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核孔是是指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名詞。
漢字是民族靈魂的紐帶,在異國他鄉謀生,漢字[1]便是一種寄託,哪怕是一塊牌匾、一紙小條,上面的方塊字會像磁鐵般地吸引着你,讓你感受到來自祖國的親切。因為那中國人的情思已經濃縮為那最簡單的橫豎撇捺[2]。
名詞解釋
核膜孔是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界膜上的孔,但核膜不連接,上有許多小孔,這就稱為核孔(nuclear pore)。
1949-1950年間,H.G.Callan與S.G.Tomlin在用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兩棲類卵母細胞的核被膜時發現了核孔,隨後人們逐漸認識到核孔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孔洞,而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複雜結構。
1959年M.L.Waston將這種結構命名為核孔複合體(nuclear pore complex,NPC)。
定義:細胞核的核膜上呈複雜環狀結構的通道,對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物質交換有一定調節作用。亦稱為核膜孔或核孔。
結構上,核孔複合體主要由蛋白質構成;功能上,核孔複合體可以看做是一種特殊的跨膜運輸蛋白複合體,並且是一個雙功能、雙向性的親水性核質交換通道。
不同生物的核膜孔具有相同結構,並以核孔複合體的形式存在。它的內外口徑約為70~80毫微米,通道的直徑約為9毫微米。核膜孔內外口的周邊均有對稱排列的8個球狀顆粒,其直徑約15毫微米;中央尚有一個中心顆粒,直徑約30毫微米。中心顆粒與球狀顆粒之間有細絲相連。這些細絲具有核糖核蛋白的性質。核膜孔通道中還有一些無定形物質。核膜孔的數目、分布和密度與細胞代謝活性有關,核質與細胞質之間物質交換旺盛的部位核膜孔數目多。可見,核膜孔在調節核與細胞質的物質交換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關資料
它是細胞核和細胞質之間大部分物質交換的通道,如信使RNA可能通過核孔進入細胞質中。核孔的數目也因細胞種類及代謝狀況不同而有差別,轉錄活性低或不轉錄的細胞中,核孔數目少。
有核膜孔、細孔(pore)、或環紋(annulus)等各種叫法。
是位於真核生物核膜上的許多直徑為70—150毫微米的圓形的特殊構造。在核孔的正中有一個電子密度的高的顆粒,其周圍被電子密度低的薄膜包圍着,而在薄膜的周圍還有八個電子密度的高的顆粒。在核膜表面上的核孔的密度,以及核孔的內徑和外徑,可因生物的種類和細胞的時期不同而異。通常核孔的密度與核的活性有關,凡核的合成活動越高,則核孔的密度也越大。
最初生物學家將核孔命名為細孔,但實際上它並不是經常單純開放着的孔,而是有選擇地進行着物質的透過。例如,某種蛋白質分子,其直徑雖僅有10毫微米,但它卻不能從細胞質進入到核內。另外核孔也並不是完全不使大的顆粒透過,已觀察到,含有RNA的大顆粒可從核內透過核孔進入細胞質中。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從何而來?每個漢字,都是倉頡造出來的嗎?,搜狐,2022-10-01
- ↑ 書寫橫豎撇捺,展示漢字之美,搜狐,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