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楓亭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用純糯米粉為原料,拌上白砂糖粉末,再加上花生仁,芝麻等,干蒸熟後,切成四方塊,香甜可口,老人小孩皆宜食用,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在省內外及東南亞一帶頗受歡迎。

簡介

中文名:楓亭糕

形狀:四方塊

輔料:白砂糖花生仁芝麻

味道:香甜可口

原料:純糯米粉

基本內容

用純糯米粉為原料,拌上白砂糖粉末,再加上花生仁,芝麻等,干蒸熟後,切成四方塊,香甜可口,老人小孩皆宜食用,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在省內外及東南亞一帶頗受歡迎。   

楓亭糕和馬糕和興化米粉 「興化米粉」(又稱「興化粉)久負盛名。興化米粉便於攜帶,耐儲藏,家用、饋贈咸宜,北宋以來一直名噪八閩。近年來,機制的「白鷺牌」興化米粉,大量銷往東南亞和美、英、加拿大等國家及港澳地區。   

莆仙一帶以炒興化粉著稱,可入閩中食典。其他如涵江的豬戈面、蚮猴(用鮮海蠣拌地瓜粉製成,又稱「代溜」、「海蠣餅」。)、蟶溜;仙遊的「水龍湯」(以豆腐、肉、紫菜、蔥汁等加工而成)、「麻丸」(用豬腚肉加工的魚丸)等都是著名的風味小吃。   

糕點類以莆田的馬糕(又叫「薄荷糕」)和仙遊的「楓亭糕」最有代表性。馬糕最初是以薄荷鋪於蒸籠中蒸製而成的一種韌性強的多層米糕。其做法據傳始於明代,今已不太用薄荷葉。據說當年做馬糕的作坊是以馬代替人力碾米漿,民間訛傳稱馬糕。如今製作馬糕最好的數涵江的咸頭頂和梧塘的林外,所制馬糕格外清香。楓亭糕,產於仙遊楓亭鎮,以細磨糯米粉加白糖、花生仁、芝麻干蒸而成,呈正方形,食來香甜可口。

歷史

「楓亭糕」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清代康熙年間,民間逢年過節、婚慶送禮、饋贈親友、漁民出海、僧侶遊方,均為以「楓亭糕」必備佳品,深受人們所喜愛。

「楓亭糕」在早年製作,以純糯米1斤炒熟,磨成粉末;白砂糖1斤,煮成糊狀,將糯米粉末與糖漿混合,用人工攪拌均勻,再用炒熟搗碎的花生仁、芝麻和花生油各0.1斤,作為夾心料。用方形糕盤裝盛,在糕盤底部和上面各撒上糯米粉末,中間配上夾心料,切成方塊,底部墊上一張薄紙,倒在竹篩上。以硬木質的乾柴慢火干蒸5分鐘。蒸熟後冷卻,用方紙包裝,蓋上商號,即可出售。

如今製作工藝有所改進,磨粉工序改用機械加工,以半機械化代替手工揉搓。原料配方略有不同。原用糯米1斤改為0.7 5斤,配上0.25斤大米。按質論價,每盤3斤至7斤不等。除原來所用的夾心料外,另加柿餅片、冬瓜條、桂元肉、蜜棗和蔥頭油等。用紅紙包裝,每包一塊,或用食品塑料包裝,10塊為一包,這種糕品,營養豐富,香甜可口,備受人們的賛嘗。

多年來,「楓亭糕」的名聲日噪,銷路更為廣闊,人們每逢婚嫁、壽誕、喬遷、節慶、祭祀等活動,都以「楓亭糕」作為回贈或分送親戚朋友的禮品。從而使「楓亭糕"成為國各地和東南亞地區馳名的風味糕點。

由於「楓亭糕」製作工藝獨特,從事此業人員年事已高,傳承人日漸稀少,製作工藝後繼乏人,技術傳承面臨消逝的危機。必須儘快落實保護措施,培養新一代的工藝傳承人,使這一古老的民間獨特風味糕點製作工藝得到完整的保存和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