致力於理順護理管理體系,健全護理教育層次和提高護理教育水準,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後,北京協和醫院關閉,她經北平市第一衛生事務所介紹到培元小學從事學校衛生保健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