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柳絮飛時花滿城(郝忠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柳絮飛時花滿城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柳絮飛時花滿城》中國當代作家郝忠勇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柳絮飛時花滿城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是蘇軾來密州(今山東諸城)的第二個年頭。三月三日這天,蘇軾偕同僚好友,步出南門,登上了城南高埠。放眼南望,馬耳、常山如在眼前,轉眼東望,曠遠綿邈,淡淡浮煙中托出盧山、障日諸峰。遠山含黛,川原寥廊,長林染綠,細草如茵。

腳下的高坡,土色如丹,與別處不同,裸露的斷崖可以看出,全是紅石板。這種土質在深溝巨壑,或者打井到土地深層,都會看到。作為一個高岡的表層土壤全是這種顏色,只有一種猜測,這裡在久遠以前,曾是低洼之處。高岡前新修的一條防波長堤,護住從東南山委蛇而來的河水,在城南紅土灣一盤桓,繞過城西南角樓,往北直入濰河。

密州城分南城北城,南城大北城小,俯瞰呈一個「凸」字形狀,與老北京城特別相似。城南東西走向的高坡,恰像一道天然屏障。將河水與城池隔開。嘉靖《青州府志·諸城》記載 :「柳林河,出石門山,流徑縣西北入於潛淇,由濰達海。」下有按語:「柳林河,密人以為上巳祓除之所。是日,城中輕俊攜酒挾歌妓游賞竟日。」這條河古來就是邑人清明踏青的好去處,也是人們寒食祓禊祈福的所在。

過去的一年,抗旱、滅蝗、捕盜,可把初來密州的蘇軾操持壞了。蘇軾到密州是宋熙寧七年(1074)歲末,熙寧九年(1076)歲末離任,差勁的年景都讓蘇軾碰上了。康熙 《諸城縣誌》「祥異」條目記載:「熙寧六年,蝗。七年,蝗,大飢,盜起滿野。八年,蝗,自正月至六月不雨。」他在離任的最後一天,大年夜夜宿濰州,在《除夜大雪,留濰州,元日旱晴,遂行,中途雪復作》中也提到:「三年東方旱,逃戶連敧棟。」

經過一年折騰,一切都有了頭緒,這才安頓下來,能夠喘一口氣。時逢上巳,臨流賞景,銜觴賦詩,一直是文人的雅事,蘇軾豈肯輕易錯過。

邑人張世則曾以「古密饒風景,城南天下希」的詩句,極力推崇城南風光。蘇軾也稱讚「南山有佳色,無人空自奇」。密州百姓樂得在這個節日傾城出動,扶淇河兩岸,遊人如織,士女如雲。南禪、資福等寺廟,傳來悠悠的鐘聲。進香隨喜,擊鼓敲鐘的餘興節目都少不了。鐘鼓樂音為沉寂了一冬的原野平添了不少生機和熱鬧。

蘇軾一行漫步流杯亭,陶醉於春天美景,留下了一段曲水流觴的佳話。他以一首小詞《滿江紅》,把這天的活動記錄了下來:

東武南城,新堤就,邞淇初溢。微雨過,長林翠阜,臥紅堆碧。枝上殘花吹盡也,與君試向江頭覓。問向前猶有幾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時畢。風雨外,無多日。相將泛曲水,滿城爭出。君不見蘭亭修禊事,當時座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滿山陰,空陳跡。

詞前有小序:「東武會流杯亭,上巳日作。城南有坡,土色如丹,其下有堤,壅邞淇水入城。」將遊春的時間、地點,地形、地貌以及水文特徵,一一信筆寫來,交代得清清楚楚。成為寶貴的史料,真實記錄了當時的實際情形。

城南的這條新堤是蘇軾主政密州以來,去年冬天剛剛完成的一項民生工程。過去的一年,八月份重新修葺了超然台,冬季調撥民夫,修整加固了城南防波長堤。密州城南水系複雜,溝汊縱橫。貼南城牆跟外,是一條從東武古城嶺上下來的一股水,這也是護城河的一部分。翻過一道嶺岡就是新堤岸護住的柳林河,從東面石門山過來,另有從正南常山下來的一股水,和從西南茁山下來的一股水,共同匯成了扶淇河。蘇軾在《再過超然台贈太守霍翔》提到過這條著名的河流:「邞淇自古北流水,跳波下瀨鳴玦環。」這從密州南半天深山巨壑衝過來的幾股水,平常時節緩緩流淌,從西南角樓外繞過城池,相安無事。但是在雨季,來勢兇猛,河水泛濫,像脫韁的野馬,濰河下游泄水不及,很容易衝決堤岸,從護城河倒灌入城中。

讀這首詞,除了了解作者介紹全新的地理環境、大好的雨後春光,我們還不難看出詩人傷春的絲絲情緒。「枝上殘花吹盡也,與君試向江頭覓。」看到春花零落,急急尋覓,但願能抓住春的尾巴。「問向前猶有幾多春,三之一。」扳着指頭數一數,春景所剩無幾,讓人猛然驚醒,大好春光已悄悄過去了大半。

「官里事,何時畢。風雨外,無多日。」官身不自由,為生計奔忙,不知什麼時候是個頭。除去風風雨雨,風平浪靜的日子的本來就沒有多少。「相將泛曲水,滿城爭出。」上巳日遊春踏青,古來如此,有這樣好的機會,豈肯當面錯過?蘇軾很享與民同樂的感覺,「滿城爭出」與「為報傾城隨太守」一樣,又一次上演了密州百姓追隨太守狂歡的盛大場景。

但是至此,筆調陡轉:「君不見蘭亭修禊事,當時座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滿山陰,空陳跡。」遙想東晉永和九年歲在癸丑蘭亭修稧事,多麼盛大風雅,曾經的俊傑雅士,曾經的世家大族,到頭來都風流雲散,落得一場空。

人生苦短,不禁讓人悚然驚覺。只有對時間有着敏感體驗,對人生有痛徹感受的人,才會有這樣的感嘆。去年的正月二十,蘇軾夢到了死去十年的結髮妻子,寫下著名的悼亡詞《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年齡不到,心境不到,人生閱歷不夠,都不會有這樣的感慨。

密州的這個春天,格外勾起了詩人的閒愁萬種:「春已老,春服幾時成。」「九十日春都過了,貪忙何處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年年行樂不辜春。」「惆悵東欄二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上巳日這天,是歲清明時二月二十九日。寒食後,蘇軾登上超然台,寫下《望江南》:「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剛來密州的那個大年夜,面對將要燃盡的燈火,看着燭台撲撲濺下燈花爆落的餘燼,蘇軾仿佛看到了轉眼即逝的年華。他在題贈屯田員外郞段繹的詩中寫道:「龍鍾三十九,勞生已強半。歲暮日斜時,還為昔人嘆。今年一線在,那復堪把玩。」初來密州的現狀,很是令人樂觀不起來。「此生何所似,暗盡灰中炭。」歲雲暮矣,一股難言的悲涼落寞油然而生。蘇軾享年65歲,眼下正年屆不惑,生命已然過半,也真的老了。這份嘆息不完全是自謙。

對歲月流逝的緊迫感,對人生易老的無奈,蘇軾往往比常人有着更細膩的感受。熙寧九年十月,得知將移任他調的消息,蘇軾又登上超然台,吟出了這樣的句子:「人事淒涼,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處,垂柳下,矮松前。」

蘇軾離別密州,深情款款地與他留戀的超然台、雩泉、釋迦寺牡丹等一一道別,其中《別東武流杯》:「莫笑官居如傳舍,故應人世等浮雲。百年父老知誰在,惟有雙松識使君。」

一個人如果對某一地方情有獨鍾,即使遠隔千里,年深日久,還會再次光顧,有時是夢中重遊,有時是無意光臨,恰似冥冥之中的一種牽引。蘇軾自己說,他兩次到杭州為官,頭一回去的時候,他就言之鑿鑿地說,這裡他的前世已經來來:「前生我已到杭州,到處長如到舊遊。」《過舊遊》詩下有蘇軾自家墨跡云:「仆昔為通守杭州,初入壽星寺,悵然如舊遊也。」

離開密州後十年,蘇軾赴任登州途中,取道密州,再一次來到了流杯亭上。他發現了自己當年的墨跡,細細端詳後,不禁莞爾,揮筆又寫下了《和流杯石上草書小詩》:「蜂腰鶴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醉里自書醒自笑,如今二絕更逢君。」作詩韻律上的缺陷,題字書法上的毛病,回頭來看看都不少,對於前次的乘興留題進行了自嘲,呵呵!想來當時真是大醉了也。

知密州軍州事,這是蘇軾頭一回出任地方長官的一把手,城南這道防波長堤就是蘇軾親民愛民的政績,是名副其實的「蘇堤」。

據說蘇軾主政過的一些城市,有不少搶注「蘇堤」的事,紛紛表示「蘇堤」在自家那塊地,爭得不可開交。北宋元祐四年(1089),蘇軾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疏浚西湖的淤泥構「蘇堤」,這是世人熟知的。在此之前的北宋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秋,徐州大水圍城。《宋史·蘇軾傳》記載:「率其徒持畚鍤以出,築東南長堤,首起戲馬台,尾屬於城」,明嘉靖《徐州志·山川》有關於「蘇堤」的條目:「宋蘇軾守徐時,河決為患,因築以障城,自城屬於台,長二里許,民賴以全,活者眾,今尚存。」

天下人知杭州有蘇堤,不知在徐州抗洪修建有蘇堤。杭州、徐州均有蘇堤,豈不知在此前更早時候,蘇軾知密州時還修過一條「蘇堤」。

這條防波堤舊址就是現在的三里莊水庫北堤壩中間位置。大壩是1963年代修建,從水庫中遷出村莊住戶,同時還出土了巨型鴨嘴恐龍化石。這個地方,千百年來從未大規模開墾過,是典型的膠萊盆地濕地地貌,千萬年前曾是恐龍的棲息地。現在的水庫,碧波蕩漾,山水相映,是小城居民重要的飲用水源地,也是人們休閒遊玩的好去處。近年來經過城市規劃,環湖拉起了圍欄,又修建了漂亮的健身跑道,分騎車線和步行線,中間劃線分開,順着堤壩往東南走可以一直走到注扶河,如果有興致,可以沿步道繞湖一周。

以時間軸排列,密州「蘇堤」無疑是時間最早的,這一點大約不會有什麼爭議了。

「蘇堤」雖然沒有當作文物保存下來,它已經包裹於新的堤壩裡面了。這也正像蘇軾的德行、政績的遺愛,早已融入密州歷史文化內核的一部分,成為小城的精神底色。

明萬曆《諸城縣誌》載:「三月三日,縣宰偕僚屬教職同往祭常山之神,並祀蘇文忠祠。城中士女結伴登山,雲集山麓,一則賽神,二則玩景。其香鋪楮錢、村醪野飯羅列于山上下,日暮方歸。俗尚沿襲,其來久矣。」

在那個柳絮輕揚,花謝花飛花滿天的春天里,蘇軾一定沒有想到自己百年之後,會被供入名宦祠,成為密州百姓娛神娛人的一個好由頭。如果蘇軾還有再來的機會,在這個相同的時節,站在相同位置的堤岸上,他會不會有全新的興發,寫出不一樣的詩句?這個,應當是肯定的。[1]

作者簡介

郝忠勇,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正高級教師,供職於山東省諸城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