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栗鈣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栗鈣土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在漢字的歷史上,人們通常把秦代之前留傳下來的篆體文字和象形文字稱為「古文字[1]」,而將隸書和之後出現的字體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2]」就成為漢字由古體(古文字)演變為今體(今文字)的分界線。

名詞解釋

栗鈣土(chestnut soil)是溫帶半乾旱大陸氣候和乾草原植被下經歷腐殖質積累過程和鈣積過程所形成的具有明顯栗色腐殖質層和碳酸鈣澱積層的鈣積土壤。

栗鈣土可以分為普通栗鈣土、暗栗鈣土、淡栗鈣土、草甸栗鈣土、鹽化栗鈣土、鹼化栗鈣土及栗鈣土性土。

分布

栗鈣土在世界範圍內主要分布在歐亞和北美大陸的溫帶半乾旱和干早草原地區。在中國總面積為3 748.64萬hm2,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東部一中南部,呼倫貝爾高原西部、鄂爾多斯高原東部、大興安嶺東南麓平原、大同盆地以及陰山、賀蘭山、祁連山、阿爾泰山、天山、準噶爾界山、崑崙山的垂直帶與山間盆地均有分布。

植被特點

與氣候相適應,栗鈣土的植被是典型的乾草原,植被屬於典型的早生、多年生禾本科,混生一定數量的中生型或旱生型植物和少量早生灌木、半灌木。典型植被有針茅、羊草、隱子草、灌木(如檸條等),農作物有春小麥、蕎麥、馬鈴薯、胡麻等。

形成過程

草原腐殖質積累過程

其基本過程同於黑鈣土,但乾草原植被的特點是:第一,其地上生物量乾重約450~1800kg/ha,僅為黑鈣土區的草甸草原的1/2~1/3;第二,其地下生物量為其地上的10~15倍,高者可達20倍,主要分布在30cm表層中。所以乾草原區的植物根系量更大。定位研究表明,地上凋落物一年左右便可腐解,地下部分每年死亡腐解約35%~40%。較強的微生物分解使有機質積累量不如黑鈣土。草原植被吸收的灰分元素中除硅外,鈣和鉀占優勢,對腐殖質的性質及鈣在土壤中的富集有深刻影響。

石灰質的淋溶與澱積

其基本過程也同於黑鈣土,只是由於氣候更趨乾旱,所以石灰積聚的層位更高,積聚量更大。當然,石灰質積聚的厚度及CaCO3含量與母質及成土年齡有關。

殘積黏化

季風氣候區內蒙古自治區的栗鈣土,雨熱同期所造成的水熱條件有利於礦物風化及粘粒的形成,典型剖面的研究和大量剖面的統計均表明栗鈣土剖面中部有弱粘化現象,主要四殘積粘化(無粘粒膠膜),與鈣積層的部位大體一致,往往受鈣積層掩蓋而不被注意,所以也稱之為「隱粘化」。處於西風區的新疆的栗鈣土則無此特徵。

剖面形態

與中心概念相應,有如下的剖面特徵:

Ah層:厚25~50cm,暗棕色至灰黃棕色(7.5YR3/3~10YR5/2),沙壤至沙質粘壤,粒狀或團塊狀結構,大量或根及半腐解殘根,常有齧齒動物穴,向下過渡明顯。

Bk層:厚30~50cm,灰棕至淺灰色(7.5YR6/2~10YR7/1),沙質粘壤至壤粘土,塊狀結構,緊實或堅實,植物根稀少,石灰澱積物多呈網紋、斑塊狀,也有假菌絲體或粉末狀。向下逐漸過渡。

C層:因母質類型而易,洪積、坡積母質多礫石,石塊腹面常有石灰膜;殘積母質呈雜色斑紋,有石灰澱積物;風積及黃土母質較疏鬆均一,後者有石灰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