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樹蔥,中藥名。為蘭科植物指葉毛蘭EriapanneaLindl.的全草。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雲南、西藏等地。具有散瘀止痛,清熱解毒之功效。用於腰腿痛,跌打損傷,骨折,癰瘡癤腫,燙火傷,藥物中毒。[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樹蔥
漢語拼音:Shù Cōnɡ
別名:石蔥、蜈蚣草《雲南中草藥選》、岩蔥《雲南思茅中草藥選》、毛蘭《全國中草藥匯編》
性味歸經:味微苦,性涼。歸肝、心、經
功能:散瘀止痛,清熱解毒
主治:用於腰腿痛,跌打損傷,骨折,癰瘡癤腫,燙火傷,藥物中毒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樹蔥
拼音名:Shù Cōnɡ
別名: 石蔥、蜈蚣草、岩蔥、毛蘭
英文名: Herb of Digitateleaf Eria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ria pannea Lindl.
出處
出自《雲南中草藥選》
來源
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指葉毛蘭的全草。
採收和儲藏
全年均可採收,洗淨,鮮用或蒸生曬乾。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附生於海拔800m上下的山坡闊葉林中樹上或樹下岩石上。
資源分布
原形態
指葉毛蘭,多年生附生草本,高約20cm。具匍匐根莖。除葉外,均被白色絨毛。莖短,在根莖上,每相距2-5cm具3-4枚葉,下部生根。葉肉質,圓柱形,長4-20cm,粗約3mm,具槽,先端鈍,基部套迭。總狀花序腋生,有花1-3朵;花苞片小,卵狀三角形;花被片外面被白色絨毛,內面黃褐色,疏生絨毛;中萼片卵狀長圓形;側裂片卵狀三角形,明顯較大,背面具龍骨,頂端急尖;萼囊較長,先端鈍;花瓣橢圓形,與中萼片等長,唇瓣深褐色,肉質肥厚,長圓形,長約1cm,寬5mm,先端鈍,基部和先端各具1粒胼胝體,邊緣稍波狀;蕊柱短,具蕊柱足;花粉塊8,棍棒狀。
歸經
肺;心經
性味
苦;涼
注意
《雲南中草藥選》: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
散瘀止痛;清熱解毒。主腰腿痛;跌打損傷;骨折;癰瘡癤腫;燙火傷;藥物中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 1.《雲南中草藥選》:活血通絡,散瘀。治跌打損傷。
- 2.《雲南思茅中草藥選》: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接骨。治跌打損傷,骨折,癰瘡癤腫,燙火傷,藥物中毒。
- 3.《文山中草藥》:解毒,解痙。[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