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紫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桂林紫薇 |
中文名:桂林紫薇 學 名:Lagerstroemia guilinensis S.K. Lee & L.F. Lau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桃金娘目 科:千屈菜科 屬:紫薇屬 分布區域:中國桂林等地 命名者及年代:S.K. Lee & L.F. Lau,1982 |
桂林紫薇(學名:Lagerstroemia guilinensis S.K. Lee & L.F. Lau)是千屈菜科、紫薇屬灌木,桂林紫薇分布於中國[[廣西桂林等地。喜光,耐乾旱和寒冷,生長和開花都需充足的陽光,亦略耐蔭;在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下生長旺盛。 桂林紫薇有活血、止血、消風、清熱、解毒功效,從桂林紫薇莖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9個化合物。桂林紫薇是優良觀花植物。[1]
桂林紫薇植物學史
該種於1965年在中國桂林西山老君洞]才發現,1982年才正式命名為新種。
桂林紫薇形態特徵
桂林紫薇, 灌木,高約2米;枝褐色,有縱條紋,小枝圓柱形,光滑無毛。葉互生,紙質,卵狀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4.5-7厘米,寬1.5-2.5厘米,頂端長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近圓形至闊楔形,兩面無毛,中脈在上面扁平,在下面略凸起,側脈5-6對,近邊緣處分叉而互相連接;葉柄短,長約2毫米。
花組成頂生狹圓錐花序,長5-8厘米,寬2-3厘米,苞片及小苞片葉狀,初具粉末狀的毛;無梗或具短梗;花萼狹鐘形,長1-1.2厘米,基部下延,漸狹成柄狀,有6條成狹翅狀的棱,上部6裂,裂片長三角形,長約2毫米,頂端漸尖,內面通常無毛,但尖端具粉末狀細毛,萼裂間有6條粗大的附屬體,長達3毫米,開花時呈角狀彎曲;花瓣白色,近圓形,邊緣微皺褶,直徑5-6毫米,爪長6毫米;雄蕊約36,其中6枚長約12毫米,其餘長9-10毫米;子房球形,無毛,直徑約1.5毫米,4室,花柱長12毫米。[2]
蒴果近球形或矩圓形,長約7毫米。
桂林紫薇產地生境
桂林紫薇分布於中國桂林等地。桂林紫薇生於海拔150-400米的生石山上灌木叢中,耐乾旱和寒冷。對土壤要求不嚴,但種植在肥沃、深厚、疏鬆呈微酸性、酸性的土壤中生長健壯;怕澇,忌種在地下水位高的低濕地方;喜光照充足的環境,亦略耐蔭;在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下生長旺盛。
桂林紫薇生長習性
桂林紫薇花期長,花期5-6月,果期9月。年高生長0.6米以上,而原產地新梢年生長量在0.3米以下。種植4年,一般見開花結果。
桂林紫薇繁殖方法
桂林紫薇常用繁殖方法為播種、扦插。桂林紫薇蒴果8-9月成熟,果皮變黃蠍色時便可採集,採回果實放在陽光下暴曬,待果裂開時,把果殼及雜質清除,取其淨種,放於布袋內儲藏於通風處,次春播種。 扦插的話按照一般扦插方法即可,易成活。
桂林紫薇主要價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祛風;散瘀止血。主無名腫毒;丹毒;乳癰;咽喉腫痛;肝炎;疥癬;鶴膝風;跌打損傷;內外傷出血;崩漏帶下。
藥理作用:德灑明鹼有抗真菌作用,體外殺白色念珠菌之濃度為8毫克/毫升,對白喉桿菌也有作用(有效濃度為4毫克/毫升);如白喉患者同時有真菌感染,德灑明鹼與其他抗菌素(如紅黴素)合用,則抗菌作用可顯着增強。葉、莖有某些抗菌作用,但未經證實。種子含某種麻醉成分。據說樹皮有興奮、退熱作用。
桂林紫薇,萌櫱力強,叢生,花序大而艷麗,開花時間長,可提升城市花化、彩化效果。為優良開花植物物種。可作石山綠化和庭院觀賞。
桂林紫薇莖的化學成分。從桂林紫薇莖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9個化合物,包括6個三萜,分別鑑定為羽扇豆醇(lupeol),木栓烷酮 (friedelin),白樺脂醇 (betulin),阿江三萜醇酸 (arjunolic acid),膠三萜-5-烯-3β-醇(glut-5-en-3β-ol ),齊墩果酸 (oleanolic acid) ,β-谷甾醇 ,胡蘿蔔苷 ,三十五烷 (pentatriacont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