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格里高利聖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格里高利聖詠
格里高利聖詠

格里高利聖詠(英語:Gregorian chant)

是西方教會單聲聖歌的主要傳統,是一種單聲部、無伴奏的[[羅馬天主教宗教音樂。

格里高利聖詠主要是在第9世紀和第10世紀,法蘭克人到達西歐和中歐期間發展起來,後來繼續有所增加和編寫。

通常人們認為是教皇葛雷哥利一世 (Pope Gregory I)發明了格里高利聖詠,但學者們認為是在後來的加洛林王朝時期,綜合了羅馬聖詠和高盧聖詠而形成。

格里高利聖詠共有8種調式。傳統上,格里高利聖詠由男人或男孩組成的唱詩班在教堂中演唱。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外文名 宗教 類別
格里高利聖詠 Gregorian chant 羅馬天主教 彌撒樂曲

簡介

公元6世紀末,羅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為了統一教會儀式中的音樂,將教會禮儀歌曲、讚美歌等收集、整理成一本《唱經歌曲》(即「聖詠」),共收集整理了三千多首歌曲,它後來就被人們稱做「格里高利聖詠」。格里高利聖詠只用人聲,歌詞採用拉丁文,不用器樂伴奏。格里高利聖詠沒有和聲和對位,旋律簡單,不用變化音和裝飾音,音域也很窄,一般不超過八度。雖然它的旋律沒有明顯的節奏重音,速度徐緩,但較好地配合了拉丁文歌詞的抑揚頓挫。格里高利聖詠原來是沒有記譜的,而是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來傳播。後來,由於聖詠數目的增多而需要給演唱者提示不同旋律的輪廓,於是就逐漸產生了簡單的記譜。格里高利聖詠追求一種肅穆、超脫的氣氛,排斥人世的激情。格里高利聖詠在產生、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古希臘、希伯萊、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地區的音樂,因此,它使我們了解了已失傳的古代地中海地區的音樂文化。同音,格里高利聖詠也孕育了西方一千多年來的音樂藝術。

概念

用一句簡單的話描述格里高利聖詠的定義就是: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的天主教禮儀式音樂,稱為格里高利聖詠(gregorian chant),因其表情肅穆、風格樸素亦稱為素歌(plainsong)。應該說它是西方專業音樂歷史的源頭,它不僅僅具有宗教文化的職能,而且孕育出專業音樂的萌芽,不了解格里高利聖詠的藝術傳統,就不能完全弄清音樂史的發展(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的引子和尾聲中到採用了古老聖詠旋律《主啊,拯救你的子民》)。

天主教從最初就認識到音樂對信仰的作用,使得音樂在宗教禮儀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經文以詠唱的方式出現就形成所謂的聖詠(chant),格里高利聖詠的形成過程也是十分複雜的,我們簡單了解一下。

形成

歷史

基督教成為官方宗教後,很快在各地廣泛傳播,隨之而來的禮拜儀式也逐漸形成規模和系統,但各地的禮拜形式及其音樂部分——聖詠各具地方色彩(如一百個人演哈姆雷特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流行的主要有這樣幾個:羅馬的古羅馬聖詠(Old Roman chant)——是羅馬最古老的聖詠,它與後來成形的格里高利聖詠之間,有或多或少的聯繫,在格羅夫音樂辭典中有一個詞條是Gregorian and Old Roman chant,其中較為詳細的探討了兩者的關係問題;安布羅斯聖詠來自於米蘭。基督教成為國教後,在羅馬形成兩個教會音樂發展中心,一個是羅馬城,在那裡建立的第一所教會唱歌學校(傳說是格里高利所建),專門為禮拜儀式培養詠唱聖詠的歌手(算是較早的專業音樂學校),而另一個中心就是米蘭,主教安布羅斯從東方教會借鑑,在禮拜儀式中加入以應答方式詠唱詩篇的形式,並親自編寫讚美詩,從而在米蘭形成了以他命名的「安布羅斯聖詠」;莫扎拉比克聖詠流行於西班牙和葡萄牙;凱爾特聖詠流行於愛爾蘭、蘇格蘭及英國北部。他們多少受到安布羅斯聖詠的影響;高盧聖詠流行在今天的法國、比利時地區,後來丕平登基為法蘭克國王后(加洛林文藝復興時期),高盧聖詠被禁止,強迫推行羅馬禮儀和聖詠,他的繼位兒子查理大帝,更進一步在政治上擴張,使得各地都實行羅馬禮拜儀式傳統,從而在約8、9世紀左右,形成了以羅馬禮儀為基礎,融合了高盧地區禮儀因素的統一的羅馬天主教聖詠禮儀——格里高利聖詠。可以說,格里高利聖詠是個混血,一是教權和王權的聯合,一是綜合不同地區音樂及禮儀因素的結果(主要是羅馬和高盧)。

形成

那麼如此看來,似乎與教皇格里高利本人沒什麼聯繫,以他的名字命名聖詠的緣由又在何處呢?在一些音樂史著作中,有一些說法,說他曾派人到各地搜集聖詠,並編了兩本聖詠集(一本彌撒唱經本,一本日課唱經本),還創建歐洲最早的聖樂學校,還有傳說格里高利聽象徵聖靈的鴿子對他唱聖樂,從而記錄下曲調,形成聖詠。但可以肯定的是格里高利一世在6世紀末上任時,確實在統一羅馬禮儀音樂方面作了許多努力,他在整頓教會內部的紀律、財政管理和禮拜制度着手,以政治家的魄力和手段,使羅馬教會的勢力得以鞏固和擴大。後來,為了維護教皇的權威,讚揚格里高利一世的功績,在加洛林王朝當權者的重視下,羅馬教會的聖詠(格里高利聖詠集及之後編寫的新聖詠)統稱為「格里高利聖詠」。

特徵

  • 無伴奏純人聲(男聲)歌唱的單聲部音樂形式、以拉丁文為歌詞、即興式而無明顯節拍、建立在單純的自然音階基礎上
  • 旋律:一般平緩,以級進和三度進行為主,音域經常控制在比較狹窄範圍內
  • 格里高利聖詠的歌唱方式有四種:獨唱、齊唱、交替演唱和應答演唱。
  • 格里高利聖詠旋律根據歌詞與歌聲的結合關係分為三種類型:
  • 音節式——一字對一音;
  • 紐姆式——一字對一個多音;
  • 花唱式——一字對若干音,少則十幾個音多則五六十個音。

意義

至今已知的格里高利聖詠大約有三千首之多,它們在多年的口頭傳唱後,直到9世紀才被記下譜來,成為西方音樂文化遺產中的一批古老的珍奧。同時也是西方藝術音樂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1] 我們將會看到,正是從這些單音部的聖詠中,逐漸孕育和發展出一種豐富的復調音樂的傳統。對後來西方音樂的發展(尤其是17世紀之前的音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格里高利聖詠的歷史意義是深遠的。

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