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迪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林迪舞
|
|
|
林迪舞(Lindy Hop)是一種20世紀20年代末誕生於美國紐約哈林區的舞蹈。伴隨着彼時爵士樂的發展,它在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搖擺年代(swing era)非常流行。
林迪舞以爵士舞(jazz)、踢踏舞( tap)、 breakaway、查爾斯頓 (charleston)為基礎,並融合了許多早期、同時期的不同舞蹈的元素。
林迪舞通常被視為一種爵士舞以及搖擺舞大家族的一員。
概述
林迪舞通常以歐洲雙人舞的八拍結構樂曲為伴奏,使用非洲裔美國人舞蹈的動作和即興的舞蹈方式,並逐漸在發展過程中將雙人舞和單人舞的元素融合到一起。
在林迪舞的基本舞步swing out中,可以清晰地發現這些特徵——在這個舞步的開放式(open position)中,領舞和跟舞主要靠拉在一起的手來連接彼此;在閉合式(closed position)中,領舞和跟舞的連接像是一邊在擁抱,另一邊則拉着手。
20世紀80年代,美國、瑞典和英國的舞者們推動了林迪舞的復興。如今,北美洲、南美洲、歐洲、亞洲和大洋洲等很多地方,喜愛林迪舞的舞者們組成了不同規模的社群,享受着林迪舞帶給他們的快樂,也將其傳播得更廣。
由於與生俱來的社交舞屬性和即興特質,林迪舞有時也被視為街頭舞蹈。
1932年,搖擺女王、當年僅有12歲的諾瑪·米勒(Norma Miller)和她的朋友們在薩沃伊舞廳外跳林迪舞,以此換取小費 。
1935年,15000人在柏德赫斯特大道(Bradhurst Avenue)上起舞,以此參加了美國紐約市公園管理局舉辦的第二場系列舞蹈活動。在第147街和第148街的交匯處,附近的民眾們有幸目睹了一場盛大的林迪舞狂歡,整個哈林區都沉浸在林迪舞的快樂之中。
發展歷程
搖擺年代(1920年代-1940年代)
命名來歷
1927年5月,當飛行員查爾斯·林德伯格(Charles Lindbergh)獨自從紐約啟程,成功地駕駛飛機無間斷直飛抵達巴黎。這次飛行被稱為「跳過大西洋(hopped the Atlantic)」,林德伯格因此一舉成名,而他的綽號正是「幸運林迪」(Lucky Lindy)。 林德伯格(Charles Lindbergh)於法國布爾歇(Le Bourget)成功着陸四天之後,也就是1927年5月25日,《匹茲堡公報》當天一篇報道的標題中出現了「Lindy」、「Hop」的字樣。它的全稱是「林德伯格舞」( Lindbergh Hop),也可能是報刊上出現的最早以「林迪舞(Lindy Hop)」為名的舞蹈。報道稱,這種「林德伯格舞」是百老匯對林德伯格的致敬,包括六種基本舞步。
舞步來源
林迪舞的原初舞步有四個可能的來源,或者是它們的組合:分離舞(breakaway)、查爾斯頓舞(Charleston)、德克薩斯湯米(Texas Tommy)以及the Hop。
可以被視為林迪舞原初形態的哈萊姆林迪舞誕生於1928年的哈萊姆舞蹈馬拉松(Harlem dance marathon)。它與其他同樣以「林迪」為名的舞蹈沒有任何聯繫,在那場比賽中,舞者喬治·斯諾登(George Snowden,即搖擺舞歷史上的著名舞者Shorty George)和瑪蒂·珀內爾(Mattie Purnell)意外地重新發明了分離舞(breakaway)。他們的意外發明影響超乎想象。很明顯,這一誕生於哈萊姆的舞是最後唯一倖存下來的林迪舞。
對於這場比賽,喬治·斯諾登("Shorty" George Snowden)曾對人回憶稱:「在林德伯格飛躍大西洋之前,我們早就把基本步叫做the hop。有些人在1927年後開始叫它『Lindbergh Hop』,但沒有持續很久。後來,在曼哈頓賭場(Manhattan Casino)的舞蹈馬拉松比賽中,我厭倦了老樣子……」當時,斯諾登遠離了舞伴一會兒,之後又回到原來兩人近距離共舞的位置。儘管這是(或者更像是)比賽中的意外,觀眾們卻對之反響熱烈。
據斯諾登稱,福克斯電影新聞報道了這次馬拉松比賽,並拍攝了他的腳部特寫。有人問他「你在跳的是什麼」,他回答說「林迪(The Lindy)」。那一天是1928年6月17日。
發展簡史
斯諾登和珀內爾的這次意外不僅定義了林迪舞的基本原理,還具有超乎人們預料的重要意義——它拉開了林迪舞蓬勃發展的帷幕。到1928年底,林迪舞已經走進劇院和舞廳,還有了專門的比賽。1930年,林迪舞登上了百老匯的舞台。
20世紀30年代,林迪舞通過多種渠道進入美國主流文化,受到歡迎:包括Whitey's Lindy Hoppers (也被稱為Harlem Congaroos),Hot Chocolates和Big Apple Dancers在內的舞蹈團體都展示並傳播着林迪舞;如《Hellzapoppin'》和《A Day at the Races》等好萊塢電影都以林迪舞為特色。 像亞瑟·默里(Arthur Murray)、艾琳和弗農城堡(Irene and Vernon Castle)這樣的舞蹈工作室開始教林迪舞。
20世紀40年代早期,這種舞蹈在西海岸被稱為「紐約客」(New Yorker)。
同時,林迪舞不僅隨着電影和新聞影片傳播到海外,而且隨着駐守海外的美國軍隊傳播,特別是在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其他盟國。儘管當時林迪舞和爵士樂在納粹德國被禁止,但它們在其他歐洲國家都很流行。
1944年,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美國對「舞蹈」夜總會徵收30%的聯邦消費稅。儘管後來稅率降到了20%,但是「不准跳舞」的牌子還是遍布全國。這也極大地影響了林迪舞的發展。
那些舉足輕重的舞者們
第一代的林迪舞通常與「矮子」喬治·斯諾登(George Snowden)、他的搭檔Big Bea、勒羅伊·斯特拉克·瓊斯(Leroy Stretch Jones)和Little Bea等舞者聯繫在一起。「矮子」喬治和Big Bea經常在薩沃伊舞廳贏得比賽。他們的舞蹈突出了體型上的差異——Big Bea比喬治個子高得多。
剛從高中畢業的年輕舞者阿爾·明斯(Al Minns)、喬·丹尼爾斯(Joe Daniels)、拉塞爾·威廉姆斯(Russell Williams)和百事·伯特利(Pepsi Bethel)發明了「後空翻」(Back Flip)、「過頭頂(Over the head)」和「抓舉(the Snatch)」。 弗蘭基·曼寧(Frankie Manning)是新一代林迪舞者的一員 [3] ,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林迪舞者。
阿爾·明斯、百事·伯特利、利昂·詹姆斯、諾瑪·米勒也在林迪舞的當代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5、空中舞步 林迪舞發展初期,舞者們就已經嘗試了早期版本的林迪舞空中舞步。
空中舞步是一種舞蹈動作,其中至少一方的雙腳要以雜技般的方式騰空離地。最重要的是它要契合音樂同步完成。現在,儘管空中舞步通常只用於比賽或表演,而不在任何社交舞池中使用,它卻被廣泛地與林迪舞的特徵聯繫在一起。
有消息稱,1935年,曼寧和他的搭檔弗蕾達·華盛頓(Freida Washington)一起發明了開創性的空中舞步。也有人認為,阿爾·明斯和百事·伯特利才是改進空中舞步的人。
到1936年,當Hip to Hip、 Side Flip、 Over the Back(這些詞都是在形容跟舞在空中的動作)等空中舞步開始出現時,利昂·詹姆斯(Leon James)、勒羅伊·瓊斯(Leroy Jones)、斯諾登等老一代舞者曾對這些舞步表示反對。
後搖擺年代(1950年代-1960年代)
這一時期的很多書籍里對林迪舞進行了介紹,為這種舞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做了重要的鋪墊,也留存下了重要的資料。
亞瑟·默里(Arthur Murray)1954年出版的《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舞者》(How to Become a Good Dancer)一書中有四頁關於搖擺舞的內容,包括基本的林迪舞步(Lindy step)、double Lindy hop、triple Lindy hop、sugar foot walk和tuck-in - turn。在1953年和1958年版本的《輕鬆起舞》(Dancing Made Easy)一書中,有一章專門介紹了林迪舞。
1962年出版的《交誼舞教師教材》(Ballroom Dancebook for Teachers)有一整章是關於林迪舞的。
到1960年,林迪舞已經被稱為「搖擺舞」( swing)。
復歸流行(1980年代至1990年代)
紐約卡梅隆舞蹈中心公司(the Cameron Dance Center Inc)的桑德拉·卡梅隆(Sandra Cameron)和拉里·舒爾茨(Larry Schulz)幫助艾爾·明斯和弗蘭基·曼寧回到舞蹈中心教授林迪舞。1981年,艾爾·明斯加入舞蹈中心並教授搖擺舞。弗蘭基·曼寧於1985年加入該中心。
艾爾·明斯早期的學生們成為了紐約搖擺舞協會(New York Swing Dance Society)的初創人員,該協會成立於1985年。
在20世紀80年代,來自加利福尼亞、紐約、倫敦和瑞典的美國和歐洲舞者(比如美國的西爾維婭·賽克斯(Sylvia Sykes)和斯德哥爾摩的 Hot Shots)通過使用《Hellzapoppin' 》和《A Day at the Races》等檔案電影以及聯繫弗蘭基·曼寧、艾爾·明斯、諾瑪·米勒等舞者去「復興」林迪舞。
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搖擺復興時期的新搖擺音樂的流行刺激了主流社會對這一舞蹈的興趣。
在1993年的電影《Swing Kids》和1998年蓋璞(Gap)的「卡其搖擺(Kakhis Swing)」電視廣告中出現後,這種舞蹈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1999年,劇目《Swing!》在百老匯上演,世界級的林迪舞者珍妮·托馬斯(Jenny Thomas)和瑞恩·弗朗索瓦(Ryan Francois)、拉丁搖擺舞者瑪麗亞·托雷斯(Maria Torres)和她的舞伴卡洛斯·西亞-洛佩斯(Carlos Sierra-Lopez)、鄉村搖擺明星羅伯特·羅伊斯頓(Robert Royston)和勞倫斯·巴爾多維(Laureen Baldovi)、西海岸搖擺搭檔貝弗利·杜蘭德(Beverly Durand)和奧爾德林·岡薩雷斯(Aldrin Gonzales)聯袂登場。卡羅爾·本特利(Carol Bentley)、斯科特·福勒(Scott Fowler)、凱特琳·卡特(Caitlin Carter)、埃傑格·戈迪諾(Edger Godineaux)、傑拉琳·德爾·科索(Geralyn Del Corso)和基思·拉梅爾·托馬斯(Keith Lamelle Thomas)也在聖詹姆斯劇院舉行的托尼獎提名演出中出演了各種與搖擺有關的舞蹈作品。該劇於2001年1月結束,但仍在世界各地的地區性城市和國際大都市上演。[1]
參考文獻
-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5885211689168730&wfr=spider&for=pc 什麼樣的舞步最搖擺?永不過時的經典舞步盤點! ],秒聞娛綜 發布時間: 19-02-25 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