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理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去那兒網 的圖片

查理教堂(德語:Karlskirche;英語:St. Charles Church),是一座巴洛克式教堂,位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卡爾廣場的南側。 該教堂被廣泛認為是維也納最傑出的巴洛克式教堂,也是該市最偉大的建築之一。

教堂介紹

教堂位於內城區(Innere Stadt)的邊緣,距離戒指路(Ringstraße)大約200米,該教堂有個橢圓穹頂。

1713年,也就是最後一次大瘟疫流行一年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承諾為他的同名主保聖人建造一座教堂,他被尊為瘟疫患者的治療師。在教堂的建築設計競賽中,約翰·伯恩哈德·費舍爾·馮·埃拉赫(Johann Bernhard Fischer von Erlach)獲勝,參賽者還包括Ferdinando Galli-Bibiena和Johann Lukas von Hildebrandt。在安東-厄爾哈德-馬爾提耐里(Anton Erhard Martinelli)的監管下,教堂建設於1716年開始。在原設計師費舍爾1723年去世後,他的兒子約瑟夫·伊曼紐爾·菲舍爾·馮·埃拉赫Joseph Emanuel Fischer von Erlach於1737年使用部分改變的設計完成了建設。

作為歷史建築的創造者,年長的費舍爾使用了最多元化的元素。中心的門面通往門廊,與希臘神廟門廊相對應。由洛倫佐·馬蒂利(Lorenzo Mattielli)設計的立於門面兩邊的大柱形似羅馬的圖拉真柱trajan’s column。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塔樓延伸出來,展示了羅馬巴洛克(貝爾尼尼Bernini和博羅米尼Borromini)的影響。在入口上方,一個圓頂從一個高鼓上方升起,小費舍爾J.E. Fischer在此做了縮短和改變。

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卡爾斯廣場作為一個整體被修復以來,教堂因其圓頂和兩邊的浮雕柱而聞名,以及它作為附近的金色大廳Musikverein和維也納科技大學建築群平衡的角色。教堂由一個宗教團體和紅星十字架騎士the Knights of the Cross with the Red Star維護,長期以來一直是維也納科技大學天主教學生部的教區教堂和教座所在。

建築風格

基督宗教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堂建築[1],在人類建築藝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這種教堂建築隨着基督宗教的歷史演進而不斷改變、更新,從而體現出不同的建築藝術風格。大體而言,教堂建築經歷了從最初的「地下教堂」和「宅第教堂」到「巴西里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斯拉夫式」、「文藝復興式」、「宗教改革式」、「巴羅克式」、「羅可可式」,以及「新哥特式」[2]等現代風格的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