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毒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柳毒蛾 學名:Stilpnotia salicis (Linnaeus) 類屬:鱗翅目 毒蛾科
形態特徵
成蟲 體中型,長12-13毫米,雄成蟲翅展35-45毫米,雌成蟲45-60毫米。體白色,具光澤;頭、胸、腹部稍帶淺黃色,櫛齒灰褐色;下唇須、複眼外側為黑色;足白色,脛節和跗節有黑環。前翅稀布鱗片,微帶透明光澤,前緣和基部微帶黃色;觸角黑色,帶有白色環節,黑白相間呈斑點狀。
卵 直徑0.8-1毫米,扁圓形,綠色至褐色,卵塊上被灰色泡沫狀物。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35-50毫米;頭部灰黑色有棕白色毛;體黃色,亞背線黑褐色,氣門上線和下線由黑點組成;體腹面和胸足暗黃色,腹足灰黑色;瘤棕黃色有黃白色剛毛;翻縮腺粉褐色。
蛹 體長15-25毫米,灰褐黑色帶黃白色斑,氣門棕黑色;剛毛黃白色。[1]
發生規律
1年2代,以幼蟲在樹皮縫及枯枝落葉中結繭越冬。翌年3-4月越冬幼蟲開始活動,5月中旬老熟幼蟲在樹皮裂縫內吐絲結黃褐色薄繭在其中化蛹。
6月越冬代成蟲大量出現,7、8月間第一代成蟲出現,直到9月底。
成蟲有趨光性,雌蟲較明顯,夜間活動,多將卵產在樹皮或葉片上,堆積成大的灰白色卵塊。成蟲有趨光性,羽化後產卵於枝幹皮上。
9月初第二代幼蟲孵化,初孵幼蟲多隱蔽蔭暗處,一段時間後上樹取食為害。
1-2齡幼蟲有群集性,可吐絲下垂借風傳播,幼蟲夜間上樹取食,第二代幼蟲危害至10月間,陸續鑽入樹皮縫中潛伏越冬。[2]
分布與危害
柳毒蛾學名Stilpnotia salicis (Linnaeus),別名雪毒蛾。屬於鱗翅目,毒蛾科。分布廣泛,可為害楊、柳、槭、白蠟、榛等林木,為害嚴重。
為害特點 以幼蟲啃食葉片為害,受害葉片呈缺刻或孔洞狀,嚴重時葉片被食光,僅留葉皮及葉脈,呈網狀。影響樹木生長及葉片的光合作用。
防治方法
(1)保護和利用天敵。
(2)因地制宜的選擇較抗蟲品種栽培。
(3) 利用成蟲有趨光性,可用黑光燈誘殺。
(4)9月初,幼蟲下樹越冬前,用麥草在樹幹基部綑紮20cm寬的草腳,翌年3月檢查幼蟲量並燒毀。若幼蟲密度過大,要考慮藥劑防治。
(5)幼蟲發生期,用2×108孢子/ml的青蟲菌液噴霧。
(6)化學防治 發生盛期用45%丙溴辛硫磷(國光依它)1000倍液,或國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樂克(5.7%甲維鹽)2000倍液組合噴殺幼蟲,可連用1-2次,間隔7-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