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棧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棧道

來自 陝西影視 的圖片

中文名: 棧道

外文名: Gallery road,viaduct

另稱: 閣道,復道

歷史: 始於戰國秦

棧道,漢語詞彙,讀音zhàn dào,原指沿懸崖峭壁修建的一種道路。又稱閣道、復道。中國古代高樓間架空的通道也稱棧道。[1]

詳細解釋

棧道

1. 在險絕處傍山架木而成的一種道路。

戰國策·齊策六》:"﹝田單﹞為棧道木閣而迎王與後於 城陽 山中。"

史記·高祖本紀》:" 楚 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從 杜 南入 蝕 中。去輒燒絕棧道,以備諸侯盜兵襲之,亦示 項羽 無東意。" 司馬貞 索隱引 崔浩 曰:"險絕之處,傍鑿山岩,而施梁為閣。"

唐 趙氏 《雜言寄杜羔》詩:" 梁州 秦嶺 西,棧道與雲齊。"

楊朔 《"走進太陽里去"》:"從 成都 往 寶雞 去,自古是有名的棧道。"

2. 飛閣間相連通的復道。

《淮南子·本經訓》:"大構駕,興宮室,延樓棧道,雞棲井幹。" 高誘 注:"棧道,飛閣復道相通。"

簡要介紹

棧道原指沿懸崖峭壁修建的一種道路。又稱閣道、復道。中國在戰國時即已修建棧道。秦惠王始建陝西褒城褒谷至郿縣(今眉縣)斜谷的褒斜棧道,長235千米。秦伐蜀時修了金牛道,被後世稱為南棧道,長247.5千米。現代公路已經成網,但在交通閉塞的山區,仍有類似的棧道,供人、畜通行。

中國古代高樓間架空的通道也稱棧道。棧道現在的含義比較廣泛,尤其在房地產行業用的較多,如園林里富有情趣的樓梯狀的木質道路,即稱為木棧道。

"棧道"又稱"棧閣"之道,這是古代交通史上一大發明。人們為了在深山峽谷通行道路,且平坦無阻,便在河水隔絕的懸崖絕壁上用器物開鑿一些棱形的孔穴,孔穴內插上石樁或木樁。上面橫鋪木板或石板,可以行人和通車,這就叫棧道。為了防止這些木樁和木板被雨淋變朽而腐爛,又在棧道的頂端建起房亭(亦稱廊亭)這就是閣,亦稱棧閣。相連貫的稱呼,就叫棧閣之道,簡稱為棧道。

歷史簡介

棧道的修築始自戰國秦。公元前三世紀,秦國為了開發四川,就修築了棧道,正如蔡澤所說: 棧道千里,通於蜀漢,使天下皆畏秦。 (《史記·范睢蔡澤列傳》)到西漢前期已有嘉陵故道、褒斜道、讜洛道和子午道四條通蜀的棧道。其中褒斜道長250餘公里,路面寬3- 5米不等。

棧道盤旋於高山峽谷之間,因地制宜採用不同的工程技術措施,或鑿山為道,或修橋渡水,或依山傍崖構築用木柱支撐於危岩深壑之上的木構道路,表現了在築路工程中,適應十分複雜的地形條件的出色的技術能力。棧道是川陝間的交通幹線,歷代屢屢修建,在經濟文化交流和戰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主要分類

置於建築之間的空中通道

如西漢長安城中,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與桂宮、北宮之間所建的閣道。有的文史資料中載及閣道架越城垣,即城內建築和城外建築之間在空中架閣道相通,由此可知,其下之支承架構的高度不會太低。此外,在甘肅武威雷台出土的釉陶塢堡明器中,亦可見到此種閣道形象。不過宮殿之間的閣道系宮室建築,離地較高,長度亦遠,故建有屋頂及兩側護壁,以避風雨日照。而塢堡閣道主要功能在於方便各碉樓之間的聯手防衛,故僅有兩側之勾闌而無頂蓋。

通行於懸崖峭壁之通道

如秦、漢時由關中越秦嶺至巴蜀的山道險途。其構造方式為先沿石壁開出寬1-2米石道,上橫鋪木樑木板。或在崖壁上橫向鑿孔(口寬10厘米×20厘米、深50厘米),以插入粗木樑(間距約2米),並下加斜撐。樑上再鋪厚木板,又於路之旁側加構鐵鏈或木欄。道寬約5-6米,可容車馬並行。其上部分亦可建以屋蓋。在棧道路面距谷底較近的情況下,梁下斜撐改用直柱支承。這種措施對結構有利,但山洪過大時,易將支柱摧毀。秦人修建的入蜀棧道至東漢末仍然保存並繼續使用,如自關中通往漢中之子午道,以及其西之褒斜道;通大散關之故道,以及自圍谷往儻光之駱谷道,均為商旅往來及軍事運輸的必經之途。除此以外,尚有漢武帝征四川時所開之棘道棧道及黃河三門峽的漕運棧道等,均屢見於文史。可惜此等棧道,多數在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毀於戰火。

修建形式

在懸崖峭壁上鑿孔,插入木樑,上鋪木板或再覆土石而成的路。也有在石崖上鑿成台級,形成攀援上下的梯子崖。還有在陡岩上鑿成的隧道或半隧道。一條棧道常可因地制宜分段採取不同形式。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