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柞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柞蠶

中文名:柞蠶

學名:AnthereapernyiGuerin-Meneville

別稱:春蠶、槲蠶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鱗翅目

:大蠶蛾科

:柞蠶屬

:柞蠶

柞蠶( Antheraea pernyi;tussah )zuòcán,鱗翅目大蠶蛾科柞蠶屬。古稱春蠶、槲蠶,也叫山蠶。一種吐絲昆蟲 ,因喜食柞樹葉得名 。繭可繅絲 ,主要用於織造柞絲綢。蛹可食用,可做藥材。

基本信息

中文名:柞蠶

學名:AnthereapernyiGuerin-Meneville

別稱:春蠶、槲蠶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鱗翅目

:大蠶蛾科

:柞蠶屬

:柞蠶

分布區域:中國柞蠶生產分布於10多個省區,以遼寧、河南、山東等省為主。

簡介

中國是最早利用柞蠶和放養柞蠶的國家。現在中國的柞蠶生產分布於10多個省區,以遼寧、河南、山東等省為主。其中河南省南召縣柞蠶養殖量占河南省的一半以上,被譽為"召半省。"2000年6月南召縣被中國特產經濟委員會命名為"中國柞蠶之鄉"。另外遼寧省柞蠶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70%,遼寧70%的絲綢產自丹東。丹東現有柞蠶放養面積200萬畝,柞蠶繭產量1.5萬噸左右。柞蠶屬完全變態昆蟲,一個世代經卵、幼蟲、蛹、成蟲 4 個發育階段 。經四次眠和蛻皮。每蛻皮1次,遞增1齡。一頭蠶從孵化到5齡老熟結繭需要50天左右,春蠶一生食葉30~35g左右,秋蠶食葉50~58g。其中大蠶食葉占總食葉量的80%以上。春蠶體重14g,秋蠶21g左右。至生長極度時,分別比蟻蠶體重約增加2000~3000倍。僅幼蟲期取食 ,以蛹越冬 。柞蠶卵在室內加溫孵化,幼蟲則通過人工管護 下放在 野 外柞樹上任其自行覓食生長、吐絲結繭。同時加強管理 ,防止鳥 、獸危害 ,並及時采繭。柞蠶的主要病蟲害有:柞蠶核型多角體病(柞蠶膿病)、柞蠶微粒子病、空胴病、柞蠶寄蠅病(蠅蛆病)和線蟲病等。應通過嚴格檢驗,及時淘汰病蠶、病蛹、病蛾。進行卵面消毒和蠶室蠶具消毒,施用化學藥劑和選育抗病品種等方法防治。

蠶繭簡介

蠶蛹期的保護層(內含蛹體)稱春蠶繭,蠶業上供繅制蠶絲用。柞蠶蛹可供食用,殘渣可作魚、畜、禽的飼料。繭呈橢圓形, 雌繭和秋繭稍大 。春繭淡褐色 ,秋繭深褐色。主要由繭層、蛹體、蛻皮(蛹的外殼)組成。繭層約占鮮繭重量的 8% ~ 12% , 因受排出的消化管內容物浸潤而變硬,影響繭絲的解舒。繭絲平均一個重0.4~0.5克;繭絲長一般700~800米;繭絲纖度平均為 5.6 旦 。繭層 重和繭層率高,則出絲多,經濟價值高,收購柞蠶繭時常以此作為評繭的主要依據。

用柞蠶結繭時吐出的絲縷加工成的纖維稱柞蠶絲,是織造柞絲綢的原料,在工業和國防上也有重要用途。柞蠶繭絲由兩根平行的扁平單絲並成,其主要成分為絲素和絲膠。絲素白色半透明,有光澤,約占85%;絲膠淡褐色,約占13%;此外還有灰分、色素等,約占 2% 。繅絲時把幾個柞蠶繭的繭絲抽出,借絲膠粘合而成柞蠶絲。柞蠶絲手感柔軟有彈性,耐熱性良好 ,溫度高達 140℃ 時強力才減弱 , 耐濕性亦強。絕緣、強力、伸度、抗脆化、耐酸、耐鹼等性能均優於桑蠶絲。但織物縮水率大,生絲不易染色。

以柞樹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昆蟲。屬鱗翅目,大蠶蛾科,學名Anther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原產中國,發育溫度為8--30℃,發育適溫為11-25℃,最適宜的溫度為22-24℃。主要分布在中國。在朝鮮、韓國、俄羅斯、烏克蘭、印度和日本等國亦的少量分布。

柞蠶及其蠶蛹營養豐富。柞蠶蛹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每百克柞蠶蛹含蛋白質52克,脂肪3.1克,碳水化合物7.8克,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多種礦物質、激素等成分,是高蛋白低脂肪食物。

柞蠶蛹性味咸辛、平。具有健身強神、強腰壯腎的功效。適於動脈硬化、肝硬化、冠心病、高血壓等病症患者食用。還具有防治老年病的作用。山區群眾常用鹽煮柞蠶蛹為嬰幼兒增加營養。

生活習性

  • 概述

柞蠶屬完全變態昆蟲,逐一置於產卵袋內或產卵紙上產卵。一個世代經卵、 幼蟲、蛹和成蟲4個發育階段,僅幼蟲期取食,16小時後拆對,以蛹越冬(圖1)。

色灰白,因外被膠狀物質而呈褐色。扁橢圓形,長2.2~3.2毫米,寬1.8~2.6毫米,雌雄分放,鈍端有受精孔。胚胎髮育過程中,卵面一度出現凹陷,稱卵渦;胚胎髮育至氣管完成期,卵面再度鼓起,或將雄繭作 降溫處理,並發出輕微響聲,稱卵鳴。一頭雌蛾產卵約200~400粒,每克重約100~120粒。暖繭溫度:二化性春用種初期宜逐日升高1℃左右。

  • 幼蟲

保種適宜相對濕度為50~70%。卵產下後,約經10日左右孵化成幼蟲。從冬季至翌春保持0~5℃,孵化多發生在黎明。在21~27℃的適溫下,幼蟲期約為45~55日,經4眠5個齡期。遇生態條件惡劣,如天氣乾旱,葉質硬化等情況時,會出現少數5眠6齡蠶。蟻蠶體呈黑色,頭部紅褐色;蛻皮後始現品種的固有色,有青黃蠶、白蠶和杏黃蠶等類型(見彩圖)。頭部有觸角、吐絲孔、單眼、口器等器官。采後即將柞葉剝去。胸部3個胸節,晚采有損絲質。各有胸足1對。腹部由10個環節組成,着生4對腹足和1對尾足。第1胸節兩側和1~8腹節兩側各着生氣門1對。各環節上有毛瘤,剛毛挺直(圖1)。初孵化的蟻蠶喜食卵殼,即可將蠶全部移至專門的繭場,各齡眠終蛻皮後的幼蟲喜食蛻皮並直接吸飲天然雨露。1~3齡小蠶喜食嫩柞葉,適應相對濕度為80~90%的濕潤環境,相對濕度低於70%時生長發育顯著緩慢。4~5齡大蠶喜食適熟柞葉,可適應略乾燥的環境條件,一般春蠶多移,但相對濕度低於50%時會出現半蛻皮蠶或眠中死蠶。蟻蠶有強烈的趨光性和群集性;大蠶則喜背光。5齡蠶體長8~9厘米,寬1.5~1.8厘米,一般從 2齡開始進行。重12~20克。以利攝食和棲息。老熟後選擇適當位置,用腹足倒抓柞枝,排出消化管內容物,又可避免蟲、鳥、獸、風、雨、乾旱、低溫等的侵害。吐絲綴合柞葉成筒狀,管理方便,結成繭柄固定於柞枝,室內飼養面積小,然後吐絲結繭。吐絲中後期再度排出消化管內容物浸潤蠶繭,使繭層由鬆軟變為堅固而有彈性。使蟻蠶孵化後自行爬上嫩葉攝食。繭呈橢圓形,也可將種卵袋或剪成條狀的種卵紙分散掛在柞樹新梢基部,褐色,近繭柄一端留有繭層較疏鬆的繭孔。

蠶體在繭內蛻皮化蛹。蛹呈紡錘形,初為淡黃色,孵卵前或孵卵中用藥液進行卵面消毒。3~5日後轉棕褐色,春蠶為70~75%;秋蠶為75~90%。長3~4厘米,寬 1.8~2.2厘米,由頭、胸、腹 3部分組成。孵卵溫度。

  • 成蟲

秋蠶在放養前8~11日進行。蛹經感溫後於繭內羽化成蛾,吐出鹼性溶液軟化繭孔處繭層的絲膠,然後從繭孔鑽出。蛾體長3~5厘米,雌蛾稍大,翅展14~16厘米,灰褐或橙黃色,全身被鱗毛。前後翅各有膜質眼狀斑紋1對,斑紋四周繞有黑、紅、藍、白等色條(圖2)。可避免早霜、晚霜危害,通常雌雄比為4:6,時間控制在7~9月,羽化時雄蛾先出,夜間交配。

柞蠶天敵

小蠶(也稱蟻蠶),意思是像螞蟻大小。剛出生時體呈黑色,一齡後蛻皮變黃。幾乎所有的野生爬行動物都是它的天敵。其中最主要的天敵要數最常見的螞蟻、螻蛄、蜈蚣、蠍子、土鱉蟲、臭蟲、黃蜂、刺蝟、所有鳥類、蛇、等。

柞蠶化性

柞蠶在自然條件下有一化性和二化性。化性由遺傳因素決定,但易受環境條件的影響而改變。中國柞蠶在地理分布上有明顯的化性分界帶,從山東省泰安地區經河南省林縣至甘肅省平涼地區一線以北,為二化性地區;從山東省費縣經河南省嵩縣至甘肅省天水地區一線以南,為一化性地區;兩線的中間地帶則一化性或二化性均相對穩定。二化性蠶區一年放養春蠶和秋蠶各1次。約55~60天營繭結束。

技術環節

  • 孵卵

時間與柞葉萌發生長情況相適應,一般春蠶在放養前15日左右,蛹經感溫後於繭內羽化成蛾,秋蠶在放養前8~11日進行。孵卵溫度,由頭、胸、腹 3部分組成。春蠶(包括一化性品種)適溫為20~22℃;秋蠶適溫為22~26℃。寬 1.8~2.2厘米,相對濕度,長3~4厘米,春蠶為70~75%;秋蠶為75~90%。孵卵前或孵卵中用藥液進行卵面消毒。孵卵後期卵鳴結束第4天,蟻蠶即破殼而出。[1]


  • 放養

常用柞蠶幼蟲不喜攝食而喜群集的植物葉引集蟻蠶,然後均勻撒放在有新梢嫩葉的柞樹上。褐色,也可將種卵袋或剪成條狀的種卵紙分散掛在柞樹新梢基部,使蟻蠶孵化後自行爬上嫩葉攝食。1~2齡幼蟲也可將鮮嫩柞枝採回用土坑加溫,或用塑料薄膜覆蓋在室內飼養。然後吐絲結繭。室內飼養面積小,管理方便,又可避免蟲、鳥、獸、風、雨、乾旱、低溫等的侵害。

  • ​勻蠶

用腹足倒抓柞枝,即通過剪枝將分布過密的蠶調整到鄰近無蠶或少蠶的柞樹上,以利攝食和棲息。一般從 2齡開始進行。④移蠶。為使葉質、葉量適合不同齡期柞蠶生長發育的需要並維護柞樹生長繁茂,到適當時期將蠶全部移至另一蠶場。一般春蠶多移,可適應略乾燥的環境條件,秋蠶少移;種蠶多移,生產絲繭的蠶少移。在眠中、眠起、烈日、雨大、露重和風大時不宜移蠶。⑤結繭。 5齡末期當出現少量熟蠶時,即可將蠶全部移至專門的繭場,任其自行結繭,剛毛挺直(圖1)。同時加強管理,各環節上有毛瘤,防止鳥、獸危害。第1胸節兩側和1~8腹節兩側各着生氣門1對。⑥采繭。着生4對腹足和1對尾足。一般在蛹體壁硬化時進行,腹部由10個環節組成,早采易傷蛹體,晚采有損絲質。采後即將柞葉剝去。雨天、露重和高溫時不採繭。

採種

中國柞蠶種繁育程序採用母種、原種和普通種三級制。母種由省級蠶種場繁育,原種由市或縣級蠶種場繁育,普通種則由繁種村、戶繁育。葉質硬化等情況時,種繭通常在人工控制溫度、濕度、光線的保種室內平攤或串掛保存。秋期用自然溫度,冬期適溫為2~-2℃。越冬後蛹解除滯育,保持2~5℃至暖繭。"二化一放"種繭置保種庫內,從冬季至翌春保持0~5℃,夏至以後庫溫保持6~8℃。保種適宜相對濕度為50~70%。暖繭溫度:二化性春用種初期宜逐日升高1℃左右,至18~21℃時保持恆溫;秋用種宜控制在 22~27℃之間。一頭雌蛾產卵約200~400粒,春蠶因雄蛾比雌蛾早出2~3日,宜將雌繭提前2~3日暖繭,或將雄繭作降溫處理,可使出蛾期相近,稱卵渦;胚胎髮育至氣管完成期,提高交配率。卵面一度出現凹陷,雄蛾善飛,胚胎髮育過程中,應及時捉蛾,雌雄分放,寬1.8~2.6毫米,晾乾體表水分,長2.2~3.2毫米,展翅後放置一處任其自行交配。扁橢圓形,雄蛾數量一般應比雌蛾多10~15%。交配適溫春期為18~22℃,色灰白,秋期用自然溫度。已配對的蛾經半小時後提放另一處,以蛹越冬(圖1)。16小時後拆對,並剪除雌蛾翅3/4,逐一置於產卵袋內或產卵紙上產卵。選蛾宜嚴,晾蛾時選雄蛾,拆對時選雌蛾。春期產卵2日後,將卵移入2~8℃的保卵室內保護。至清代而從原產地山東傳入河南、遼寧、陝西、貴州、四川、安徽等地,

病蟲害

主要病害有柞蠶核型多角體病或稱柞蠶膿病(病原為柞蠶核型多角體病毒)、柞蠶微粒子病(病原為柞蠶微孢子蟲)、空胴病(病原為柞蠶鏈球菌)、柞蠶寄蠅病或稱蠅蛆病(病原為柞蠶飾腹寄蠅)和線蟲病(病原為線蟲,人工放養技術自明代中葉以後漸趨完善,中國分布較廣的是兩索線蟲)等。應通過嚴格檢驗,及時淘汰病蠶、病蛹、病蛾。中國是最早利用柞蠶和放養柞蠶的國家。進行卵面和蠶室、蠶具消毒,主要用於織造柞蠶綢。施用化學藥劑和選育抗病品種等方法防治。繭可繅絲,主要蟲害有黑廣肩步?或稱琵琶斯和螽斯等,主要靠施用化學藥劑或毒餌等滅殺。

形態特徵

成蟲展翅長110~130毫米。體翅黃褐色,肩板及前胸前緣紫褐色,前翅前緣褐色,雜有白色鱗毛,頂角外伸較尖。前、後翅內線白色,外側紫褐,外線黃褐,亞端線紫褐,外側白色,在頂角處更白,中室末端有較大透明眼紋,圓圈外有白、黑、紫紅線輪廓;後翅眼紋四周黑線明顯。雌雄外形相似,僅雄蛾色彩鮮艷,觸角較廣。蛹長30~34毫米,深褐色,卵圓形,尖鈍尾尖。頂端有一白色小方塊,稱為蛹照。觸角、翅及三對胸足均明顯可見,位於胸部腹面兩側,第三對胸足部分為翅遮蓋。

生態環境

每年發生兩度,成蟲4~6月出現,以蛹在繭內越冬。幼蟲結繭開始後約經5~7日,即化為蛹。

分布範圍

分布於東北、華北、華南、西南等地。

主要價值

約在3000年我國勞動人民古代已有人工飼養,19世紀才傳到歐洲,全世界許多國家有飼養。

采 制在柞蠶化蛹時採收其蛹,采後鮮用;或曬乾備用。幼蟲夏季採收。

性 能

味甘,性平。生津止渴、消食理氣,鎮痙安神。

《獸醫本草拾遺》:"治僵雞,僵豬等。"

《中國藥用動物志》:"治消渴,尿多,臌脹,淋瀝等症。"蠶蛹可作動物飼料添加劑。

文獻記載

《中國飼料療法》中有"蠶蛹對未成年雄性小鼠有促進生長作用。柞蠶蛹具有明顯的雄性激素樣作用。本品可代替魚粉而作為優良的蛋白質補充料,飼餵甲魚、肉仔雞、產蛋雞、水貂及兔等動物性飼料效果"的記載。可供參考。

岫巖柞蠶

柞蠶是人類馴養的經濟類昆蟲。在中國運用柞蠶絲及馴化飼養柞蠶已有近三千多年的歷史。

丹東市是世界上著名的柞蠶之鄉,之所以稱為柞蠶之鄉,不僅是它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歷史悠久的養蠶淵源,同時它還具有東方色彩的獨特的柞蠶絲綢文化,是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丹東市優良的柞樹資源構成了理想的天然養蠶環境。全市有面積320萬畝柞蠶場,其中人工蠶場面積35萬畝,占全市有林面積的24%。適於養蠶的柞樹主要樹種有蒙古柞、麻櫟、遼東櫟、銳齒櫟、榆櫟、柱皮櫟等9種。

柞蠶生產已成為丹東地區農村經濟中的一項重要支柱產業,柞蠶業收入在農村經濟中占有重要位置。全市現有61個鄉(鎮)、608個行政村、 4024個村民組放養柞蠶,分別占全市鄉(鎮)村、組總數的81.3%、72.03%和59.2%。

常年放養柞蠶的規模達2.4萬把,年產繭量1.5萬噸,分別占全省的40%、全國的25%,成為全國最大的柞蠶繭生產基地。柞蠶繭收入約占全市農業總收入的4.2%,其中鳳城市、寬甸縣的山區重點鄉鎮蠶業收入最高達20%以上,因此,發展柞蠶生產是繁榮丹東農村經濟、脫貧致富的一項重要生產門路。[2]


柞蠶品種主要有青黃、杏黃、銀白、水清等農家品種,還有經科學選育的青一、青六、克青、三黑絲、柞早1號、柞雜1-5號等。

柞蠶絲綢研究院和遼寧省絲綢纖維檢驗所都設在丹東。丹東紡專(現遼東學院)是專門培養絲綢技術後備力量的專科院校。丹東已形成了從養蠶、繅絲、織綢、印染到絲綢機構、科研、教學為一體的產業化生產體系。

現在丹東的柞蠶絲能生產錦、綾、羅、綢等13大類、300多個品種、670個花色。產品90%外銷到日本、美國、意大利以及東歐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丹東地區的經濟發展,為對外開放、擴大出口創匯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近幾年來,由於生物技術的發展,柞蠶的綜合利用價值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從蠶、蛹、蛾中提煉柞蠶素、白細胞介素、抗菌肽、干擾素等高科技產品,以及醫療、保健用品等為傳統的柞蠶生產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

岫巖柞蠶繭是岫巖的傳統特產,柞蠶放養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之首,岫巖素有"蠶鄉"之稱。 岫巖境內柞樹豐富,多自然生成。

據1984年統計,全縣柞蠶場面積217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32.1%。2000年以來,為了搞好生態建設,解決林蠶矛盾,採取優化放養的辦法,適當壓縮柞蠶放養面積,到2003年全縣柞蠶放養面積基本穩定在150萬畝左右,放養柞蠶15000多把,並努力通過提高科技含量,推廣柞蠶放養新技術,提高單位產量,達到穩定總產的目標,全縣柞蠶繭產量基本穩定在9000~10000噸,而且每年還逐步提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