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林黛玉為什麼在臨死前要焚燒詩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林黛玉為什麼在臨死前要焚燒詩稿,林黛玉臨死之際,為何要將詩稿全部焚盡 林黛玉臨死之際,為何要將詩稿全部焚盡,而不給賈寶玉留下一兩篇,以供日後思念所用?我們今天就不妨來詳細談談這一情節。 紫鵑這才明白   

原文

林黛玉臨死之際,為何要將詩稿全部焚盡

林黛玉臨死之際,為何要將詩稿全部焚盡,而不給賈寶玉留下一兩篇,以供日後思念所用?我們今天就不妨來詳細談談這一情節。

紫鵑這才明白,是要那塊題詩的舊帕,只得叫雪雁拿出來遞給黛玉。只見黛玉接到手裡,也不瞧詩,掙扎着伸出那隻手來狠命的撕那絹子,卻是只有打顫的分兒,哪裡撕的動......雪雁又出去拿火盆桌子,此時那絹子已燒着了......黛玉回首又把那詩稿拿起來,瞧了瞧又撂下了。紫鵑怕她也要燒,連忙將身倚住黛玉,騰出手來拿時,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第九十七回

黛玉焚燒詩稿的描寫很詳細,先是撕毀第三十四回寶玉讓晴雯送來的舊手帕,手帕上題有詩句,但是由於病體危危,撕不動絹子,這才採用火燒的方式來焚稿,黛玉為何要行這般極端舉止呢?原因有三個:

高鶚以「黛玉焚稿」,暗效「伯牙絕弦」之典故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伯牙、鍾子期乃是世間知己,伯牙彈琴,子期便能從琴聲中得知伯牙的心中所想,其後鍾子期身死,伯牙自知世間再無知音,便拔掉琴弦,摔毀古琴,終身再沒有彈過琴。

林黛玉與賈寶玉之間也是如此,林黛玉和賈寶玉乃是「神交」,這種知己的感情遠遠超越了愛情,比如第四十三回,王熙鳳生日,賈寶玉偷偷出城去祭奠金釧,旁人都以為賈寶玉是出去玩了,只有林黛玉一人知道今日是金釧生日,賈寶玉是去祭拜金釧了,並有意借着聽戲之機敲打寶玉:「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哪裡祭一祭罷了,必定跑到江邊子上來做什麼?」這樣的心靈相通,世間能有幾人?

包括在其後的詩社活動中,林黛玉、薛寶釵往往並列前驅,難分伯仲,而賈寶玉每次都更加讚賞林黛玉的詩句,覺得她的詩辭藻新、立意新,甚至在李紈定下薛寶釵是魁首後,賈寶玉還是嘟嘟囔囔地埋怨:「只是蘅瀟二首,還需斟酌。」

也正是因為林黛玉和賈寶玉之間的知己之情如此深厚,所以賈寶玉成親之日、林黛玉病逝之時,兩人今生的緣分算是盡了,林黛玉焚燒掉所有的詩稿,將自己與賈寶玉之間的知己之情清零,這也看出林黛玉此時已然悟透人生心感絕望,故行此極端之舉動。

林黛玉為什麼被人忽視

林黛玉的先天不足是打娘胎裡帶出來病,只能在後天上下功夫,用金貴的藥材續着命。在林黛玉出進榮國府時,眾人便瞧見林黛玉有「不足之症」。賈母心疼外甥女,便讓人給自己配藥的同時帶上林黛玉的那一份。這一情節後,脂硯齋有一句批文「為後菖、菱伏脈」,這就批文並不是心血來潮的產物,這為後文林黛玉的死亡埋下伏筆。

「菖、菱」二字是暗示了賈家的兩個人,分別是賈菖、賈菱。這兩人在紅樓夢中的出場並不多,第一次出場是秦可卿喪禮的第十三回,第二次出場是榮國府元宵夜宴的第五十三回。雖然出場的次數並不多,但是出場的時候都是賈府有重大活動的時候,此二人還算是賈府中能排上名號的,在管事的鳳姐手下辦事,管理的便是藥物的採辦,這與林黛玉有着莫大的關係,對於靠藥續命的林黛玉來說,那些藥效上乘的好藥可是她的命根子一般的存在。若是藥效不行,林黛玉可能就會一命嗚呼

隨着時間的遷移,賈府也開始捉襟見肘了,很明顯地感覺到賈府入不敷出,一步一步走向衰亡,所有需要的物件都變得供不應求,更別提藥材這種非生活必需品了。到後來,林黛玉的藥甚至都是薛寶釵幫忙帶的,還有賈母從自己的藥里撥來的人參。這裡難免有採辦藥材的人中飽私囊,拿二十兩銀子的錢辦十兩的事,這種現象在賈府這種大家族中十分常見。最後林黛玉的死可能就是因為賈菖、賈菱等藥材採辦人員偷偷私吞了銀錢,買了品質差的藥材不能續命而亡[1]

參考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