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柏山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柏山鎮位於博愛縣東北部,距縣城六公里,北依太行山脈,總面積24.97平方千米(2017年),山區面積9.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33公頃,總人口39152人(2017年) ,轄12個行政村,是一個人多地少、以發展工貿業為主的鄉鎮。[1]

地理位置

該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通訊便利,焦枝、鄭太鐵路從境內通過, 新濟、焦晉、焦克公路穿越該鎮,歷來是聯繫河南、山西的咽喉和商品貿易的集散地,過境公路總長59公里,形成了四橫三縱的交通網絡,投資環境優越,為縣工業園區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力保障;柏山鎮是博愛縣工貿重鎮和經濟開發區。[郵編]454461 [代碼]410822101

行政區劃

柏山鎮轄12個村委會:柏山村、楊洞村、上期城村、閻莊村、下期城村、馬營村、蘆橋村、馬營觀村、上屯村、李窪村、水運村、貴屯村。鎮政府駐柏山村。

產業資源

工貿業基礎雄厚,形成了玻璃纖維、高溫耐材、衛生材料、絲綢漂染、金屬製品、農產品加工、建材等七大支柱產業,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境內資源豐富,蘊藏着大量粘土礦、焦寶石、水泥礦土、煤炭、石英礦、鐵礦、石灰岩、鋁土礦、硫磺礦、陶瓷礦和釉礦,具有很大的開發價值和潛力。

鄉鎮沿革

1958年成立柏山公社,後因大辦鋼鐵曾改為博愛鋼鐵公社,1959年恢復原名。1984年改為柏山鄉,1993年改為柏山鎮。1997年,面積22.3平方千米,人口3.8萬,轄柏山、楊洞、上期城、閻莊、下期城、馬營、蘆橋、馬營觀、貴屯、上屯、水運、李窪12個行政村。[2]

經濟發展

經濟狀況

完成限額以上工業增加值39672萬元,與同期相比增長80%;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06萬元,占年任務的106 %,其中:國稅完成143萬元,占年任務的118%,地稅完成263萬元,占年任務的100%;完成招商引資4185萬元,占年任務的123%;完成出口創匯180萬美元,占年任務的100%;項目投入4980萬元,占年任務的125%。

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方面

全年共引進項目11個,引資4185萬元。全年新建、技改續建項目15個,累計投入資金4980萬元,按期完成了縣定重點目標項目:焦作市晶琦化工有限公司投資500萬元新上年產1萬噸硅酸鈉項目;一期工程總投資450萬元的輕質碳酸鈣項目;總投資300萬元的精選鐵礦項目;總投資600萬元的汽車墊帶項目;總投資450萬元的乙醇油庫技改項目,五個重點項目均已投產運行。

農業方面

完成糧食直補11100餘畝,17餘萬元;完成下發退耕還林3592畝的補助資金50餘萬元。大力推廣種植蔬菜、藥材、油菜、小雜果、紅薯等經濟作物,穩定生薑等傳統優勢農產品生產,全鎮生薑種植面積達到1600畝。制定優惠政策,搞好服務,支持畜牧業的發展,使畜牧業成為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全鎮養殖小區25個,養殖專業戶達260個,牛存欄7010頭,羊存欄8351頭,豬存欄16000頭,各種家禽21萬隻。完成平原林網植樹121000株,完成平原區工業原料基地188畝,植樹14800株,新設林帶2條,通道綠化補植13700株,完成山區經濟林基地400畝。加大新型農機具的推廣工作,新購秸稈還田機3台、小麥免耕播種機6台。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全鎮總投資85萬元,共打機井3眼,配套 3眼,修硬化渠10000餘米,改善灌溉面積3000畝,利澇河清淤38公里,修建築物12座,連續六年被市政府評為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鄉鎮。。

小城鎮建設方面

一全面啟動了小城鎮建設規劃設計,完成了編制規劃選址論證的各項準備工作。二是加大"村村通"工程建設力度,修硬化路2.23公里。三是認真抓好葵城路馬營拆遷及占地協調工作,共拆遷房屋31座,建築面積9500平方米。四、以"空心村"治理為重點,進一步規範村鎮建設工作,加大對公益設施的投入。

計劃生育

完成縣定任務目標的同時,注重加強計劃生育陣地建設。投入120餘萬元修建全省一流的計生服務中心,現主體工程已完工。投入30餘萬元,對全鎮各村村室進行了統一整修,使各村電腦、空調配備率達到了80%以上。完善了服務體系,通過建立計劃生育120服務中心,面向育齡群眾提供方便、優質、快捷的服務,該中心成立以來,已免費接送育齡婦女155人,開展現場服務35次,減免各項服務費用5000多元。

文教衛生

進一步規範便民服務中心工作。選擇了業務強、素質高的人員充實到服務中心,特別是安排了後備幹部;加強對接待人員的培訓、教育,提高了接待能力;進一步規範了檔案、資料和統計上報工作,一年來共接待群眾550餘人次,其中,涉法問題290人次。

在文教衛生方面進一步加強了基礎教育工作,不斷增加教育投資,努力改善教學條件。投資7餘萬元,完成了柏山學校食堂改造和D級危房改造拆建工作,拆除學校危房14間,硬化操場和甬道2500平方米。積極推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了農村衛生保障工作,加大衛生硬件設施建設,建成了一流的鄉級衛生院,住院樓已投入使用。[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