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核天體物理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核天體物理學》,核天體物理學專著。威廉·A.福勒著。1967年由美國哲學學會出版。本書是根據作者1965年在耶恩講座所給的一系列講演編輯而成。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4章。第1章首先介紹了宇宙大爆炸所產生的原始物質的年度及分布,討論了恆星中最重要的氫燃燒和氦燃燒過程。第2章着重討論了在恆星核反應過程中的中微子和中子在重元素生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分別扼要介紹了恆星中核反應最重要的過程,如α過程、e過程、p過程和r過程等。第3章專門討論了元素的年齡。介紹了宇宙年齡、銀河系年齡和太陽系年齡及目前測定的方法等。第4章介紹了當時新發現的一系列天體,如射電源、超新星、類星體等。並分析了它們的能量需求和能源問題。

本書雖沒有詳細的數學計算,但書的內容卻包括了幾十年來元素核生成理論和核天體物理學的主要成果和基本思想。

作者簡介

威·A.福勒(WilliamA. Fowler,1911— ),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1933年從俄亥俄州立大學畢業後進入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在凱洛格輻射實驗室——當今世界核天體物理研究中心的創始人C. C.勞瑞特森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1946年成為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教授並領導凱洛格實驗室。福勒和他的合作者在凱洛格實驗室對恆星演化過程中的核反應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和理論上的研究,並於1957年與E. M. 伯比奇、G. R. 伯比奇和F.霍伊爾合作發表了一般簡稱為B2FH的著名論文。全面闡述了比氦更重的元素是怎樣隨着恆星演化在一系列核反應過程中逐步生成的。福勒在凱洛格實驗室工作的50多年中共發表220多篇論文,內容涉及恆星演化過程中的核反應,銀河系的年齡,太陽中微子問題以及引力塌縮,類星體和超新星等天體物理問題。由於在核天體物理學研究中的成就,1974年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198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以一部著作,或一篇論文、作品為一條詞目;古籍[1]中個別篇章,習慣上認為有特殊意義的,也獨立設目。一部著作[2]一般只在一卷出現。少數著作是幾個學科不可缺少的,在有關各卷互見。互見條目用(參見第 頁)註明。

視頻

核天體物理學 相關視頻

天體物理學家張雙南專訪:想談戀愛最好去黑洞?!
關於宇宙 天體物理學家最震撼的回答

參考文獻

  1. 中國古籍和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的定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2016-07-26
  2. 專著和論文哪個含金量高,搜狐,20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