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桃源縣,隸屬湖南省常德市,位於湖南省西北部,介於北緯28°24'24″~29°24'00″,東經110°51'47″~111°36'41″之間,縣域面積4441.22平方公里。桃源縣域為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地段,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截至2018年末,桃源縣戶籍總人口為96.8692萬人。截至2019年,桃源縣轄2個街道、23個鎮、4個鄉,縣政府駐漳江街道。
宋太祖乾德一年(963年),析武陵縣,按轉運使張詠的建議,以其地有桃花源而置桃源縣。縣治由沅水南岸遷至沅水北岸(今漳江街道),隸屬朗州。1988年4月,常德地區改為湖南省地級市,實行市領導縣制,桃源屬其轄。 桃源縣境內有國道319線,常吉、常張高速公路以及G319線、S311線縱貫全境 。境內有桃源站、牛車河站。境內有桃花源、三閣三塔、星子宮、馬援石室、烏雲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景點。
2018年,桃源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68.7297億元,比上年增長8.5%;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73.3269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19.0291億元,增長7.9%;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76.3737億元,增長11.8%。 2020中國淨水百佳縣市。
建置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桃源地域屬楚國洞庭郡(洞庭郡郡治位於今桃源縣青林回維鄉黃楚村的采菱城遺址)。
秦朝時,屬黔中郡。
西漢時,為臨沅縣的一部分。東漢建武二十六年(50年),從臨沅縣析出,置沅南縣,隸屬武陵郡。縣治設於武陵縣治西南70里(約合35公里)的古城山(今鼎城區長茅嶺鄉),漢殤帝延平一年(106年)遷至潯陽坪(今漳江鎮潯陽坪村)。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縣名均為沅南縣,其隸屬關係變動頻繁。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武陵郡,改為朗州,合臨沅、沅南、漢壽三縣為武陵縣,隸屬朗州。
唐、五代時期均為武陵縣。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撥亂反正中,於1980年撤銷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常德地區行政公署,桃源隸屬其下。
1988年4月,常德地區改為湖南省地級市,實行市領導縣制,桃源屬其轄。
行政區劃
自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置桃源縣後的一千餘年間,縣內政區劃分,常撤常合,易動較大。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半個世紀以來,就經歷了6次大的易動。
1984年春,全縣公社改為鄉,大隊改為行政村,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 8月13日,設立桃花源、黃石、三陽港、西安、沃溪等5個建制鎮(其中沃溪鎮於1986年12月隨同湘西金礦的行政劃歸沅陵縣管轄)。1986年1月,撤銷楓樹鄉、茅草街鄉,設立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青林回族維吾爾族鄉。
截至2019年,桃源縣轄2個街道、23個鎮、4個鄉:漳江街道、潯陽街道、陬市鎮、盤塘鎮、熱市鎮、黃石鎮、漆河鎮、理公港鎮、觀音寺鎮、龍潭鎮、三陽港鎮、剪市鎮、茶庵鋪鎮、西安鎮、沙坪鎮、桃花源鎮、架橋鎮、馬鬃嶺鎮、夷望溪鎮、雙溪口鎮、九溪鎮、牛車河鎮、楊溪橋鎮、鄭家驛鎮、木塘垸鎮、青林回族維吾爾族鄉、楓樹維吾爾族回族鄉、佘家坪鄉、泥窩潭鄉,縣政府駐漳江街道。
地理環境
桃源縣位於湖南省西北部,介於北緯28°24'24″~29°24'00″,東經110°51'47″~111°36'41″之間,西與懷化地區的沅陵縣、張家界市的慈利縣、永定區交界,東與常德市的臨澧縣、鼎城區接壤,北枕石門縣,南抵益陽市的安化縣。縣境西起牛車河鄉高峰村萬家河,東至三汊港鄉仁豐村草鞋洲,直線距離約75公里;南起西安鎮薛家沖村獅子嶺,北至熱市鎮老棚村,直線距離約118公里,縣域面積4441.22平方公里。
桃源縣域屬湘贛丘陵的一部分,處於湘西山地向洞庭湖濱湖平原的過渡帶上,為雪峰、武陵兩大山系支脈夾峙,形成三面環山,由南部和西北部山地向中部及東部傾斜,呈「C」字形不完整的山間丘陵盆地。地勢西峻東緩,南北高、中間低。從山地、丘陵到平原的過渡中有梯級降低現象,在100~200米、300~400米、500~700 米、800~ 1000米四級間常見陡坡過渡形式,呈明顯的梯級遞低地形。
桃源縣域為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地段,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是冷熱四季分明,乾濕兩季明顯,春多寒潮陰菇,夏多暴雨高溫,伏秋易旱,冬少嚴寒。多年平均氣溫為16.5℃。
桃源縣境內共有大小河流48條,均匯入沅水,構成樹枝狀輻聚式水系。水系以沅水幹流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河流發源於雪峰山脈,河床坡度陡,落差大,因南部山區降水量大,平均每平方公里集水量比沅水以北大1/3,故河流水量充足,水能資源豐富。
自然資源
桃源縣植物資源主要科屬有:殼斗科的栲屬、青岡櫟屬、櫟屬、板栗屬、石櫟屬計29種;樟科的潤楠屬、楨楠屬、檫木屬、木姜子屬、山胡椒屬等29種;山茶科的厚皮香屬、茶屬、石筆木屬等13種;杜英科的杜英屬3種;薔薇科的石楠屬、花楸屬、櫻屬等26種;蝶形花科的香槐屬、黃檀屬、皂夾屬、紅豆樹屬等15種;胡桃科的胡桃屬、山核桃屬、青錢柳屬等7種;榆科的榆屬、櫸樹屬、朴樹屬、青檀屬等7種;槭樹科10種;椴樹科的椴樹屬等5種;山茱萸科的徠木屬、四照花屬等8種;金縷梅科6種;樺木科3種。還有裸子植物的松、杉、柏科。以上區系成分構成植被的骨幹。石灰岩植被區系有較多的榆科、桑科、馬桑科、馬錢科、山茱萸科、芸香科、大戟科、木犀科植物。華中區系的中國特產種杜仲、猴板栗、香果樹、湖南山核桃、鞘柄木、小楝木、包石櫟、武岡白蘭花亦常見於縣內山地。
桃源縣內有石煤、油頁岩、鐵、釩、銅、鉛、鋅、銅一多金屬、白鎢、銻、秉、金、黃鐵礦、重晶石、碘、石膏、鈾(醉鈾礦)、金剛石、瑪瑙、含鉀岩石、桃花岩(大理石,能潤士等20多種礦產,共有礦床、礦點、礦化點102處,其中中型礦床3處、小璽礦床6處、礦點61處、礦化點32處,此外還有溫泉、石灰岩、白雲岩、粘土(陶土)等。
歷史文化
桃源方言是北方話與江西話融匯後產生的語種,與四川話、重慶話、湖北話發音相近,屬於西南官話常澧片。
桃源地處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過渡地帶,其民風民俗有其自己的特色。在飲食上,桃花源一帶流行喝「擂茶」。相傳東漢時伏波將軍馬援率兵南徵到桃源時,士兵水土不服,瘟疫流行,民間獻「五味湯」(即用茶葉、生薑、茱萸、綠豆和食鹽研末熬湯),服後痊癒,擂茶即由此演變而來。
風景名勝
桃源文物古蹟眾多。離縣城不遠的采菱城是春秋晚期的遺址。桃花源不僅是風景名勝,也是文化古蹟,遺有唐代以來眾多大詩人如孟浩然、劉禹錫、李白、王昌齡等碑刻詩文及古建築。另外有「三閣三塔」、星子宮、馬援石室等古蹟遍布縣內,還有烏雲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桃花源
桃花源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雖是虛構,但實有其地,它就位於湖南省桃源縣。桃花源南臨滔滔沅江,北倚武陵群峰,境內古樹參天,修竹婷婷,壽滕纏繞,花草芬芳,有石階曲徑、亭台牌坊裝點,宛若仙境。這裡每年的3月28日舉辦桃花節,推出各種具有文化特色的活動,如果你此時去桃花源,將會留下浪漫的回憶。桃花源分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嶺、秦人村4個景區,其中桃花山、秦人村為桃花源的中心,有桃花山牌坊、桃花溪、桃樹林、窮林橋、菊圃、方竹亭、遇仙橋、水源亭、秦人古洞、延至館、集賢祠等70餘處景點。尋訪桃花源,車至桃花山牌坊下車。坊在公路南側,始建於1943年,後傾塌,1973年按原貌修復,坊上石刻,介紹了桃花山的概況。牌坊兩邊的柱上,有「紅樹青山斜陽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對聯一副,概括了桃花源的主要景致。過牌坊,上桃花山,迎面有一條小溪,這是桃花溪。溪的右側是桃林,窮林橋便隱藏在這片桃林的深處。桃花溪一帶的景致,有如《桃花源記》中的描述:「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1]
烏雲界
烏雲界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烏雲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南省西北部的桃源縣南部,地處雪峰山脈的東麓、洞庭湖之沅水的南岸,地理位置為東經111o07'20~111o29'20,北緯28o30'40~28o39'47之間。保護區東西長36.0km,南北寬16.5km,東與常德市鼎城區相連,南與益陽市安化縣接壤,西鄰桃源縣太平鋪鄉,北與桃源縣桃花源風景名勝區相望。
湖南烏雲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自然生態系統」類別中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主要保護對象一是保護我國中亞熱帶低海拔地區最具典型、保存面積最大,保存較完好的森林生態系統;二是保護大型貓科動物及其生境。
烏雲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雲貴高原古陸塊的東北邊緣的雪峰山脈中段,沅水下游。由於地形複雜,高低懸殊,氣候、土壤呈明顯的垂直變化,形成了區內多種多樣的獨特生態小環境,為各種不同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保護區有華中低海拔地區現存面積最大、保存較完整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森林覆蓋率為92.5%,是沅江流域的重要水源涵養地。[2]
榮譽稱號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桃源縣在其中。
2019年11月14日,桃源縣被生態環境部評為第三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
2020年1月,入選2020中國春季休閒百佳縣市;入選2020中國淨水百佳縣市。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