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檸檬腰柳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檸檬腰柳鶯
圖片來自齊家網

檸檬腰柳鶯(學名:Phylloscopus chloronotus):體長9厘米,背部綠色,腰檸檬黃色;具兩道淺色翼斑;下體灰白,臀及尾下覆羽沾淺黃;具黃色的粗眉紋和適中的頂紋;新換的體羽眼先為橘黃色;嘴細小。虹膜褐色;嘴黑色,嘴基橙黃;腳粉紅。上體橄欖褐色;腰羽淡黃色,形成寬闊的腰帶;下體蒼白沾污黃。

常見的季候鳥。棲於亞高山林,夏季高可至海拔4200米的林線。越冬在低地林區及灌叢。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亦成小群或與其他柳鶯和山雀混群。樹棲性,主要活動於喬木上,很少到地上或灌叢中。性活潑,行動敏捷。主要以昆蟲為食。分布範圍在喜馬拉雅山脈至中國中部;越冬於東南亞北部。繁殖於青海、甘肅、四川、西藏東部及南部及雲南的西北部。越冬在雲南。[1]

形態特徵

檸檬腰柳鶯上體橄欖褐色、有時微沾灰綠色。頭頂上較黑褐中央冠紋污黃或淡黃色,不甚至顯著;眉紋污黃色或灰黃色貫眼紋褐色,其餘頭側暗黃白色與暗褐色相雜,耳羽後有淡色斑點。腰淡黃色或檸檬黃色,形成寬闊的腰帶。尾暗褐色或橄欖褐色,外翈羽緣黃綠色或橄欖黃色。兩翅褐色或暗褐色,外翈羽緣橄欖黃色或黃綠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尖端淡黃或綠黃色,形成兩道翅斑,前面一道常常不是很明顯,飛羽翅式9>2>10。下體淺灰黃色,腹黃白色,兩脅沾橄欖綠色,尾下覆羽淡黃色。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角褐色,基部黃色或棕褐色,腳綠褐色或淡棕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3-6克,♀5-7克;體長♂85-95毫米,♀88-92毫米;嘴峰♂6-8毫米,♀8毫米;翅♂49-54毫米,♀49-54毫米;尾♂36-42毫米,♀39-41毫米;跗蹠♂16-19毫米,♀18毫米。(註:♂雄性;♀雌性)

繁殖方式

繁殖期6-8月。營巢於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地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巢築於檢松樹幹縫隙中、松樹鍘枝外端茂密的松枝間或長滿苔蘚的樹上,距地面約2-4米,有時高達15米。巢呈球狀,小巧而精緻,主要由細枝、苔蘚、地衣構成,有時也摻雜有柔軟的樺樹皮,內墊有羽毛、羊毛、牛毛等材料,巢口開在側面。每窩產卵3-4枚,卵白色或肉色,被有紅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並常常圍繞鈍端形成一圈狀斑。大小為12毫米×8毫米,重約2克。孵卵和育雛均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

棲息環境

繁殖期間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3900米的中高山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秋冬季節多活動在山腳和溝谷地帶。

生活習性

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亦成小群或與其他柳鶯和山雀混群。樹棲性,主要活動於喬木上,很少到地上或灌叢中。性活潑,行動敏捷,頻繁地在樹冠層枝間跳躍或飛來飛去,有時甚至懸掉在枝端葉片上啄食。主要以毛蟲、蚱蜢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不丹、中國、印度、尼泊爾和巴基斯坦。 來源不確定:阿富汗、緬甸。

亞種分化

檸檬腰柳鶯(3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與年代

1.檸檬腰柳鶯指名亞種Phylloscopus chloronotus chloronotusGray & Gray, 1847

2.檸檬腰柳鶯森林亞種Phylloscopus chloronotus forrestiRothschild, 1921

3.檸檬腰柳鶯喜馬拉雅亞種Phylloscopus chloronotus simlaensisTicehurst, 1920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近種區別

相似種黃腰柳鶯上體橄欖綠色,中央冠綠黃色極為明顯,腰鮮黃色,下體白色。主要區別還是二者鳴叫聲不同。另外第二枚飛羽長度黃腰柳鶯在第七枚至第八枚之間,或等於第七枚或第八枚;而檸檬腰柳鶯第二枚飛羽長度在第九枚至第十枚之間,或等於第九枚或第十枚。其餘較為相似的種類橙斑翅柳鶯翅斑橙黃色,腰橄欖黃色,外側3對尾羽大多白色,下體灰綠黃色,眉紋和中央冠紋皮黃白色,翅上僅大覆羽一道翅斑明顯,腰部黃色較寬,擴展到尾上覆羽,外側3對尾羽大多白色,下體頦、喉和上胸灰白色,腹黃色;中華柳鶯頭頂中央冠紋橄欖灰色,眉紋前段皮黃色,後段白色,翼斑灰白色。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