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果瓦鄉隸屬於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地處大方縣北部,東與金沙縣太平彝族苗族鄉接壤,南與大山苗族彝族鄉相鄰,西連長石鎮,東北和金沙縣馬路彝族苗族鄉連接, 行政區域面積94.74平方千米。

1950年9月,屬十二區;1984年,果瓦公社改果瓦鄉;1991年12月,茶園鄉、隆里鄉的隆里村、光明村、大山鄉的慶陽村併入果瓦鄉。截至2018年末,果瓦鄉戶籍人口為18021人。截至2020年6月,果瓦鄉轄1個社區、10個行政村, 鄉人民政府駐上寨社區。

2011年,果瓦鄉財政總收入23.28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3.25萬元。人均財政收入13元,比上年增長0.12%。2018年,果瓦鄉有工業企業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9個。[1]

目錄

名稱由來

果瓦鄉地名的演變之說,有說果瓦原為鍋凹,屬彝語,僅地形而像之。若為果瓦,無從考證。

根據推理,果瓦名源有二:一因樹與地而取之,因古銀杏樹俗稱白果,而白果樹較為稀少、珍貴,同時象徵古老文明,加之果瓦的地形就象一片仰着的瓦,故各取一字而合得果瓦名。

二是以物產而取之,因白果樹有神樹之稱,人們為了心中有神,而將其取一果字而不忘懷,又因果瓦據說在二、三百年前就有人燒制土瓦,古取其產物瓦字而和神樹之果字,而得果瓦名。總之,果瓦地名

歷史源流暫無從考證。

人口狀況

全鄉轄上寨、果瓦、蓑衣、五星、隆里、光明、慶陽、新林、鵝塘、茶園、大寨等11個村,77個村民組,有 農戶4246戶,16712人;居住着漢、苗、彝、白、仡佬、蒙古等六個民族。全鄉有村支部11個,機關支部5個,共產黨員410名,其中:機關黨員64人,農村黨員346人;高中(中專)以上文化程度80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330人。

全鄉有初級中學1所,初中在校學生323人,教師23人;有小學11所,小學在校學生1843人,教師92人。

土地狀況

境內有林地66657畝,草坡面積58257畝,耕地面積14196畝,其中田1159畝,土13037畝。

地理環境

鄉政府駐地上寨村中寨組,海拔1065米,最低點是本鄉蓑衣村小河組與金沙縣馬路鄉交界的三岔河下游,海拔800米,最高點屬慶陽村新建組的大岩頭,海拔1600米。本鄉有黃泥土、紫砂土、血砂泥土、淋溶石灰岩土、白砂泥土等,血砂泥土占八分之一,白砂泥土約點六分之一。

鄉境內有河流2條,一條為果瓦河,一條為賈家河,屬亦水河水系。賈家河為二道河支流,發源於本鄉慶陽村同心組的老虎洞,流經慶陽村、五星村、隆里村入二道河;果瓦河發源於茶元村楓香林、新林村的汀子洞周家龍洞,匯集於果瓦鄉革新組(大壩子)流向二合岩入馬落河上游,向北方流出鄉境。

主要山脈發源於百納九龍山,經星宿鄉、大山鄉進入果瓦鄉境內。境內主峰袁家墳大山,分左右兩脈而行,左山脈直下,分慶陽、光明兩村;右脈蜿蜒,起峰於大岩頭大山,仍分左右,左下有新林村、鵝塘村、果瓦村、上寨村、五星村、蓑衣村,右行於茶園村、鵝塘村、大寨村至綠竹山進金沙境。

民族文化

果瓦有清朝時建造慕得八層衙遺址。政府辦公樓前有古銀杏樹,胸徑1.5米,銀杏樹與八層衙門遺址屬縣級保護文物。鄉政府左側約1公里處有畢節地區最大的漢彝雙文字群,是安氏祖墳兩所。夫妻合葬一所,碑高1.28米,整碑構建寬3.6米,由於年久受損,僅存部分及正碑,碑文用彝、漢文合寫;另一墓屬安之妻祿氏。八層衙門遺址和僅存的石壩、石坎和兩邊的龍鳳獅虎已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中被毀。

自然資源

農副產品有生漆、茶葉、板栗、核桃、桃、李、梅、梨、柿、麻類、烤煙、油菜、桐子、油茶等。

用材林主要以杉、松、柏為主,有樺木、白楊、絲栗、酸棗、燈苔、糯葉、香樟、麻柳等喬木。

經濟林有生漆、油桐、油茶、茶葉、五倍子、蠶桑等。藥材有天麻、杜仲、黃柏、首烏等。

野生動物有國家保護的雉、錦雞、黃獐、白面狸、刺蝟、貓頭鷹等,還有其它未保護的動物。

糧食作物主產有玉米、水稻、小麥、芸豆、馬鈴薯、大豆、高梁、紅苕、大麥等。本鄉有優質水稻米品種近二十個。

鄉內礦產資源有無煙煤、硫鐵礦、褐鐵礦、珍稀赤鐵礦、石灰石、硅酸砂頁岩、滑石、高嶺土等。由於地方能源差,各種礦產資源還未得到有效開發利用。

經濟發展

全鄉總人口14800多人,總戶數3386戶。2003年底,全鄉人均產糧670斤,人均純收入902元。全鄉人民的收入主要是種養業收入和外出務工收入,無其他可開採的礦產資源。森林覆蓋率為30%。截止2003年底,全鄉共有團員618名,有團支部13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