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柞木 (植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柞木 (植物)

柞木(拉丁學名:Xylosma racemosum(Sieb. et Zucc.)Miq. ),別名:鑿子樹,蒙子樹,葫蘆刺,紅心刺;大風子科柞木屬常綠大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15米;樹皮棕灰色,葉薄革質,雌雄株稍有區別,通常雌株的葉有變化,葉柄短,總狀花序腋生,花小,花梗極短,花萼卵形,花瓣缺;花絲細長,花葯橢圓形,子房橢圓形,漿果黑色,球形,種子2-3粒,卵形,花期春季,果期冬季。

柞木喜光、耐寒、能抗-50度,喜涼爽氣候;耐乾旱、耐瘠薄、喜中性至酸性土壤。耐火燒、根系發達、不耐鹽鹼;材質堅硬、比重大(氣干密度0.63-0.72g/cm3)、紋理美觀、具有抗腐耐水濕等特點。

柞木大風子科、柞木屬常綠大灌木或小喬木。主產秦嶺以南和長江以南各省區,生於800米以下林邊、丘陵和平原或村邊附近灌叢中。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柞木
  • 別 名; 鑿子樹,蒙子樹,葫蘆刺,紅心刺
  • 拉丁學名; Xylosma racemosum (Sieb. et Zucc.) Miq.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 目; 側膜胎座
  • 亞 目; 山茶亞目
  • 科; 大風子科
  • 族; 刺籬木族
  • 屬; 柞木屬
  • 種; 柞木
  • 分布區域; 產於秦嶺以南和長江以南各省區。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目錄

1 形態特徵

2 主要變種

3 生長環境

4 地理分布

5 病蟲防治

6 養護要點

7 應用價值

8 本種研究

形態特徵

柞木 (原變種),常綠大灌木或小喬木,高4-15米;樹皮棕灰色,不規則從下面向上反卷呈小片,裂片向上反卷;幼時有枝刺,結果株無刺;枝條近無毛或有疏短毛。葉薄革質,雌雄株稍有區別,通常雌株的葉有變化,菱狀橢圓形至卵狀橢圓形,長4-8厘米,寬2.5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邊緣有鋸齒,兩面無毛或在近基部中脈有污毛;葉柄短,長約2毫米,有短毛。

花小,總狀花序腋生,長1-2厘米,花梗極短,長約3毫米;花萼4-6片,卵形,長2.5-3.5毫米,外面有短毛;花瓣缺;雄花有多數雄蕊,花絲細長,長約4.5毫米,花葯橢圓形,底着藥;花盤由多數腺體組成,包圍着雄蕊;雌花的萼片與雄花同;子房橢圓形,無毛,長約4.5毫米,1室,有2側膜胎座,花柱短,柱頭2裂;花盤圓形,邊緣稍波狀。

漿果黑色,球形,頂端有宿存花柱,直徑4-5毫米;種子2-3粒,卵形,長2-3毫米,鮮時綠色,干後褐色,有黑色條紋。花期春季,果期冬季。

主要變種

毛枝柞木(變種)

本變種和原變種的區別是:葉寬卵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上面脈上有毛,下面有疏短柔毛;枝條有密長柔毛;花序有密毛。花期8-9月,果期10月至次年春季。產秦嶺以南和江南各省區。生於海拔500-1100米的山坡林緣。

尾葉柞木(變種)(植物研究)

本變種和原變種的區別是:幼枝彎曲,有短柔毛;葉橢圓形,近無毛,長4.5-12厘米,寬2-4厘米,兩端漸尖,頂端尾狀漸尖,基部楔形,干後紅棕色;苞片披針形,長約5毫米,外面有毛,內面無毛,邊緣有睫毛。花期6-7月,果期10-11月。產貴州(興義)、雲南(硯山)。生於海拔1050-1200米的山坡疏林中。 [1]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800米以下的林邊、丘陵和平原或村邊附近灌叢中。

柞木為喜光樹種,適應性強,耐火,耐乾旱瘠薄,耐寒性強,能耐-50℃的低溫。喜歡溫涼氣候和中性至酸性土壤,通常生於向陽乾燥山坡。柞木的根很深,主根發達,但不耐移植。柞木適應較廣的土壤類型,多生長在酸性或微酸性較肥沃的暗棕色森林土和棕色森林土上。人為破壞嚴重的山地,能在乾燥陽坡,土體發育不全的粗骨土上成林,但其地位甚低。

地理分布

產於秦嶺以南和長江以南各省區。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⑴生於丘陵、山地灌叢中或村落附近。產於中國東北、安徽、江蘇、江西、浙江、福建及台灣等地,廣布於華中、華南及西南各省區, [2] 華北亦有少量分布;朝鮮、日本、蒙古及蘇聯均產之。垂直分布在大、小興安嶺為海拔200-800米,河北為800-2000米。國內東北分布最多,是天然林中的優勢樹種,在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國防林中均占有顯著位。

⑵柞木對環境有廣泛的適應力,能適應南由華中地區直至東西伯利亞-56度,乃至-60度的低溫,早中國的分布區約在年均溫-3度以上,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柞木的垂直分布隨緯度的降低而升高。在大、小興安嶺的海拔250—400米範圍內,分布於低山頂部和山脊以及坡度小的各個坡向上。海拔400~600米直至長白山800米以下,能在坡度3~35度的南坡形成純林。甚至東北西部興安嶺以南地區,分布高度可上升至870~1600米。東部三江平原的殘丘上也有生長。

病蟲防治

栗實象鼻蟲(CurculiodavidiFairm):成蟲體長7-9毫米,赤褐色或黑色而有灰黃色鱗毛嘴細長,腿節棍棒壯下面有一齒突。幼蟲在種子內蛀蝕,種子在外面看不到柱孔,僅有一小黑點,受害種子不成熟往往早落,如有三頭以上幼蟲為害,一般都失去芽力。特別在種子堆積期間,溫度升高,幼蟲蛀蝕嚴重。

防治方法

⒈溫水浸種將種子放進55度溫水中浸泡10分鐘,或在50度的溫水種浸泡15分鐘,無影響。也可用於溴化甲蒸熏,當氣溫在23度時每立方用藥37.4克。熏蒸40小時,殺蟲率可達100%。


⒉二氧化碳熏蒸:將種子放秘室內或密封容器內,在溫度25度以下每立方用二氧化碳30毫升處理20小時,殺蟲率在95%以上,對種子發芽無影響。也可用於溴化甲蒸熏,當氣溫在23度時每立方用藥37.4克,熏蒸40小時,殺蟲率可達100%。

⒊成蟲盛發期可用90%敵百蟲1000倍液噴殺。

⒋幼蟲未爬出櫟實前,收集並清除早期脫落的櫟實。殺蟲率很高,且不影響種子發芽,浸種後2天陰乾後才能貯藏。

養護要點

喜溫暖濕潤氣候,也能耐一定寒冷和乾旱。對土壤要求不嚴,酸性、中性或石灰岩的鹼性土壤上都能生長,耐瘠薄,不耐水濕。根系發達,有很強的萌櫱性。 柞木種子發芽的適宜溫度為25~30℃,15℃時發芽緩慢,30~35℃時發芽最快,但幼芽細弱。莖葉生長適宜的白天溫度為23~30℃,夜間溫度為15~18℃;溫度高於35℃或低於15℃生長緩慢。幼瓜生長適宜溫度白天為25~30℃,夜間為15℃左右。

柞木屬於短日照作物,對光照的要求不太嚴格,最適宜中等強度的光照條件,生長良好;在每天12小時以內的短日照條件下有利於雌花提早形成及數目增加,並且節位降低。晚春和夏季過強的光照也不利於生長發育,容易引起植株萎蔫和發生病毒病。柞木具有發達的根系,抗旱能力較強,但由於葉片較大,蒸騰作用旺盛,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可以在幼瓜膨大期間應及時澆水,以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

應用價值

材質堅實,紋理細密,材色棕紅,供家具農具等用;葉、刺供藥用;種子含油;樹形優美,供庭院美化和觀賞等用;又為蜜源植物。

柞木是營造防風林、水源涵養林及防火林的優良樹種,孤植、叢植或與其它樹木混交成林均甚適宜。不但需要保護,還可以進行人工培植。

本種研究

Xylosma congestum (Lour.) Merr. (1919). Basinym: Crotom congestum Loureiro (1790) p. p. excl. descr. fr .; China「pa tau」巴豆,「foeminei capsulae 3-coccae, pendulae」。顯然是指「巴豆」而非本種。因模式標本不存,無法核實,Loureiro所指究系何物,故此基名不合法,不能用於Xylosma 。(主編吳征鎰注)

故上述名字雖延用較久,有: Xylosma congestum (Lour.) Merr. in Philip. Journ.Sci. 15: 247. 1919; 中國森林植物學839,圖236. 1935; 陳嶸,中國樹木分類學857,圖754. 1937; 廣州植物志177,圖81. 1956; 經濟植物手冊1045. 1957; Li ,Woody Fl. Taiwan 611,fig. 241. 1963;台灣樹木志 407. 1988; 台灣高等植物彩色圖志512,圖889. 1988; G. S. Fan in Journ. Wuhan Bot. Res. 8 (2): 132. 1990; 廣西植物志1: 664. 1991; Li et H. C. Lo in Fl. Taiwan ed. 2,3: 801. 1993. 但均屬錯誤鑑定。[1]

參考文獻

  1. 柞木,園林網,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