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桂枝加大黃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加大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解肌發表,調和營衛,通腑瀉實之功效。主治太陽表證未解,內有實熱積滯,腹滿實痛,大便不通。

別名

桂枝大黃湯(《傷寒圖歌活人指掌》卷四)、桂枝芍藥大黃湯(《傷寒大白》卷三)、桂枝加芍藥大黃湯(《皇漢醫學》)。

歌訣

太陽本病下非宜,腹滿旋驚實痛時,湯用桂枝仍解表,大黃攻里效尤奇。

組成

桂枝(去皮)三兩(9g),大黃二兩(6g),芍藥六兩(18g),生薑三兩(9g),甘草(炙)二兩(6g),大棗(擘)十二枚。

用法

以水七升(1400ml),煮取三升(600ml),每服一升(200ml),去滓溫服,一日三次。

功用

解肌發表,調和營衛,通腑瀉實。

主治

太陽表證未解,內有實熱積滯,腹滿實痛,大便不通。

方義

本方是桂枝倍芍藥加大黃所組成,這是針對太陽病,因誤下實邪結於陽明,因而採取解肌祛風兼苦寒瀉下的治法。方用大黃瀉下攻積,以除腹痛,桂枝通陽發汗,以解肌表,白芍斂陰和營,甘草緩中調胃,二者相伍,尤能化陰止痛,生薑汁辛溫調衛以助桂枝辛散衛分之表邪,大棗甘溫助白芍調和營血,姜棗合用,又加強桂芍調和營衛之效。故本方有辛溫解表,調和營衛,兼通腑實的作用。

運用

本方以發熱惡風、汗出、腹脹痛拒按、便秘為辨證要點。現代常用於治療感冒、慢性腸炎、闌尾炎、細菌性痢疾、胰腺炎、頑固性蕁麻疹等。

加減化裁

如腹脹甚者,加厚朴、枳殼;腹痛甚者,重用芍藥;大便燥結難下,加全瓜蔞、火麻仁,重者加芒硝;挾濕加苡仁。

使用注意

脾胃虛弱者不宜使用本方。

附方

桂枝加芍藥湯

組成:桂枝(去皮)三兩(9g),芍藥六兩(18g),甘草(炙)二兩(6g),大棗(擘)十二枚,生薑(切)三兩(9g)

功用:調和營衛,理脾和中,緩急止痛

主治: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病屬太陰者

出處:《傷寒論》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桂枝加芍藥湯與桂枝加大黃湯相比較,桂枝加芍藥所主病證較輕,病以腹痛時痛為特點,治療重在活血通絡;而桂枝加大黃湯所主病症較重,病以時腹大痛為特點,治療重在祛瘀通絡,是其不同

重要文獻摘要

1、《內台方議》:與桂枝湯以和表,加芍藥、大黃以攻其里。且赤芍藥性涼,而能瀉血中熱,大黃能除其實、瀉其脾也。

2、《古方選注》:大黃入於桂枝湯中,欲其破脾實而不傷陰也。大黃非治太陰之藥,脾實腹痛,是腸中燥屎不去,顯然太陰轉屬陽明而陽道實,故以姜、桂入太陰昇陽分,殺太陰結滯,則大黃入脾反有理陰之功,即調胃承氣之義。燥矢去,而陽明之內道通,則太陰之經氣出注運行而腹痛減,是雙解法也。

3、《中國醫學大辭典》:此方以桂、姜升邪外行,倍芍藥以疏太陰之經,加大黃以通陽明之腑,又慮其苦泄太過,更加棗、草以扶之,此雙解表里法也。

參考資料

1. 彭懷仁主編;南京中醫學院主編.《中醫方劑大辭典 第8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年

2. 宗全和.《中醫方劑通釋 卷1》: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

3. 張湯敏,孫仁平.《傷寒論方藥新解》: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年

4. 王付,石昕昕.《仲景方臨床應用指導》: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年

5. 李永來.《中華名方大全》: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

6. (清)慶雲閣.《慶雲閣醫學摘粹》: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年

7. 李文瑞,李秋貴主編;王凌等編著.《傷寒論湯證論治》: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8. 呂志傑.《張仲景方劑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年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