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格哈德·施羅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格哈德·施羅德
原圖鏈接[來自百度圖片]
出生 1944年4月7日 北威州德特莫爾德市
國籍 德國
母校 格廷根大學
職業 德國總理
信仰 基督教

格哈德·施羅德 [1]>

  • 格哈德·施羅德 (Gerhard Schroeder) 1944年4月7日出身於德國北威州德特莫爾德市莫森貝格鎮的一個工人家庭,自幼家境貧寒。生活的艱辛磨鍊了施羅德自立、自強的性格。
  • 1998年至2005年德國總理。他的政治生涯從左派德國社會民主黨(SPD)展開——他一度作為黨主席。他領導了SPD和德國綠黨組成的聯盟。在成為專職政治家之前,他也是一個成功的律師。

人物經歷

  • 1958年,施羅德開始了店鋪學徒的生涯。
  • 1962年,施羅德在工作之餘施羅德參加了哥廷根夜校。
  • 1963年,施羅德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社民黨)。
  • 1966年,開始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法律,並在1971年獲得文憑。
  • 1968年,與第一任妻子愛娃結婚。
  • 1969年,他當選為德國社民黨哥廷根地區青年社會主義者聯合會主席。
  • 1972年,與愛娃離婚,並與第二任妻子安娜結婚。
  • 1976年,在通過了第二次法律考試後,在漢諾威成為律師。
  • 1978年,他當選為德國青年社會民主黨主席。
  • 1978年至1980年,他擔任社民黨青年社會主義者聯合會主席。
  • 1980年至1986年,他擔任聯邦議院議員。與妻子安娜離婚,並與第三任妻子希爾特露特結婚。
  • 1984年,他擔任社民黨下薩克森州主席。
  • 1986年至1990年,他擔任下薩克森州社民黨議會黨團主席。
  • 1990年至1998年,他擔任下薩克森州州長。
  • 1997年10月,他在與希爾特露特離婚三周後,與多麗斯?科普夫結婚。
  • 1998年4月17日,施羅德在德國社民黨特別代表大會上被正式推舉為該黨聯邦總理候選人。
  • 1998年9月27日,他在德國第14屆聯邦議院選舉中擊敗科爾,當選為德國總理。
  • 1999年4月12日,他當選為社民黨主席。
  • 2001年11月19日,他再次當選連任。
  • 2002年10月22日,他蟬聯總理至2005年11月。
  • 2003年11月17日,他再次當選為社民黨主席。
  • 2004年2月6日,施羅德宣布辭去該黨主席職務。

社會職務

  • 2005年11月21日電,施羅德宣布他於23日正式退出議會,並從此告別日常政治事務。
  • 2006年3月,施羅德被選為北歐輸氣管道建設公司監事會(股東委員會)主席 。

成長經歷

  • 施羅德的生涯開始於工人階級背景,然後是與政治生涯一樣成功的律師工作。
  • 施羅德出生在德國北威州德特莫爾德市(Detmold)莫森貝格鎮(Mossenberg)。他的父親福瑞茲·施羅德在施羅德出生後不久後於羅馬尼亞戰死。直到2001年他才知道父親戰死的地方,當時那個距離Bucharest西北375公里Ceanu Mare的一個村子正在當地改建公墓,他也被邀於2004年8月12日訪問了那裡。他的母親埃里卡(Erika)在農場工作供養着整個家庭:她自己還有兩個兒子。後來她和 Paul Vosseler 再婚,然而依然十分努力的工作(做清潔女工),養育着家裡的5個孩子,現今住在Bexten。
  • 施羅德最初在格丁根做售貨員,在此期間他為了取得Mittlere Reife(高中)文憑在夜校學習。為了取得大學入學資格,施羅德努力學習,終於1966年在Westfalen-Kolleg(比勒費爾德)通過了中學畢業考試。1966年到1971年他在格丁根大學攻讀法律專業,並於暑假時候靠打工來掙自己的生活費。1972年開始施羅德作為助教供職于格丁根大學,1976年他通過了第二個律師考試,直到1990年前,他一直是一名律師。

政治生涯

  • 施羅德於1963年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並於1978年成為社民黨的青年組織,青年社會主義者的聯合會主席。1980年,施羅德作為社民黨於下薩克森州首府漢諾威選區的代表,當選德國聯邦議院議員,作為一名年輕議員,他沒有穿傳統的西裝領帶而用便裝出席在議會上。1986年他被推舉為社民黨於下薩克森州州議會選舉的主要競選人,與此同時,他也進入了社民黨聯邦委員會成為領導人之一。1990年,社民黨在下薩克森州競選獲勝,施羅德擔任州總理,並直到1998年3月,三次連續獲得該州選舉的勝利。1998年10月27日,施羅德領導的紅與綠聯盟在大選中獲勝,成功當選德國聯邦總理。在2002年9月22日舉行的2002年德國聯邦選舉中,聯盟再次勝利,也為施羅德贏得了又一個四年的任期。
  • 1999年3月,SPD主席奧斯卡·拉方丹(Oskar Lafontaine)離職,施羅德接掌了他的辦公室。2004年二月他辭去主席一職,把精力集中在德國的改革進程上,由弗朗茨·明特費林(Franz Müntefering)繼任主席。民意調查顯示,民眾對SPD的支持到達歷史新低也與他辭去主席一職有關,此時由於內政外交上的一系列問題,SPD繼續執政的前景很不被看好,民意調查顯示,在野黨CDU將最終取得2006年大選的勝利。2005年5月22日,SPD在傳統民意支持地北萊茵-威斯特法倫的州選中亦被CDU顛覆,作為反應,施羅德迅速聲稱接受不受民眾擁護的事實,會「儘快為新的聯邦選舉鋪平道路」,於議會中首先通過對其個人的不信任議案,進而根據憲法對總統提請解散議會提前發起聯邦選舉。
  • 提前選舉的請求被通過,在同年9月18日舉行的提前大選中,施羅德雖然領導SPD相當成功地挽留和扭轉了一部分選民的支持,連續追回民意率,並於最終選舉中進一步獲得大幅超出事先調查機構估計的得票,但仍然不足以和綠黨達到多數而繼續執政。在之後的多方組閣磋商中,逐漸喪失主動,最終SPD與主要競爭者CDU/CSU結成大聯盟,由對方選舉人梅克爾擔任總理。10月,施羅德宣布自己將不再於內閣任職,並於http://www.hudong.com/wiki/%E6%A0%BC%E5%93%88%E5%BE%B7%C2%B7%E6%96%BD%E7%BD%97%E5%BE%B7/11月證實將退出政壇。
  • 施羅德離任後,出任世界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和出口商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一個天然氣管道建設項目的董事長。

國內政策

  • 施羅德的紅綠聯盟政府內政方向採取了與托尼·布萊爾和比爾·克林頓不同的所謂第三路線,他們所採取的一些積極的政策獲得了聲譽,例如促進可再生能源,認可同性戀的合理關係,試圖阻止聯邦州引入大學學費等。他獲得的選民支持也相當程度地來自於其所支持的2010議程這一改革項目,包括調整社會福利系統支出(國家健康保險、失業金和養老金),降低稅率和改善僱傭制度(Hartz I - IV)。
  • 但在位期間,德國經濟不斷陷入低谷,社會保障體系難以為繼,失業率屢屢上升。2002年選舉後,在民意測驗中施羅德的SPD黨正不斷失去支持,失業率達到戰後最高水平,使得德國的「福利國家」形象受損,最終由於這一系列國內經濟問題而面臨反對並成為下台重要原因之一。

外交政策

  • 施羅德曾出兵科索沃和阿富汗,這是自二戰以後德國聯邦國防軍首次出現在北約以外的領土上。在2001年9http://www.hudong.com/wiki/%E6%A0%BC%E5%93%88%E5%BE%B7%C2%B7%E6%96%BD%E7%BD%97%E5%BE%B7/11事件以後,由於宣稱有長期與恐怖主義鬥爭的經驗,施羅德政府亦出兵協助美國,至其解任時,德國在阿富汗駐兵達2000人,僅次於美軍。
  • 但與法國總統雅克·希拉克一起,施羅德強硬地反對2003伊拉克戰爭,他拒絕對伊拉克戰爭提供任何軍事支持。他的反對導致了美國和德國之間政治摩擦,象徵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國作為美國最重要和親密的夥伴關係終結。施羅德反對打擊伊拉克的觀點應是出於多種原因的考慮,其中最主要的是民眾的反應特別是SPD的支持者和聯合執政黨對戰爭的看法。
  • 在施羅德這一系列的政治與權力的遊戲中,德國與一些歐洲國家的關係變得緊張;例如奧地利、捷克共和國、西班牙瑞士。但在位期間,德國也與俄羅斯關係發展順利,並與同樣支持反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法國立場更接近。在其領導下,德國也同樣扮演了反對戰爭和反思歷史者的形象,2004年,施羅德獲邀參加了諾曼底登陸60年紀念,也成為了第一位獲得此資格的德國總理。
  • 施羅德在位期間也大力推動了與中國的關係,其本人每年皆訪問中國,並對北京立場予以理解和支持,促使中國成為德國一大貿易夥伴。在2005年大選前夕,施羅德的外交立場仍被多數德國選民所支持,這也成為了其選戰中的主要宣傳籌碼之一。

訪華時間

  • 曾於1999年5月和2001年、2002年12月和2003年12月來華訪問。
  • 2004年12月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
  • 2008年6月,應中國人民外交學會邀請訪華。2008年10月訪華。

政治風格

  • 在他的任期第一年,施羅德就以「媒體總理」聞名,由於不時採取協商來完成個人決定,其贏得了溫和的形象。經過幾次的改組內閣,反對黨CDU在德國聯邦議會逐漸占據多數而不斷發難,因此施羅德的風格有時也會因為總理辦公室的授權突然的改變。
  • 施羅德被認為是一個相當有領袖才華和魅力的政治家,他能夠完成相當富有感染力的演說,思維敏捷邏輯清晰,在兩屆新大選之前的電視辯論中均壓倒競爭對手而足夠贏得大量新支持。由於擁有良好的政治形象,在多次民意測驗中均顯示,民眾對他個人的喜好均在於對社民黨本身的認可度之上。
  • 他也被認為相當富有理想和冒險主義色彩,包括做出提前大選的決策,被大量媒體輿論認為是一種極富危險和賭博性的政治手段,即希望利用對手尚未完成充分準備和推選更有魅力的競選人的機會而試圖一口氣扭轉選舉形勢。由於在隨後的選戰中其確實依靠個人政治魅力以及非凡的戰鬥意志連續不斷奪回失地,拯救了SPD的執政黨地位,但又在最後一刻未能完成個人的目標而選擇退出政壇,也就為增加了強烈的傳奇色彩。

參考資料

  1. [1]格哈德·施羅德簡歷- 名人簡歷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