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栗(中藥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t01daa72dc2ce06e571.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102935&sid=108608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栗

漢語拼音:Lì
別名:板栗、栗實、㯢子、㭺子、栗果、大栗
性味歸經:栗子:味甘、微咸,性平;歸脾、腎經、栗葉:味微甘,性平;歸肺經、栗花:味微苦、澀,性平;歸肺、大腸經、栗殼:味甘、澀,性平;歸肺、肝、胃經、栗荴:味甘、澀,性平;歸肝、腎經
功能主治:栗子:益氣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消腫,止血。主治脾虛泄瀉,反胃嘔吐,腳膝酸軟,筋骨折傷腫痛,瘰癧,吐血,衄血,便血。 栗葉:清肺止咳,解毒消腫。主治百日咳,肺結核,咽喉腫痛,腫毒,漆瘡。 栗花:清熱燥濕,止血,散結。主治泄瀉,痢疾,帶下,便血,瘰癧,癭瘤。栗殼:降逆生津,化痰止咳,清熱散結,止血。主治反胃,嘔噦,消渴,咳嗽痰多,百日咳,腮腺炎,瘰癧,衄血,便血。 栗荴:散結下氣,養顏。主治骨鯁,瘰癧,反胃,面有皺紋

,中藥名。為殼斗科植物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的種仁、葉、花或花序、外果皮、內果皮。栗子:益氣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消腫,止血。主治脾虛泄瀉,反胃嘔吐,腳膝酸軟,筋骨折傷腫痛,瘰癧,吐血,衄血,便血。 栗葉:清肺止咳,解毒消腫。主治百日咳,肺結核,咽喉腫痛,腫毒,漆瘡。 栗花:清熱燥濕,止血,散結。主治泄瀉,痢疾,帶下,便血,瘰癧,癭瘤。栗殼:降逆生津,化痰止咳,清熱散結,止血。主治反胃,嘔噦,消渴,咳嗽痰多,百日咳,腮腺炎,瘰癧,衄血,便血。 栗荴:散結下氣,養顏。主治骨鯁,瘰癧,反胃,面有皺紋。[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

拼音名:Lì

別名:板栗、毛栗殼、栗子樹、大栗

來源

殼斗科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C. bungeana Blume],以果實、花序、殼斗、樹皮、根皮、葉入藥。

生境分部

遼寧陝西河北山東江西四川湖南廣西

化學成分

果實含有糖類、澱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等。

樹皮

含有鞣質。

性味

  • 果實:甘,溫。
  • 花序:澀。
  • 根皮:甘、淡,平。

功能主治

  • 果實:滋陰補腎。主治腎虛腰痛。每服2~4兩。
  • 花序:止瀉。主治腹瀉,紅白痢疾,久瀉不止,小兒消化不良。瘰癧癭瘤。
  • 殼斗:治丹毒、紅腫。
  • 樹皮:主治瘡毒漆瘡。
  • 根皮:主治疝氣。
  • 葉:主治百日咳。用量3~5錢,水煎沖糖服。[2]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功效作用

功能

  • 栗子:益氣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消腫,止血。[3]
  • 栗葉:清肺止咳,解毒消腫。
  • 栗花:清熱燥濕,止血,散結。
  • 栗殼:降逆生津,化痰止咳,清熱散結,止血。
  • 栗荴:散結下氣,養顏。

主治

  • 栗子:脾虛泄瀉,反胃嘔吐,腳膝酸軟,筋骨折傷腫痛,瘰癧,吐血,衄血,便血。
  • 栗葉:百日咳,肺結核,咽喉腫痛,腫毒,漆瘡。
  • 栗花:泄瀉,痢疾,帶下,便血,瘰癧,癭瘤。
  • 栗殼:反胃,嘔噦,消渴,咳嗽痰多,百日咳,腮腺炎,瘰癧,衄血,便血。
  • 栗荴:骨鯁,瘰癧,反胃,面有皺紋。

用法用量

  • 栗子:內服:適量,生食或煮食;或炒存性研末服,30-60g。外用:適量,搗敷。
  • 栗葉: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燒存性研末敷。
  • 栗花: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
  • 栗殼:內服:煎湯,30-60g;煅炭研末,每次3-6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 栗荴:內服:煎湯,3-5g。外用:適量,研末吹咽喉;或外敷。

注意事項

栗子:食積停滯、脘腹脹滿痞悶者禁服。《本草省常》:「同牛肉食,傷人。」

藥理作用

  • 栗子:控制血糖,維持血糖值穩定。
  • 栗殼:抗菌、抗炎、鎮咳、祛痰、平喘作用。

相關論述

  • 栗子:《本草衍義》:「栗,欲干莫如曝,欲生收莫如潤沙中藏,至春末、夏初尚如初收摘。湖北路有一種栗,頂圓末尖,謂之旋栗。《圖經》引《詩》言莘栗者,謂其象形也。」
  • 栗葉:《福建藥物志》:「祛風化痰,散熱消腫,鎮吐破積。治咳嗽,百日咳。」
  • 栗花:《雲南中草藥》:「健脾燥濕,收斂止血。治赤白帶,大腸下血,菌痢,阿米巴痢疾。」
  • 栗殼:《廣西中草藥》:「清火,化痰,散結。治咳嗽,痰火瘰癧。」
  • 栗荴:《食療本草》:「研,和蜜塗面,展皺。」

相關配伍

栗子

  • 1、治幼兒腹瀉:栗子磨粉,煮如糊,加白糖適量餵服。(《食物中藥與便方》)
  • 2、治小兒腳弱無力,三四歲尚不能行步:日以生栗與食。(姚可成《食物本草》)
  • 3、治老年腎虧,小便頻數,腰腳無力:每日早晚各食生栗子1-2枚,嚼食後咽。(《食物中藥與便方》)

栗葉

  • 1、防治百日咳:栗葉9-15g。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 2、治漆瘡:鮮栗葉適量。煎水外洗。(《廣西中草藥》)

栗花

  • 1、治急性菌痢:板栗花12g,雞冠花6g,檳榔6g。水煎,每日1劑。(《新醫藥學雜誌》1978,(6):45)
  • 2、治小兒嘔吐:栗花。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栗殼

  • 1、治便血,反胃,嘔吐:板栗殼煅炭存性,研末。每服3g,開水送服。(《安徽中草藥》)
  • 2、治痰火瘰癧:栗殼和豬精肉煎湯服。(《嶺南採藥錄》)

栗荴

  • 1、治骨鯁在咽:栗子內薄皮,燒存性,研末。吹入咽中。(《綱目》)
  • 2、治栗子頸:栗蓬內膈斷薄衣,搗敷之。(姚可成《食物本草》)

採收加工

  • 栗子:總苞由青色轉黃色,微裂時採收,放冷涼處散熱,搭棚遮蔭,棚四周夾牆,地面鋪河砂,堆栗高30cm,覆蓋濕砂,經常灑水保濕。10月下旬至11月入窖貯藏;或剝出種子,曬乾。
  • 栗葉:夏、秋季採集,多鮮用。
  • 栗花:春季採集,鮮用或陰乾。
  • 栗殼、栗荴:總苞由青色轉黃色,微裂時採收種仁。剝取栗仁時收集,陰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 栗子:種仁呈半球形或扁圓形,先端短尖,直徑2-3cm。外表面黃白色,光滑,有時具淺縱溝紋。質實稍重,碎斷後內部富粉質。氣微,味微甜。
  • 栗葉:葉片薄革質,長圓狀披針形或長圓形,長8-15cm,寬5.5-7cm,先端尖尾狀,基部楔形或兩側不相等,邊緣具疏鋸齒,齒端為內彎的刺毛狀,上面深綠色,有光澤,羽狀側脈10-17對,中脈有毛,下面淡綠色,有白色絨毛;葉柄短,有長毛和短絨毛。氣微,味微澀。
  • 栗花:雄花序穗狀,平直,長9-20cm;花被片6,圓形或倒卵圓形,淡黃褐色;雄蕊8-10,花絲長約為花被的3倍。雌花無梗,生於雄花序下部,每2-3(-5)朵聚生於有刺的總苞內;花被6裂;子房下位,花柱5-9。氣微,味微澀。
  • 栗殼:外果皮破碎成大小不等的不規則塊片,厚約1mm。外表面褐色,平滑無毛,內表面淡褐色,平坦。質堅韌,易折斷,斷面凹凸不平。氣微,味微苦、澀。
  • 栗荴:內果皮破碎成大小不等的塊片,厚約1-1.5mm。外表面棕色,粗糙,內表面常與膜質的種皮粘連,淡棕色,平滑。質脆,易碎。氣微,味微澀。

形態特徵

喬木,高15-20m。樹皮深灰色,不規則深縱裂。枝條灰褐色,有縱溝,皮上有許多黃灰色的圓形皮孔,幼枝被灰褐色絨毛。冬芽短,闊卵形,被茸毛。單葉互生;葉柄長0.5-2cm,被細絨毛或近無毛;葉長片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8-18cm,寬5.5-7cm,先端漸尖或短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兩側不相等,葉緣有鋸齒,齒端具芒狀尖頭,上面深綠色,有光澤,羽狀側脈10-17對,中脈上有毛,下面淡綠色,有白色絨毛。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狀,生於新枝下部的葉腋,長9-20cm,被絨毛,淡黃褐色,雄花着生於花序上、中部,每簇具花3-5,雄蕊8-10;雌花無梗,常生於雄花序下部,外有殼斗狀總苞,2-3(-5)朵生於總苞內,子房下位,花柱5-9,花柱下部被毛。殼斗連刺直徑4-6.5cm,密被緊貼星狀柔毛,刺密生,每殼斗有2-3堅果,成熟時裂為4瓣;堅果直徑1.5-3cm,深褐色,頂端被絨毛。花期4-6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常栽培於海拔100-2500m的低山丘陵、緩坡及河灘等地帶。[4]

參考資料

  1. 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中醫世家
  3. 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4. 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