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樹下(遲子建小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樹下》遲子建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講述了主人公七斗在遭遇死亡的悲痛、被強暴的痛苦、感情的缺失、生活的殘酷之後,對愛的渴望和對美的感知慰藉着她內心的痛苦。 整部作品在生活苦難的表象下,潛藏着生命的熱情。小說中女性人物頗多,卻是各有千秋,各有生死。當作者以淳樸、沉靜的語氣為她們安排着前程時,她們卻爆發出更加深沉的悲鳴。

內容簡介

少女七斗在多病的母親自殺後,被父親過繼給姨媽收養,搬進大雜院,開始了孤獨而寒冷的寄居生活。不久,唯一疼愛她的姥爺也去世了,七斗在參加完姥爺的葬禮之後,被好色的姨夫強姦。 小鎮不時有以打獵為生的鄂倫春人的馬隊經過,年輕的鄂倫春小伙子和他的小白馬,給了七斗唯一的慰藉和希望。絕望中的七斗,一心盼望父親來解救自己,不料父親在回鄉途中意外身亡。一年之後,姨媽一家又遭人槍殺,七斗終於擺脫了姨夫的糾纏,也徹底成為一名孤兒。初中畢業後,七斗當過山裡的小學老師,也當過輪船上的服務員。她的美麗和沉靜,使她在不斷被男人追求的同時,也遭人忌恨,被迫調往一個偏僻農場,最終嫁給一名農場工人。[1]

創作背景

在物質與欲望漸欲迷人眼的20世紀90年代,人與人之間更多的是虛與委蛇和勾心鬥角。然而遲子建內心嚮往着平靜和純潔的世界,不願與世人「同流合污」隨波逐流,他希望用筆尖抒發自己的反抗和報復。於是遲子建創作了《樹下》來表明自己的人生態度和理想。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樹下》這部小說以死亡為主題,在作品中死亡就像北方冬天的雪花一樣隨意撒向人間。小說一開始就寫了葬禮之後主人公李七斗的淒清感受和用以預示死亡降臨的意象「馬蹄聲」,而在七斗以後的成長中她又經歷了姨媽一家的死,父親的死,朱大有的死,以及船長和火塘、鄂倫春小伙子和多米的死,而且幾乎每一次死亡的降臨都伴隨着隱隱的馬蹄聲。小說中的馬蹄聲不僅預示死亡,也是一種美好的期盼,如鄂倫春人的馬隊使七斗灰暗的生活塗上了一層光彩,期盼就如同種子一樣撒在小小的七斗心問,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沒有在一個生命逝去的悲傷中再多施沉重和悲哀,反而從中產生出一種隱隱的遙盼,就像七斗發現母親死時「穿得乾乾淨淨,……仿佛回家一樣」。死亡是一種無法避免的必然,「每家門都停着一輛馬車,準備隨時將人拉走」。但是,對於死亡的恐懼卻是可以消解的,遲子建通過寫作《樹下》,即通過描寫死亡來消解死亡的恐懼,通過死來折射生的艱難和美好。


生存,由死亡感知當死亡橫陳於眼前,如同一個傷口,巨大地存在着,作品毫不保留地展示着殘酷命運帶來的接踵而至的死亡。然而,透過這所有的一切,作者真正想讓讀者看到的是,生命在承受苦難時所表現出來的堅韌與溫情。生存,由死亡感知;愛與美,亦由死亡感知。在作者溫良如初,溫情依舊的筆下,死亡那冰冷的寒意逐漸暈染開來時,作者始終堅持用溫婉、寬容、理解的筆調,表明對待這個充滿人生殘缺和人性殘酷的世界的態度。死亡,是一種事實和現象,它不可避免地充斥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當它作為一種敘事資源進入文學文本時,作者便賦予它不同尋常的美學價值。《樹下》中死亡有些誇張的發生着,然而,卻沒有令人窒息的壓抑感和恐怖感,只是由此來承載更為深沉的文化與生命價值意義,並以女性人物特有的溫情來溫暖更多人。死亡不再絕望、不再毀滅,七斗將她滿載愛和美的靈魂,架構在堅韌的生命意識之上。大概在遍嘗各種死亡的悲苦後,唯一能將詩意與溫暖流轉的便是七鬥了吧。死亡不再單單意味着終結,它變為另一種形式的開始,一次輪迴。七斗想,人死後,靈魂變為樹精靈藏於樹身,只在夜間出來。而姨媽和姨夫總在七斗的夢中出現,在夢中一切都是美好的,姨媽待人是和藹的,姨夫是滿懷悔意的,就連草莓汁都是喝不夠的。對比生活的艱辛,夢中總是充滿溫馨與快樂。除了對馬隊中騎白馬的少年的期盼,白輪船也是存在於七斗的夢想中的,那是一種漂泊中的自由。在船上當船員的時候,七斗最愛做的事就是夜間在甲板上餵水鳥,觀看水鳥與在樹下祈禱和傾聽馬蹄聲是相同的,那是一種對鮮活生命的體會,對愛與美的品味。有人說,《樹下》是首個女人的史詩,藉由七斗,作者對讀者溫和而堅定地宣告:這個世界的惡是強大的,但愛和美更強大。七斗用她未滿一半的人生之路,詮釋着別樣的生命感悟。

茫茫前程中的生死悲鳴

《樹下》曾更名「茫茫前程」,但在遲子建的堅持下又更回「樹下」這個意境更為悠遠的名字。可以說「茫茫前程」相較「樹下」是對這部作品更為通俗的表達,作者滿意「樹下」,大概是因為它更濃厚的文學意味和神秘的玄學色彩。但作品中大量女性人物的茫茫前程卻是最值得關注的。七斗在小說中作為主線人物存在,由一個少不更事的孩子迅速成長為一個寄人籬下的孤獨少女,隨着思想日益豐富,外表也出落得亭亭玉立。但悲苦的命運並沒有善待這個美麗善良的女子,身邊死亡的接連發生,使得七斗一直過着漂泊無依,毫無歸宿的日子。七斗的茫茫前程令人堪憂,當她跪在象徵着安穩和歸宿的樹下祈禱時,真心地盼望生命可以像這生機勃勃的樹一樣,和平安寧地生存。 [2]

藝術手法

敘事角度

在講述人物死亡以及死亡場景時,《樹下》採用了第三人稱角度敘述。由於第三人稱的敘述,死亡場景、事件都交代的很客觀,減少了對讀者判斷力的影響,遲子建沒有過多的把個人對於死亡的想法明顯的凸現出來。遲子建在平穩的敘述中,通過第三人稱視角來向我們闡釋死亡。她所描寫的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是真實的、自然而然的。通過這種敘事角度,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同樣真實自然的遲子建,一個深深受着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知識女性,一個對於生活雖然失望但卻沒有絕望的、堅守民間立場、對於苦痛溫情表達的作家。

表現手法

對死亡的敘述在作品《樹下》中,遲子建的筆調是溫情的。遲子建曾經說過,她的祖父和父親去世時,對她的影響很深刻,那是一種徹骨銘心的痛苦,那陰影如噩夢一般籠罩着她。但是遲子建父親臨終前的微笑,沖淡了她對於死亡的恐懼,讓她覺得死亡並沒有那麼的可怕,死亡似乎變得有一些溫暖,溫暖了遲子建原本因為父親死去而悲傷的心,同時也驅散了死亡留給遲子建的陰影。由此,在遲子建筆下,死亡不再可怕,而是一種很溫情的事情。作品《樹下》中,寫到了近二十個人的死亡,這些人的死亡場景沒有被很殘忍的展現出來,讓讀者對於死亡似乎不再那麼的恐懼了,雖然《樹下》記敘了眾多的死亡事件,但是沒有給讀者留下很殘忍很痛苦的「死亡"印象。通過遲子建的敘述,甚至讓人覺得這些人的離去,似乎對他們都是一種解脫,沒什麼好遺憾的。在提到七斗的母親死去時,遲子建這樣寫道:「七斗料想到母親不會活過春天了,但她沒想到母親會採取上吊的方式。按七斗的想法,母親應該像一盞本來油就不足的燈盞熬盡了最後一滴油一樣消失,而不應該這樣去死,想必母親是再也沒有力氣多走一步了。七斗的母親選擇了上吊自殺,但卻沒有人知道她母親的真實想法,到底為什麼要選擇上吊自殺,甚至連七斗都不知道。但隨後作者也為主人公找到了一個合理的理由「想必母親是再也沒有力氣多走一步了」,這句話,對七斗似乎是個安慰,找到了母親自殺的理由,也使得七斗變得不那麼悲傷,認為她母親的死是理所應當的。遲子建在作品中「安排」兩個傻子大歡和二熳幫助七斗找到了她母親的屍體,所以七斗把對自己死去母親的思念,轉換為對大歡和二熳的憎恨。這種憎恨中藏着七斗的不敢面對現實,事實上,她也不想面對母親死了的現實,更何況是上吊自殺這樣的死亡方式。而在開始上學後,七斗原本已經想好了怎樣應對別人關於自己母親死去的提問,但是大家很友好的沒有提及任何關於她母親的事情,這是讓七斗心存感激的事情。讓她漸漸的忘記了母親死去給她帶來的悲傷,她的注意力漸漸的轉移到別的事情上,淡化了哀傷。

表現形態——偶然性死亡與必然性死亡

《樹下》中存在着很多偶然性死亡事件,可以分為兩種模式:第一種模式:《樹下》中都有因為疾病或意外事故的發生而導致人物死亡的事件,這些偶然事件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從而展開故事的敘述。《樹下》中七斗的父親因一場車禍死於回家的路上,這徹底使七斗徹底失望,因為她本來是期望父親能有一日把她接走,離開這個受傷的地方,但是父親的死,讓七斗失去了擺脫姨父,改變命運的時機,只能一直的承受着身體和心理上的痛苦;姨媽一家幾口突然被朱大有槍擊致死,這讓七斗的身邊再沒有了一個親人了;輪船上暗戀水手、沉默寡言的張羽文因為在給水手端茶時把一壺茶水全潑在了他身上,最後上吊自殺了。張羽文的離去卻成就了七斗與水手的姻緣,也使七斗與播音員結下了仇怨,最終有了播音員「捉姦」把七斗趕下船的情節;後來水手在到江上砸蛤蟆時被淹死了,使七斗不僅失去了愛情,也又一次失去了過上安定生活的時機;而在文中最後,七斗的兒子多米的死亡敘述更加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當然,這中間還穿插了騎白馬的鄂倫春小伙子被熊舔死的事件,這對七斗也是有影響的,因為鄂倫春小伙子曾經一度是七斗的精神支柱。這些人物的死亡最終也造成了七斗漂泊流浪的命運。

在《樹下》中有關死亡的描寫是一些死亡事件,對於這些死亡事件,遲子建只是輕描淡寫,並沒有突出的、深入的描繪。而如果將這些作為背景的死亡濃墨重彩的摹寫出來,則表現為一種細節描寫。這些偶然的死亡的發生是具有意義的,它們或者作為故事的鋪墊,或者作為故事的背景而存在着。《樹下》中因腦溢血而死的蘇聯老太太、在工地上被崩死的胡杏花的丈夫、投井自殺的七斗的親姥姥、因難產而死的米酒的母親、小日的父親、香蓮的爺爺,畫家自殺的女友等等,這一系列的死亡事件作為一種必然的狀態呈現在作品中,這些死亡的事件,也表明了作家對於苦難生活的思考與探索。在小說的結尾處,主人公七斗在得知兒時的玩伴死亡時,並沒有表現的很激動,甚至都沒有詢問好友原因,只是平靜的接受了這一事實。可想而知,遲子建對於死亡的描寫,滲透了自己更加深層面的感嘆與領悟,這也引起了其他的思考:在漫漫人生道路上,什麼是最為重要的,什麼是我們必須要面對與接受的,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在《樹下》中,有着對人類最終無法逃避的命運——對自然死亡的關注。所謂自然死亡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自然而然的死亡,而另一種則是人們自覺選擇的死亡,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自殺』』。第一種方式:《樹下》中七斗的姥爺,他的離去並沒有給人們造成多大的悲痛,而且他在走之前已經完成了自己的心事,對塵世間了無牽掛,以至於在七斗姥爺死後,他的屍體僵硬的很慢,七斗姥姥可以很輕鬆的幫姥爺穿衣服,姥爺表現的很聽話,仿佛已經對這塵世沒什麼好留戀的了,只想快一點離開,奔向另一個地方。勒開河的癱在床上達二十餘年的老婆婆在離開之後,非但沒有渲染出悲傷的情感,反而對她,對勒開河來說都是一種解脫。當得知靳開河女人的死訊的時候,所有人都沒有表現的很詫異,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一樣。連葬禮上,大家也都表現的很高興,大環和二熳竟然圍着棺材唱起歌來。大家在乎的恐怕只有那個女人再也不能發出令人討厭的尖叫聲了,那個女人永遠地離開了他們,離開了這個世界。遲子建在作品中,對死亡表現出一種一種達觀的心態,所以能夠平淡地、超然地書寫他們的離去。

作品評價

作家馬風:《樹下》對於遲子建來說,是一次小說家職業素質的檢測。透過《樹下》可以分明地感觸到遲子建所具有的自覺的審美意識,或者說可以分明感觸到在遲子建的文化心理中潛存着與審美積極親合的先天性基因。 [5] 哈爾濱師範大學教授殷紅:除卻作家的偏愛和文學性因素的考慮外,「樹下」形象而又準確地傳達了小說所要表現的微妙意涵,尤其是茁壯而頑強的生命力和踏實堅守的生命態度這兩層意蘊,應該是遲子建透過對七斗一生的描述所要傳達的主題,這也是遲子建小說所擅長和偏愛的主題。《樹下》無疑為她的此類創作做了一次小結,它是一曲綿長而悠遠的生命之歌。

作者簡介

遲子建,女,中國作家協會第六屆全委會委員,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一級作家。1964年元宵節出生於中國的北極村——漠河,童年在黑龍江畔度過。1984年畢業於大興安嶺師範學校,1987年入北京師範大學與魯迅文學院聯辦的研究生班學習。1990年畢業後到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工作至今。1983年開始寫作,至今已發表文學作品五百萬字,出版單行本四十餘部。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樹下》《晨鐘響徹黃昏》《偽滿洲國》《越過雲層的晴朗》;小說集《北極村童話》《白雪的墓園》《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銀那》《朋友們來看雪吧》《清水洗塵》《霧月牛欄》《當代作家選集叢書-遲子建卷》《踏着月光的行板》,以及散文隨筆集《傷懷之美》《聽時光飛舞》《我的世界下雪了》《遲子建隨筆自選集》等。出版有《遲子建文集》四卷和《遲子建作品精華》三卷。

曾獲魯迅文學獎、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等多種文學獎項。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