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濟古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模板參量錯誤!(代碼34)
|
查濟古鎮
查濟(zhā jì),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桃花潭鎮轄村,是國家AAAA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華寫生第一村、中國傳統村落。是目前為止,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明清古村落。 查濟村原有108座橋樑,108座祠堂、108 座廟宇。現尚有古代建築140餘處。其中橋樑40餘座,祠堂30座,廟宇4座。
元代建造的「德公廳屋」,位於村中水郎巷,三層門樓,廳內前檐較低,檐柱楠木質,粗矮渾圓,柱礎為覆盤式,無雕琢。明代的「涌清堂」、「進士門」,雕刻細膩,結構精緻。查濟村是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築群。2017年11月,查濟村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
查濟古鎮位於安徽省宣城市涇縣,安徽省南部,原有108座橋樑,108座祠堂、108 座廟宇,現尚有古代建築140餘處。明代的「涌清堂」、「進士門」,雕刻細膩,結構精緻。
其中橋樑40餘座,祠堂30座,廟宇4座。是查濟村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築群。其中:元代建造的「德公廳屋」,處於村中水郎巷,三層門樓,廳內前檐較低,檐柱楠木質,粗矮渾圓,柱礎為覆盤式,無雕琢。
歷史文化
查濟,「查」念「zhā」,而不是「chá」,因為這裡的大部分人都姓查。查姓的老祖先原來姓姬,名叫姬延,在周朝的時候,封於山東濟陽查地,後來到這裡 就由姬姓改為查姓。自唐宋以來,查氏族人在這裡開始建立一系列的家規、家訓及家理。明嘉靖年,查絳又進行了整理,訂立家規十條、家訓十四條和家理五條。而 事實上,這些家規、家訓和家理就是查濟的法律,氏族擁有對其成員立法的權利,這種權利具有超越當局法律的效力,在宗教禮儀上,它還具有抗拒法律的效力。
村落規模
查濟村四面環山,周圍有四門(鍾秀門、平嶺門、巴山門、石門)、二塔(青山塔、如松塔);三水(岑河、許河、石河)合一,穿村而過。 跨河架有平橋、拱橋、洞橋。有一百零八座祠堂,一百零八座廟宇,一百零八座橋樑;有孝子坊、貞節坊、官宦牌坊等十八座。有元、明、清三代古民居100餘幢。關於查濟風光,有詩讚曰:「十里查村九里煙,三溪匯流萬戶間,寺廟亭台塔影下,小橋流水杏花天」。
建築特色
古樸滄桑
查濟村莊,規模很大,似乎在建村時不曾有過整體規劃,整個村子顯得有些零散,像個迷宮,數不清的巷子,讓你不知身在何處。街道像是已經走過,卻又新奇。巷子處處相通,七彎八拐終有出口。腳下清一色的石板路,踩磨得溜光鋥亮,記錄着古老的印跡。[1] 據說古代查濟村外鍾秀、石門、巴山、平岑四門,有如松、青山、巴山三塔;村內岑溪、 許溪、石溪三河穿村而過。村中有祠堂、廟宇、橋樑各一百零八座;有孝子坊、貞節坊、官宦牌坊等十八座。
古村老式民居鱗次櫛比,黝黑的屋瓦,淺灰的馬頭牆連成一片。大部分房子還都住人,可以像串門般地隨意進入居民家中轉悠。主人早已習慣,自管自忙活着;多有善意的笑容,但並不以特別的關注,使人更感自在親切。 查濟古村可以看見的似乎只是陳舊破碎的景象,農婦在溪水中洗衣,犬寵在巷中慢走,然而,昔日的繁華卻變成今日平靜的農居生活。如今的查濟像是熟睡老人,在滄桑的眉宇間透露出昔日的繁盛。
查濟村周圍有四門三塔:四門是:鍾秀門、平嶺門、石門、巴山門;三塔為:如松塔、青山塔.巴山塔。古樸典雅。據說三座塔是查姓家族為振興查濟文風,而於清嘉慶年間資興建的。
雕飾精美
查濟村的明清民居古建築群,坐落在流水潺潺的查濟河兩岸,綿延10里,現存有明代建築80處,清代建築109處。 建築群房屋結構,皆為多進式,分別是或三進、或四進的;進間有「四水到堂」式的天井,沿天井二摟廊廓置有「美人靠」; 條石砌就牆基,柱基為圓形雕石,牆體青磚,屋上黑瓦,翹角飛檐。傳統的雙披屋頂半掩半露,躲在重重疊疊的山牆後面。高出屋頂的山牆,既可阻止火勢蔓延,又具防盜作用。山牆造型豐富,有雲形、弓狀、階梯式等,牆頭呈翹首長空的馬頭狀。
古宅的門框均為花崗石,屋內進深和開間都很大,天井有「一」字形或「四」 字形的,窗友好極少,多在高處,採光通風良好。 古宅的門坊、牆裙、柱礎上、窗欞和門楣上,都有精美的雕飾。栩栩如生的人物、鳥獸,雅致的山水、花卉,富有文人氣息。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徽式建築中的「三雕」,即令人驕傲的飛檐木雕、柱礎石雕與高大的門頭磚雕。古雕、磚雕、木雕在查濟隨處可見,幾乎所有的明清建築都是雕樑畫棟。在「二甲祠」里被集中展示。
門窗扇格的木雕、廳堂柱礎的石雕、門樓門匯的磚雕,繁刻精鏤,玲瓏剔透,畫面各異,或花鳥、或禽獸、或人物,栩栩如生。 其中德公廳屋、誦清堂、愛日堂等住宅更是高大宏偉、結構精緻。德公廳屋:四柱三層牌坊式門樓,五朵斗拱屋面,略帶翹角分三層覆蓋門樓,古樸典雅、雄渾大方。背面以鏤雕手法雕出二龍戲珠、丹鳳朝陽、魚躍龍門、獅子滾繡球等吉祥圖案,手法嫻熟精美。 這些古代民居外形全是青磚黑瓦,並不是古代查濟人沒有財力或不具審美意識。明清時期,查濟人多在外經商.不乏富商巨賈,且查濟文風極盛。那麼查濟人為什麼不把住宅裝潢得五彩紛呈呢?
原來中國封建社會對色彩的使用有着極其嚴格的等級區分。平民百姓,縱使有萬貫家私,也絕不允許在住宅上使甩各種金碧輝煌的彩畫與裝飾。
布局巧妙
雖然住宅是統一的青磚黑瓦,但聰明的查濟人巧妙布局,「依山造屋,傍水結村」,民居的分布格局巧妙地運用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借景、對景等手法,形成「堤內損失堤外補」,「門外青山如屋裡,東家流水入西鄰」的「天人合一」的格局。
房屋間有街巷相通,岑河、許河、石河三水台一的查濟河逶迤穿村而流,石渠繞每家每戶而過;查濟河因落差較大,清澈的河水迭瀑式地流淌,沿河錯落有致地建有多道拱石橋、板石橋、洞石橋,將兩岸民居相連。飽經滄桑的石橋,藤蘿纏繞,遠望猶如碧玉橫架水上,與兩岸青磚黑瓦遙相呼應。 據說,查濟村原有108座橋、108座廟、108座祠堂,也蘊涵傳統的文明觀念。
山水意境
查濟村雖歷經百年風雨治桑,不復有往日風采,卻仍存有紅摟,天申、靈芝等15座橋和10餘座祠堂、廟宇,其中規模較大的寶公祠、洪公柯、二甲祠中的鎦金飛檐、雕樑畫棟中不難想見查濟村的昔日風貌。 「三水村中流,三塔拱四門,石橋跨河溪,兩岸古建群」。悠遠獨特的建築文化,鍾靈旒秀的山水意境,蘊育了昔日的查濟人民。站在明清古建築群面前,情不自禁地激起對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自豪感,讚嘆祖先創建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的勤勞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