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桂櫻 |
中文學名: 桂櫻 拉丁學名: Prunus laurocerasus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目: 薔薇目 科: 薔薇科 亞科: 李亞科 屬: 李屬 亞屬: 櫻亞屬 種: 桂櫻 |
桂櫻(Prunus laurocerasus)是薔薇科的一種常綠灌木或喬木,人們種植桂櫻是因為它的葉子十分漂亮。大部分桂櫻是灌木,但有一種桂櫻可長至40英尺(12米)高。它們的葉子富有光澤,花朵很小,呈白色。桂櫻對寒冷十分敏感,所以多種在氣候溫暖的地方。
主要產於熱帶,自非洲、南亞、東南亞、巴布亞新兒內亞至中、南美。
形態特徵
桂櫻,薔薇科(Rosaceae)常綠灌木,學名為Prunus laurocerasus或Laurocerasus officinalis。長綠灌木,5~15米高,60厘米寬,花小,白色,花簇細長,長5~12公分。樹葉呈深綠色,葉光滑,卵形或披針形,長10~15公分(4~6吋);10~25厘米寬,4~10厘米長,周圍稍微成鋸齒狀。花蕾在春天出現,在夏天開放,7~15厘米的總狀花序包含30-40個花朵,每個花朵1厘米寬。果實為一種的1~2厘米寬的漿果,在秋天變成黑色。卡羅琳桂櫻(P. caroliniana)是其近緣種。
生長環境
該樹種自然分布稀少,為陽性樹種,幼苗較耐陰。喜深厚疏鬆肥沃土壤,酸性或微鹼性土壤皆可生長,在丘陵區較乾燥和土壤較瘠薄的條件下,也能生長,夏季能耐40℃的高溫,適生範圍廣。
分布範圍
桂櫻約有80種,我國有13種。桂櫻原產於歐洲, 原產地在黑海靠近西南亞德一帶,以及東南歐洲,從阿爾巴尼亞到保加利亞東部,從土耳其到高加索山脈,伊朗北部,甚至西歐,都有種植。在北美洲也稱為"英格蘭月桂"。其他溫帶地區也有栽培,常作為綠籬。
栽培技術
栽種 栽植前要把地整平,可挖直徑寬0.8米乘以深0.6米的坑,坑裡先填入10厘米的有機肥,把苗放進坑裡,使苗的根向四周伸展。櫻花填土後,向上提一下苗使根深展開,在進行踏實。栽植深度在離苗根上層5厘米左右,栽好後澆水,充分灌溉,用棍子架好,以防大風吹倒。栽種時,每坑槽施腐熟堆肥15千克-25千克,7月每株施硫酸銨1千克至2千克。花後和早春發芽前,需剪去枯枝、病弱枝、徒長枝,儘量避免粗枝的修剪,以保持樹冠圓滿。
澆水 定植後苗木易受旱害,除定植時充分灌水外,以後8-10天灌水一次,保持土壤潮濕但無積水。灌後及時鬆土,最好用草將地表薄薄覆蓋,減少水分蒸發。在定植後2-3年內,為防止樹幹乾燥,可用稻草包裹。但2至3年後,樹苗長出新根,對環境的適應性逐漸增強,則不必再包草。澆水根據降水情況和土壤墒情決定,一般與施肥相結合。應充足而不過量,以水控樹,以水調肥。一年應澆3-4次水。有節水設施的進行可控滴水灌溉,利於水肥一體化,提高肥水利用率。
施肥
櫻花每年施肥兩次,以酸性肥料為好。一次是冬肥,在冬季或早春施用豆餅、雞糞和腐熟肥料等有機肥;另一次在落花後,施用硫酸銨、硫酸亞鐵、過磷酸鈣等速效肥料。一般大櫻花樹施肥,可採取穴施的方法,即在樹冠:正投影線的邊緣,挖一條深約10厘米的環形溝,將肥料施入。此法既簡便又利於根系吸收,以後隨着樹的生長,施肥的環形溝直徑和深度也隨之增加。櫻花根系分布淺,要求排水透氣良好,因此在樹周圍特別是根系分布範圍內,切忌人畜、車輛踏實土壤。行人踐踏會使樹勢衰弱,壽命縮短,甚至造成爛根死亡。
修剪
修剪主要是剪去枯萎枝、徒長枝、重疊枝及病蟲枝。另外,一般大櫻花樹幹上長出許多枝條時,應保留若干長勢健壯的枝條,其餘全部從基部剪掉,以利通風透光。修剪後的枝條要及時用藥物消毒傷口,防止雨淋後病菌侵入,導致腐爛。櫻花經太陽長時期的暴曬,樹皮易老化損傷,造成腐爛,應及時將其除掉並進行消毒處理。之後,用腐葉土及炭粉包紮腐爛部位,促其恢復正常生理機能。
主要價值
桂櫻作為觀賞植物被全世界各地大規模地栽種,大多數生命力很強。桂櫻全株有毒,食用會引起不適,果實種子含有糖苷和扁桃苷。桂櫻水是由這種植物製造的蒸餾液,含有劇毒的氫氰酸成分,曾被認為有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