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柏學士茅屋 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柏學士茅屋
圖片來自紅動中國網

柏學士茅屋是一首七言律詩。首聯以鮮明的對比開篇,一方面描繪出學士焚棄象徵榮華富貴的「銀魚」符印,另一方面寫他騎白馬返回山岩居處,遠離塵囂,專心學問;頷聯承接首聯,進一步強調學問的積累需要時間和勤奮;頸聯轉而描繪學士居所的環境;尾聯是此詩的點睛之筆,直接闡述了富貴與勤奮、學問之間的關係。全詩既表達了對學問的尊重和追求,也強調了勤奮努力的重要性,精神振拔,內涵豐富

原文

杜甫〔唐代〕

碧山學士焚銀魚,白馬卻身岩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開萬卷余。

晴雲滿戶團傾蓋,秋水浮階溜決渠。

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

譯文

安史之亂的戰火使柏學士失去了官職,昔日常參議朝政,直言相諫的他,將茅屋搭建在險峻的碧山之中,隱居於此。

但他仍象漢代文學家東方朔一樣的刻苦讀書,雖然他年少,但已學業有成。

觀茅屋戶外,那祥雲如車蓋一樣密密地聚集,秋水順着道路,如大水決渠一樣地湍急流去。

自古以來榮華富貴必定從勤苦中得到,有識之男應當如柏學士一樣去博覽群書,以求功名。

簡析

  《柏學士茅屋》是一首七言律詩。首聯以鮮明的對比開篇,一方面描繪出學士焚棄象徵榮華富貴的「銀魚」符印,另一方面寫他騎白馬返回山岩居處,遠離塵囂,專心學問;頷聯承接首聯,進一步強調學問的積累需要時間和勤奮;頸聯轉而描繪學士居所的環境;尾聯是此詩的點睛之筆,直接闡述了富貴與勤奮、學問之間的關係。全詩既表達了對學問的尊重和追求,也強調了勤奮努力的重要性,精神振拔,內涵豐富。

評析

  此詩當作於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當時杜甫56歲,居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

  黃鶴註:依舊次,編在大歴二年。蓋寄詩在先而題屋在後也。顧宸註:公過學士茅屋,羨其立品之高,讀書之勤,故題其茅屋如此。按詩言讀書以取富貴,於學士尚不相似。黃氏謂朂其子侄者得之。

  仇兆鰲《杜詩詳註》:學士茅居舊有藏書,上四句敘事,五六句寫屋前秋景,七八句勉其子侄。下截承上。杜詩近體有兩段分截之格,有兩層遙頂之格。此章若移晴雲、秋水二句,上接首聨;移古人、年少二句,下接末聨,分明是兩截體。今用遙頂,亦變化法耳。又中間四句,平仄仄平俱不合律,葢亦古詩體也。

  黃生曰:舊疑此詩不似對學士語。今考《寄柏學士詩》及《題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詩》始知其說,一則雲自胡之反,持干戈,天下學士,亦奔波,嘆彼幽居,載典籍,蕭然暴露依山阿。一則雲叔父朱門貴,郎君玉樹高。山居精典籍,文雅涉風騷。是學士乃柏大之叔父。柏大之山居,即學士之茅屋,學士奔波之所載,即柏大山居之所精。二詩語意互見。此詩則合而言之,勉其子弟。而本其父兄以為勸言勤苦以取富貴爾。叔父業有前效,則年少積學之功,安可少哉。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