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

趙弈欽
國籍 中國
知名作品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德語: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縮寫為G. W. F. 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德國哲學家。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時代略晚於康德,是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爾出生於今天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首府斯圖加特;是柏林大學(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學)的校長。[1] 黑格爾的思想,標誌着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後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有甚者,由於黑格爾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兩者之要義,因此,對於那些因看到自由主義在承認個人需求、體現人的基本價值方面的無能為力,而對覺得自由主義正面臨挑戰的人來說,他的哲學無疑是為自由主義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 逝世日期 1831年11月14日
外文名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血型 AB型
別名 黑格爾 身高 175cm
性別 信仰 路德宗新教
國籍 德國 職業 哲學家
民族 日耳曼 畢業院校 杜賓根大學
出生地 斯圖加特 主要成就 建立了世界哲學史上最為龐大的客觀唯心體系極大地豐富了辯證法
出生日期 1770年8月27日 代表作品 《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科學全書綱要》《法哲學原理》
配 偶 瑪麗·馮·圖赫爾

人物生平

黑格爾,德國近代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的代表、政治哲學家。他對德國資產階級的國家哲學作了最系統、最豐富和最完整的闡述。

1770年8月27日生於德國符騰堡公國首府斯圖加特一個官吏家庭。[2]

1780年起就讀於該城文科中學,1788年10月去圖賓根神學院學習,主修神學和哲學。

1793年─1796年在瑞士伯爾尼一貴族家中擔任家庭教師,1797年末─1800年在法蘭克福任家庭教師。

1800年到耶拿,與謝林共同創辦《哲學評論》雜誌。次年成為耶拿大學編外講師,四年之後成為副教授。

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現象學》

1808至1816年,他在紐倫堡當了八年的中學校長。在此期間完成了《邏輯學》(簡稱大邏輯)。

1816~1817年任海德堡大學哲學教授。

1817年,出版《哲學全書》(其中的邏輯學部分簡稱小邏輯),完成了他的哲學體系。

1818年後任柏林大學哲學教授,並於1829年當選柏林大學校長,1821年出版《法哲學原理》。

1829年,黑格爾被任命為柏林大學校長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於霍亂。[3]

他在柏林大學的講稿死後被整理為《哲學史講演錄》、《美學講演錄》和《宗教哲學講演錄》。

家庭成員

瑪麗·馮·圖赫爾,出自紐倫堡的貴族之家,比黑格爾小二十歲,在黑格爾求婚成功並頗費周折地獲得了女方父母同意後,兩人於1811年9月結婚。婚後夫妻一直感情很好,家庭和睦。他們育有多位子女。 黑格爾1807年與自己的房東太太克里斯蒂安娜·布克哈特育有一個非婚生的孩子費歇爾,黑格爾在費歇爾10歲的時候(1817年)將其接回家中,費歇爾的母親已經在這十年中去世,他之前的日子都是在孤兒院度過的。[4]

哲學思想

國家觀念

主要成就國家觀黑格爾青年時代恰逢法國大革命,J.盧梭的思想對他產生了極大影響,他被法國革命崇尚的自由精神深深打動。他反對專制和民族分裂,渴望德國在政治上實現統一,把德意志民族的復興與民主革命聯繫起來,並把立憲政治制度視之為理想的國家制度。1815年拿破崙戰爭的失敗、歐洲專制勢力的復辟,使他的政治態度發生變化,放棄了激進的政治主張,開始讚頌現存的普魯士王國,主張以此為基礎而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黑格爾晚年對普魯士王國表現出忠順態度,但對法國革命始終持有好評,對德國保守派──歷史法學派持反對態度。

黑格爾的國家觀繼承和發展了I.康德、J.G.費希特以來德國古典哲學的傳統。他用哲學的思辨揭示國家的本質,反對17、18世紀的社會契約論從國家的外部特徵解釋國家的本質,國家不是契約的任意產物。

他的國家概念指的不是現存的國家制度,而是精神的國家理念。現實的國家只是國家理念的表現。國家的本質在於它是倫理理念的現實,是絕對自在自為的理性的東西。黑格爾對國家與社會進行了區分,市民社會是外在的國家,是主觀意志、個人利益的結合形式。國家以它至高無上的意志、倫理精神把整個民族凝聚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國家先於並高於家庭、市民社會,是它們存在的前提,是決定的力量,是人類生活的最高形式。它是自我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特殊利益與普遍利益的統一。個人只是國家的一些環節,生活在國家中,才能獲得個人的人格、自由和價值。黑格爾對德國古典哲學中整體國家觀的傾向給予充分發揮,表明了他對古希臘以倫理和整體為特徵的城邦國家觀的崇尚。[5]

在國家制度方面,黑格爾認為世襲君主制是國家制度的頂峰,王權是普遍利益的最高代表,國王擁有最後的主觀決斷權。但他主張限制王權,三權只是政治國家統一意志的象徵,只能依法簽署議會通過的決議。

黑格爾渴望德意志統一和復興是與其民族主義思想結合在一起的,他提出國家、民族要獨立自主,論證了戰爭的合理性與必然性,並把日耳曼民族視為優等民族世界精神的完美體現。

神秘主義

黑格爾的一生沒有多少重大事件。在青年時代非常熱衷於神秘主義,他後來的見解多少可以看成是最初他以為是神秘洞察的東西的理智化。

有限事物外觀上的自立性,在他看來是幻覺;他主張,除全體而外任何東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實在的。但是他不把全體想象成單純的實體,而想象成一個我們應該稱之為有機體的那類的複合體系,在這點上他與巴門尼德和斯賓諾莎是不同的。看來好像構成為世界的那些貌似分立的東西,並不單純是一種幻覺;它們或多或少各有一定程度的實在性,因為真正看起來便知道各是全體的一個方面,而它的實在性也就在於這個方面。隨着這種看法,當然就不相信時間與空間本身的實在性,因為時間和空間如果認為是完全實在的,必然要有分立性和多重性。所有這一切,最初想必都是在他心裡產生的神秘的「洞察」;他的書中提出來的理智精製品一定是後來才有的。

由於早年對神秘主義的興趣,他保留下來一個信念:分立性是不實在的。依他的見解,世界並不是一些各自完全自立的堅固的單元——不管是原子或靈魂——的集成體。

黑格爾斷言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現實的。但是他講這話時,他的「現實的」一詞並不指經驗主義者所要指的意思。他承認,甚至還強調,凡經驗主義者所以為的事實,都是不合理的,而且必然都是不合理的;只有把事實作為全體的樣相來看,從而改變了它的外表性格,才看出它是合理的。儘管如此,把現實的和合理的同一看待,不可避免地仍舊要造成一些與「凡存在的事物都是正當的」這個信念分不開的自滿情緒。[6]

辯證法

黑格爾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哲學中提出了辯證發展的理論。他的發展和變化的學說對於辯證法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黑格爾的辯證法認為整個歷史和精神的世界是一個過程,就是說,是在不斷的地運動着,變化着,發展着和改造着的。同時過程內部的矛盾是事物自身運動和發展的源泉。黑格爾把辯證法應用到關於概念,判斷的學說上,應用到認識的邏輯上。[7]

黑格爾同歷來其他曾抱有稍類似的形而上學觀點的人有兩點區別。一點是強調邏輯:實在的本性從它必須不自相矛盾這個唯一的考慮就能推演出來。另一個(與第一點密切相關的)區別特徵是稱作辯證法的三元運動。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兩部《邏輯學》(Logic),要想正確理解他對其它問題的見解的依據,這兩部書不可不懂。邏輯照黑格爾的理解,他明確地說和形而上學是一回事;那是一種跟普通所說的邏輯完全不同的東西。

他的看法是:任何平常的謂語,如果把它認作是限定「實在」全體的,結果它就是自相矛盾的。我們不妨舉巴門尼德的學說:唯一實在的「太一」是球狀的,作為一個粗淺的實例。任何東西如果沒有邊界便不會是球狀的,而除非它外部有什麼(至少有虛空間),它才可能有邊界。因此,假定整個宇宙是球狀的,便自相矛盾。(如果把非歐幾里得幾何抬出來,對這個議論未嘗不可以有異議,但是這議論作為一個說明例子,也算可用。)

以上黑格爾觀點類似於康德的二律背反。用以說明實在事物的內在矛盾性。並且這種矛盾性永恆存在,而結實這種存在的矛盾只能運用形而上學,即解釋為絕對的「精神」,亦或是康德所說的「物自體」

或者,我們來舉另一個更粗淺的實例——過於粗淺了,遠不是黑格爾會使用的。你可以說甲君是一個舅舅,這沒有明顯矛盾;但是假使你要講甲君是舅舅,你就會陷入難局。所謂舅舅就是一個有外甥的人,而外甥是與舅舅分立的人;因此舅舅不會是「實在」全體。

這個作為基礎的假定有一個傳統邏輯上的根據,傳統邏輯假定每個命題都有一個主語和一個謂語。按照這種看法,一切事實都是說某物具有某性質。所以可見「關係」不會是實在的,因為關係涉及的不是一件而是·兩·件事物。「舅舅」是一個關係,一個人可以當了舅舅而不知道這回事。

黑格爾在其哲學體系中,既充分吸收了古代西方的哲學思想,也明顯地表現出他受到中國道學思想的巨大影響。他在《哲學史講演錄》中,對孔子、孟子講得很簡略,一筆帶過;但是對《周易》,——尤其是對道家老子,的確很重視,並且用專門的章節特別討論了《老子》中的「道」和「無」。

馬克思通過黑格爾創建的辯證法創建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通過社會的物質的歷史發展因素,找出並確定社會發展的過程或其必經的過程,試圖用這種過程得出一個趨勢,並運用辯證法:「事物中的矛盾是其運動和發展的目的和源泉。來論證社會發展變化的趨勢。黑格爾所說的由於事物內部矛盾是其發展變化的源泉,中的事物是一種 「精神」 有點類似於老聃所說的 「道」,(黑格爾是唯心主義者)而馬克思所說的 「事物」是「物質」。

認識論

認識論認識作為整體看,具有三元運動。認識始於感官知覺,感官知覺中只有對客體的意識。然後,通過對感覺的懷疑批判,認識成為純主體的。最後,它達到自認識階段,在此階段主體和客體不再有區別。所以自意識是認識的最高形態。當然,在黑格爾的體系中必得如此,因為最高一種的認識一定要是「絕對」所具有的認識,既然「絕對」是 「全體」,所以在它自身之外再沒有任何東西要它認識了。

依黑格爾的意見,在最好的思維中,思想變得通暢無阻,水乳交融。真和假並不像普通所想的那樣,是判然分明的對立物;沒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假的,而我們能夠認識的任何事物也不是完全真的。「我們能夠多少有些錯誤地去認識」;我們將絕對真理歸於某一件孤離知識時便發生這種情況。像「凱撒是哪裡出生的?」這種問題,有一個直截了當的答案,這答案從某個意義上說是真的,但是在哲學的意義上不真。按哲學講, 「真理就是全體」,任何部分事物都不十分真。

據黑格爾說,時間歷程按倫理和邏輯雙方面的意義來講,都是從較不完善到較完善。確實,這兩種意義在他看來並不是真正區別得開的,因為邏輯的完善性就在於是一個密緻的全體,不帶高低不平的邊緣、沒有獨立的部分,而是像人體一樣,或者說更像有理性的精神一樣,結成一個各部分互相依存、都一同趨向單一目標的有機體;這也就構成倫理的完善性。引幾段原文可以說明黑格爾的理論: 「理念正如同靈魂嚮導默久里神,真正是各民族和世界的領袖;而精神,即這位嚮導的理性的、必然的意志,是世界歷史的種種事件的指導者,而且一向就是。按精神的這種指導職能來認識精神,便是我們當前的工作的目的。」

客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相對,認為永恆存在之物是一種「絕對精神」 ,不以主體形式而轉移,是形而上的本質。而主觀唯心主義認為事物以主體形式而改變。事物是因主體存在而存在,即因我的存在而存在;而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存在不存在是與我無關的,個體存在不存在世界都存在,這絕對存在的是一種絕對精神。「

「哲學為觀照歷史而帶來的唯一思想即u2018理性u2019這一單純概念;即理性是世界的主宰;即世界歷史因而顯示出一種合理的歷程。這種信念和洞察在歷史學本身的範圍內是一個假說。在哲學領域中,它卻不是什麼假說。在哲學裡由思辨認識證明:理性——這裡不考究宇宙對神的關係,僅只這個名詞就算夠了——既是無限力量也是實體;它自身是一切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無限素材與無限形式——即推動該內容的東西。理性是宇宙的實體。」

「這種u2018理念u2019或u2018理性u2019,是真實、是永恆、是絕對有力的存在;它顯現在世界中,而且在這世界中除它和它的榮耀而外,再沒有別的顯現出來——這便是如前面所說,在哲學中已經證明的、在這裡看作確證了的論點。」

「知性和自覺意志作用的世界,並沒有委給偶然,而是必定表現為自知的理念的樣子。」

黑格爾說:「理性即對全部實在這種有意識的確信。」這並不是說分立的人是全部實在;就他的分立性來說,他不是十分實在的,但是他的實在處在於他參與整體的「實在」。隨着我們變得日益理性,這種參與也相應地增大。這是「一個恰巧為我所知的結果,因為我已經詳細考察了全領域。」所有以上引文都摘自《歷史哲學》的緒論。

精神及精神發展的過程,是歷史哲學的實在對象。把精神和它的對立物即物質加以比較,便可以理解精神的本性。物質的實質是重量;精神的實質是自由。物質在自己以外,而精神在自身以內具有中心。「精神是自足的存在。」這話如果不清楚,下面的定義或許比較能說明問題:

「可是精神是什麼呢?它便是「一」,是自身均一的無限,是純粹的同一性,這同一性其次把自己同自己分離開,作為自己的另一個東西,作為和共相對立的u2018向自有u2019及u2018內自有u2019。」

黑格爾把絕對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絕對精神並不是超越於世界之上的東西,自然、人類社會和人的精神現象都是它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表現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發展、永恆的生命過程,就是絕對精神本身。黑格爾哲學的任務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過自然、社會和思維體現出來的絕對精神,揭示它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實際上是在探討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係,在唯心主義基礎上揭示二者的辯證同一。

圍繞這個基本命題,黑格爾建立起令人嘆為觀止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主要講述絕對精神自我發展的三個階段: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8]

主要作品

《精神現象學》(Phaenomenologie des Geistes ) (1806 ,See battle of Jena) [9]

《邏輯學》 (Wissenschaft der Logik) (1812-1816)(作者於1831年計劃出版第二版,但未完成時便去世)

《哲學科學全書綱要》 (Enzyklopae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1817-1830) (全書分三個部分: 邏輯學、 自然哲學、 精神哲學) (先後共出版過3個版本;其中邏輯學部分被稱為「小邏輯」)

《法哲學原理》 (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19)

《美學講演錄》(又譯:《美學》、《談美學》) [10]

《歷史哲學講演錄》

《哲學史講演錄》

《宗教哲學講演錄》

人物影響

黑格爾的思想,標誌着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後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有甚者,由於黑格爾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兩者之要義,因此,對於那些因看到自由主義在承認個人需求、體現人的基本價值方面的無能為力,而對覺得自由主義正面臨挑戰的人來說,他的哲學無疑是為自由主義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

黑格爾的政治思想是西方近代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政治理論的終結,它深刻反映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基本政治要求,他的整體國家觀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新自由主義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K.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揭示了國家與社會的真實關係,奠定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理論基礎。

人物名言

1、 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 ——黑格爾

2、 凡是現實(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存在)的。 ——黑格爾

3、 一個志在有大成就的人,它必須如歌德所說,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麼事都想做的人,其實什麼事都不能做,而終歸於失敗。 ——黑格爾

4、 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 ——黑格爾

5、 紀律是自由的第一條件。 ——黑格爾

6、 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的事業,乃儘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抑他人的偉大使之與他人相齊。 ——黑格爾

7、 人們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選擇和自決都不是出於意志的理性,而是出於偶然的動機以及這種動機對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賴 。 ——黑格爾

8、 個性像白紙,一經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潔白。 ——黑格爾

9、 人應尊敬他自己,並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 ——黑格爾

10、 法律決非一成不變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風浪而起變化一樣,法律也因情況和時運而變化。 ——黑格爾

11、 無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為他要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黑暗的世界。 ——黑格爾

12、 什麼是悲劇?悲劇就是善的衝突。 ——黑格爾

13、 一個擁有真正美的心靈總是有所作為的,並且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 ——黑格爾

14、 我們可以斷言,沒有激情,任何偉大的事業都不能完成。 ——黑格爾

15、 只有那些永遠躺在坑裡從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會掉進坑裡。 ——黑格爾

16、 真理誠然是一個崇高的字眼,然而更是一樁崇高的業績。如果人的心靈與情感依然健康,則其心潮必將為之激盪不已。 ——黑格爾

17、 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 ——黑格爾

18、 世上大概有兩種人,「一種人畢生致力於擁有,另一種人畢生致力於有所作為。」一心渴望擁有,一旦沒有達到目的,就會失落、痛苦和絕望。心無旁鶩,專心於事業的追求,就會忘掉許多煩惱,找到許多努力過程中的快樂。默默耕耘的人其實是最智慧的人。 ——黑格爾

19、 理想的人物不僅要在物質需要的滿足上,還要在精神旨趣的滿足上得到表現。 ——黑格爾

20、 時代的艱苦使人對於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瑣屑興趣予以太大的重視,現實上很多的利益和為了這些利益而作的鬥爭,曾經過多地占據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們沒有自由的心情去理會那較高的內心生活和較純潔的精神活動,以致許多較優秀的人才都為這種艱苦環境所束縛,並且部分地被犧牲在裡面。因為世界精神太忙碌於現實,所以它不能轉向內心,回復到自身。 ——黑格爾

21、 審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養……藉助修養才能了解美,發現美。 ——黑格爾

23、 每個人都是一個整體,本身就是世界,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滿的有生氣的人,而不是某種孤立的性格特徵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黑格爾

24、 一個人如果把從別人那裡學來的東西算作自己的發現,這也很接近於虛驕。 ——黑格爾

25、 對現實的抽象就是對現實的毀滅。 ——黑格爾

26、 愛情確實有一種高尚的品質,因為它不只停留在性慾上,而且顯出一種本身豐富的高尚優秀的心靈,要求以生動活潑,勇敢和犧牲的精神和另一個人達到統一。 ——黑格爾

27、 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時間。 ——黑格爾

28、 理想的人物不僅要在物質需要的滿足上,還要在精神情趣的滿足上得到表現。 ——黑格爾

29、 只有經過長時間完成其發展的艱苦工作,並長期埋頭沉沒於其中的任務,方可有所成就。 ——黑格爾

30、 精神的生命不是表現為害怕死亡,與荒蕪保持絕對的距離,而是表現為承受死亡,並在死亡中保存自身。只有當精神在一種相當絕對的支離破碎狀態下重新找到自己,他才贏得它的真理。精神作為這樣一種肯定的事物,並沒有逃避否定的事物……同樣,當虛假成為真理的一個環節,它也不再是一個虛假的東西。 ——黑格爾 《精神現象學》

31、 個性像白紙,一經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潔白。 ——黑格爾

32、 運偉大之思者,必行偉大之迷途 ——黑格爾

33、 誰中途動搖信心,誰就是意志薄弱。 ——黑格爾

34、 智慧之鳥的貓頭鷹, 在文明的暮色中才開始起飛。 ——黑格爾

35、 精神上的道德力量發揮了它的潛能,舉起了它的旗幟,於是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正義感在現實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黑格爾

36、 有一些寶貴的東西作為它的目標時,生活才有價值。 ——黑格爾

37、 只有一個人能理解我,但他也不能完全理解。 ——黑格爾

38、 一句哲理在年輕人嘴裡說出和在老年人嘴裡說出是不一樣的。年輕人說的只是這句哲理本身,儘管他可能理解得完全正確。而老年人不只是說了這句哲理,其中還包含了他的全部生活! ——黑格爾

39、 如果你生活是一種無法抗拒的、無法改變的痛苦裡,那麼這種痛苦將是你的幸福!給自己一個希望和勇氣,大喊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慷慨的說句「大不了就是一死 」! ——黑格爾

40、 那隱藏着的宇宙本質自身並沒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氣。對於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開它的秘密,將它的財富和奧妙公開給他,讓他享受。 ——黑格爾

41、我首先要求諸君信任科學,相信理性,信任自己,並相信自己。 ——黑格爾

42、 我看見拿破崙,這個世界精神,在巡視全城。當我看見這樣一個偉大人物時,真令我發生一種奇異的感覺。他騎在馬背上,他在這裡,集中在這一點上他要達到全世界、統治全世界。 ——黑格爾

43、 真理是在漫長的發展着的認識過程中被掌握的,在這一過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繼續。 ——黑格爾

44、 婚姻實質上是倫理關係。婚姻是具有法定意義的倫理性的愛。 ——黑格爾[11]

人物視頻

1、5分鐘領略黑格爾的《小邏輯》一本影響世界最純淨的哲學巨著

5分鐘領略黑格爾的《小邏輯》一本影響世界最純淨的哲學巨著

2、130辯證法大師黑格爾

130辯證法大師黑格爾

外部連結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