栴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栴檀 |
(梵名 candana,學名 sirium myrtifolium),為檀香科常綠喬木,產於印度、中國、泰國。檀香是極為常見的香料,經常做為東方廟宇焚香之用,及火葬時的高級燃材。
詞語解釋
【zhān tán】
1.梵文"栴檀那"(candana)的省稱,古書上指檀香。(也作「旃檀」zhān tán)
2.指山茶科紫莖屬一類植物。
基本資料
栴檀自古在印度西岸的西格茲山系一帶栽培,形成栴檀的一大產地。栴檀是梵語Candana的音譯,和印度教也有密切的關連,除了做香使用以外,也用來畫在額頭上,作為表示宗派或階級的染料。
形態特徵
栴檀樹的莖幹通常高達二、三十尺,木質緻密而有香味,常作為雕刻或製成佛具;根部如果研磨成粉末,則可以作香,就是栴檀香或稱檀香,也可製成香油,稱之為檀油。栴檀樹的葉是以一、二寸鎗鋒狀對生,花作房狀。果實是球形核果,大如蠶豆,成熟之後則呈黑色,汁液豐富。果核非常堅硬,豎起來則有三凸棱。
栴檀與佛教文化
佛經中以栴檀之樹、根、華俱香,來比喻菩薩的行持如同風吹草偃,見聞者無不受到感化,隨順同行。栴檀也常代表香中殊勝者,與修行之戒香作比喻。
《慧琳音義》中又說:「栴檀,此雲與樂,謂白檀能治熱病,赤檀能去風腫,皆是除疾身安之樂,故名與樂也。」栴檀是「予樂」的意思,因為白檀能治各種熱病,赤檀能去除風腫,都是能去除疾病使身體安樂的藥。
《玄應音義》卷二十三中也說有赤、白、紫等數種栴檀,又有牛頭栴檀、蛇心檀兩種,前者呈灰黃色,香氣濃郁,自古以來經常用來雕刻佛像,例如優填王即是以牛頭栴檀雕刻佛像。
《法華經》卷十九〈法師功德品〉中,提及持誦《法華經》者,可得證鼻根功德,善能嗅聞及分別種種天香、栴檀、瀋水等種種妙香。
《頂生王因緣經》卷三中說:「譬如有人其身臭穢,雖以旃檀瀋水香等種種塗身,猶不能香,如是不勤求聲聞、辟支佛乘,不斷惡業,乃至邪見,如果以摩訶衍大乘香塗,猶故不香。」
《佛說戒香經》中,也以沈香、檀香為世間上等的香,用來比喻持佛淨戒香者,諸天愛敬,諸魔遠離。經中說:世間所有諸花果,乃至沈檀龍麝香,如是等香非遍聞,唯聞戒香遍一切,旃檀鬱金與蘇合,優缽羅並摩隸花,如是諸妙花香中,唯有戒香而最上。所有世間沈檀等,其香微少非遍聞,若人持佛淨戒香,諸天普聞皆愛敬,如是具足清淨戒,乃至常行諸善法,是人能解世間縛,所有諸魔常遠離。經中說世間所有沈香、檀香等的香味非常微少,無法普遍薰聞,如果有清淨持戒者,此戒香不但能普遍薰聞,而且能得到諸天愛敬,具足清淨戒行,乃至常行種種善法,一切諸魔悉皆遠離。
檀香的功用
除了制香之外,自古以來,印度就風行以栴檀雕造佛像。例如《不空羂索陀羅尼經》中記載觀世音菩薩像之造法:「或用木作,亦以白檀,或紫檀香、檀木、天木。」此外,中國、日本等地亦流行以白檀木雕刻佛菩薩的聖像。依《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一所記載,圓仁入唐時,曾經到台州開元寺瑞像閣參拜白檀釋迦像。白檀同時也是五香之一,是密教修法時常用的供品。
在《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記載,佛陀成道之後,至忉利天為佛母摩耶夫人說法三個月,當時,憍賞彌國優填王非常思慕佛陀,於是請毗首羯摩天造佛陀形像,這是世間有佛像之始。相傳優填王造像的同時,波斯匿王造金像,但是法顯於《佛國記》中卻記載,波斯匿王所作是牛頭旃檀木佛像,保存於祇洹精舍。
玄奘在《西域記》卷五中,曾經敘述憍賞彌國有高六十尺的大精舍,內安置優填王下令雕造的旃檀像。同書卷十二又列記自印度帶回之佛像、經卷,如:「刻檀佛像一軀,通光座高尺有五寸,擬憍賞彌國出愛王思慕如來,刻檀寫真像。」由此可知,玄奘大師到印度時,不僅於憍賞彌國禮拜旃檀像,而且曾攜回模刻之像。
檀香除了也是一種很好的香料外,也有藥效。由檀木中所抽出的叫檀油。它有消災、去暑、提神醒腦、潤滑皮膚等功效,對手龜裂、富貴手、黑斑、蚊蟲咬傷等皮肢症狀有特別的藥效。在盤尼西林等抗生素沒有發明之前,這是對抗皮膚惡症最好的物品。以前有很多惡毒的皮膚病,都是用檀油來治療。印度所產的檀木,它的油產率,約在百分之四到六,而印尼差不多百分之三到五,印度所產的檀油,品質也較佳。[1]
參考文獻
- ↑ 大唐西域記:貼以金箔即除病痛的栴檀立像,騰訊網 2020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