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樹脂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柑橘樹脂病
柑橘樹脂病又稱砂皮病、蒂腐病,是由柑橘間座殼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柑橘上的一種病害。 主要危害枝幹、果實、葉片等部位,發生嚴重時,造成大面積毀園或貯運過程中大量爛果,影響樹體壽命和果實商品價值。
柑橘樹脂病是中國柑橘產區普遍發生且危害嚴重的病害之一。 5-6月份雨水多,出現第1次發病高峰。到9-10月份雨水再次增多,病害再次蔓延危害。遇凍害、澇害,引起樹勢衰弱,發病重。管理粗放,肥料供應不足,施肥不及時或配合不當,園中積水以及天牛、吉丁蟲等危害重,均利於發病。
柑橘樹脂病採取單一防治措施效果不佳,需要綜合農業防治、化學防治及生物防治等手段共同進行。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柑橘樹脂病
外文名: Citrus melanose
別 名: 砂皮病、蒂腐病
危害作物: 柑橘
為害部位: 葉片、枝幹及青果
病 原: 柑橘間座殼菌
症狀
通常將侵染枝幹所發生的病害叫樹脂病或流膠病;侵染果皮和葉片所發生的病害叫黑點病或砂皮病;侵染果實使其在貯藏期發生腐爛叫褐色蒂腐病。發生嚴重時常造成大面積柑橘園毀滅,或在貯運中造成大量爛果。
流膠型:甜橙、溫州蜜柑等品種枝幹被害,初期皮層組織鬆軟,有小的裂紋,水漬狀,並滲出褐色膠液,並有類似的酒糟味。高溫乾燥情況下,病部逐漸乾枯、下陷,皮層開裂剝落,木質部外露,疤痕四周隆起。
乾枯型:在早橘、本地早、南豐密橘、朱紅等品種上,枝幹病部皮層紅褐色乾枯略下陷,微有裂縫,不剝落,在病健部交界處有明顯的隆起線,但在高濕和溫度適宜時也可轉為流膠型。病菌能透過皮層侵害木質部,被害處為淺灰褐色,病健部交界處有一條黃褐色或黑褐色痕帶。
砂皮或黑點型:幼果、新梢和嫩葉被害,在病部表面產生無數的褐色、黑褐色散生或密集成片的硬膠質小粒點,表面粗糙,略為隆起,很像黏附着許多細砂。[1]
發病原因
1.發病流行的原因主要還是人為管理上的不足所導致的,包括土壤問題、肥水不當導致舒適差;種植過密、修剪不及時導致的通風透光差;排水不良導致的樹勢衰退等。
2.疾病是由子囊菌引起的病害。在枯枝上越冬的分生孢子器為翌年初侵染源。借風、雨、露水和昆蟲傳播,從傷口侵入而引起發病。
3. 疾病基本每年都有發生,6~10月份是病害高發期,柑橘樹受凍害、日灼、機械損傷、蟲傷等造成傷口是本病發生流行的重要條件。樹勢衰弱也容易引發此病。[2]
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以菌絲、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樹組織內越冬。當環境條件適宜時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器,溢出的分生孢子借風、雨、昆蟲等媒介傳播。在有水濕的情況下,孢子才能萌發和侵染。分生孢子形成、萌發和侵染的適宜溫度為15~25℃。此病菌為弱寄生性,孢子萌發產生的芽管只能從寄主的傷口(凍傷、灼傷、剪口傷、蟲傷等)侵入,才能深入內部。在沒有傷口、活力較強的嫩葉和幼果等新生組織的表面,病菌的侵染受阻於寄主的表皮層內,形成許多膠質的小黑點。因此,只有在寄主有大量傷口存在,同時雨水多,溫度適宜時,枝幹流膠和乾枯及果實蒂腐才會發生流行。而黑點和砂皮的發生則僅需要多雨和適溫,在雨水較多的柑橘產區,常年黑點和砂皮均可流行。[3]
防治措施
(1)營造防護林。防護林可減輕凍害和機械損傷,保持樹體較強的抗病力。
(2)做好防凍、防旱和防澇工作。採收後及時施采果肥、根部培土鋪草、寒流來臨時進行熏煙等。及時做好抗旱和排澇工作。
(3)結合修剪清除病源。早春結合修剪,剪除病枝、枯枝,剪口塗保護劑,剪下的病枯枝集中燒毀。
(4)樹幹塗白。比較稀疏的果園,在盛夏前將主幹塗白,以防日灼。塗白劑可用生石灰20千克、食鹽1千克加水100千克配製而成。
(5)噴藥保護。結合瘡痂病防治,於春芽萌發期、花謝2/3時及幼果期各噴藥1次。有效的藥劑品種有波爾多液(硫酸銅0.5~1千克,石灰0.5~1千克,水100千克)、77%可殺得2000型800倍液、80%必備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80%山德生(大生M一45)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65%硫菌霉威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液、50%多霉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
(6)病樹刮治。於春季徹底刮除發病枝幹上的病組織,用75%的酒精消毒後,再塗上藥劑。藥劑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抗菌劑402,或硫酸銅 1000倍液。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