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桂枝加芍藥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桂枝加芍藥湯

 

 

 

求真百科的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視為專業意見。任何醫藥相關資訊,應諮詢專業人士。

桂枝加芍藥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調和營衛,理脾和中,緩急止痛之功效。主治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

出處

《傷寒論》

歌訣

桂枝倍芍轉輸脾,泄滿升邪止痛宜。大實痛因反下誤,黃加二兩下無疑。

組成

桂枝(去皮)三兩(9g),芍藥六兩(18g),甘草(炙)二兩(6g),大棗(擘)十二枚,生薑(切)三兩(9g)。

用法

以水七升(1400ml),煮取三升(600ml),去滓,分三次溫服。

功用

調和營衛,理脾和中,緩急止痛。

主治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

方義

本方即桂枝湯倍芍藥藥量而成,方用桂枝辛溫通陽,炙甘草和姜棗,益氣補脾和胃;芍藥斂陰和營,緩急止痛,故本方具有調和營衛,理脾和中,緩急止痛之功。

運用

本方以發熱汗出惡風、腹滿時痛、喜按為辨證要點,無表證者亦可使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便秘、胃痛、胃腸痙攣、慢性痢疾、慢性胰腺炎、腸梗阻術後腸狹窄、肢體震顫等。

加減化裁

如腹滿甚者,加厚朴、枳殼;腹痛甚者,加大芍藥用量;陰傷便秘,加當歸、肉蓯蓉、杏仁。

使用注意

脾胃虛弱者不宜使用本方。

《方機》:煩,脈浮數,無硬滿狀者;腹滿寒下,脈浮,或惡寒,或腹時痛者。

附註

附方1 桂枝湯

組成:桂枝(去皮)三兩(9g),芍藥三兩(9g),生薑(切)三兩(9g),大棗(擘)十二枚,甘草(炙)二兩(6g)

功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惡風發熱,汗出頭痛,鼻鳴乾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

出處:《傷寒論》

附方2 桂枝加桂湯

組成:桂枝(去皮)五兩(15g),芍藥三兩(9g),生薑(切)三兩(9g),甘草(炙)二兩(6g),大棗(擘)十二枚

功用:溫通心陽,平沖降逆

主治:心陽不足,寒水凌心之奔豚。太陽病誤用溫針或發汗太過而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胸,起臥不安,有發作性。

出處:《傷寒論》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桂枝湯、桂枝加桂湯與桂枝加芍藥湯三方,藥物組成完全相同,可主治病症則不同,桂枝湯主治太陽中風證,方中桂芍姜相等的用量,功在調和營衛,解肌散邪;桂枝加桂湯,主治腎寒氣逆證,病以氣上沖喉咽為特點,方中藥用劑量與桂枝湯比較,桂枝用量由三兩增為五兩,功用由解肌散邪變為平沖降逆,正如仲景言「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也。」而桂枝加芍藥湯則主脾瘀血輕證,病以脘腹時有疼痛,固定不移為特點,方中芍藥有三兩變為六兩,功用由益陰和營變為和脾通絡化瘀。可見此三方藥物雖相同,但因劑量調配不同,則決定其主治各有不同,因此,在臨床中斟酌藥物至為重要。

重要文獻摘要

1、《傷寒貫珠集》:桂枝所以越外入之邪,芍藥所以安傷下之陰也。按《金匱》云: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此亦邪陷陰中之故。而桂枝加芍藥,亦小建中之意,不用膠飴者,以其腹滿,不欲更以甘味增滿耳。

2、《古方選注》:桂枝加芍藥湯,此用陰和陽法也,其妙即以太陽之方,求治太陰之病。腹滿時痛,陰道虛也,將芍藥一味倍加三兩,佐以甘草,酸甘相輔,恰合太陰之主藥;且倍加芍藥,又能監桂枝深入陰分,升舉其陽,辟太陽陷入太陰之邪。復有姜、棗為之調和,則太陽之陽邪,不留滯於太陰矣。

參考資料

1. 彭懷仁主編;南京中醫學院主編.《中醫方劑大辭典 第8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年

2. 張湯敏,孫仁平.《傷寒論方藥新解》: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年

3. 王付,石昕昕.《仲景方臨床應用指導》: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年

4. 曲夷.《長沙方歌括白話解》: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年

5. 李永來.《中華名方大全》: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

6. 賈波,李冀.《方劑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

7. 宗全和.《中醫方劑通釋 卷1》: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

8. 李文瑞,李秋貴主編;王凌等編著.《傷寒論湯證論治》: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1]

參考文獻

  1. 經方應用之桂枝加芍藥湯醫案,騰訊網 2020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