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桃溪堡(理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桃溪堡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桃溪堡》中國當代作家理洵的散文。

作品欣賞

桃溪堡

桃溪堡是一個村子,在長安城南樊川道上。前幾天看耿傳明著《晚年周作人》時,看到一九五六年國慶前後周作人在中國文聯組織下來西安旅行,曾到過此村,他一路邊走邊和農民交談,詢問生產和生活情況,並與同行的人說:「聽說人面桃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如今這裡生產好了,百姓安居樂業,是我未曾料到的。」這份資料應是來自於佟韋所寫的《我所認識的周作人》,多年前看過,作者是當年與周氏「同行的人」,作為工作人員負責整個行程的安排。文字記錄難免會引起人的興趣,於是決定去桃溪堡走一遭。

桃溪堡距離中心城區有二十公里左右,從鐘樓一路南行,在南長安街與東、西長安街交匯處再前行一點,往東南方向有一條路叫樊川路,前行約十公里,村子就在路邊。樊川的來歷與樊噲相關,這個川道是漢高祖劉邦封與武將樊噲的食邑,並因此得名,據說有樊噲花園遺址留存,只可惜難覓蹤跡。這條路自漢以來就是通往終南山的有名的道路,唐時豪門杜姓與韋姓家族都曾在此聚居過,川內還分布有八大寺,玄奘法師的遺骨就遷葬在興教寺內,詩人杜甫亦曾在此地生活過十來年。桃溪堡村在路東,已和現時的其他的村莊沒有任何區別,連片的磚混小樓讓人看着潑煩。打聽一下,知道路西有桃花園,傳說為人面桃花舊事的遺存,就欣然前往。很近,和村子隔着樊川路。園門正對馬路,青磚砌成的樓門飛檐斗角,是一派古舊的氣息,門洞內大門上鎖,亦是腐朽不堪,鐵鎖是可以一腳就能踢飛的樣子。樓門上的爬山虎已經將整個牆面密實遮掩,看不清園名。園子很大,約五十畝地,四周磚牆圍攏,都是看着要傾塌的姿勢,牆內大樹的枝椏與牆內外的綠植,葡撻在牆上,牆也要看不見了。從大門的門縫向內看,荒草過膝,樹木蔥蘢,連路也沒有。門內一側的廂房,木門亦是開着的,零落地堆着幾張破舊的桌椅,屋內發霉的氣息遠遠就能感覺到。沿着園門北側的小路西行,知道園子三面都是被麥田圍着的,麥子正揚花抽穗,一片芬芳。西邊不遠處即八水之一的潏河,河兩側的樹木隱隱約約在天際延伸着。

亦無暇探究這片園子的來處,回來後在網上搜得一回,知道它門上的園名為「桃溪山莊」四字,早些時候,大陸,以及台灣的好幾部影視劇都在此地拍攝過,想來院內,亭台樓榭大致是不應少的。又在網上搜了搜在此拍攝過的影視劇,想看看園內景致原來到底是怎樣一副模樣,大致「人面桃花」的典故太過於著名,影視劇竟然太多,根本找不到想要找的幾部。不過還是看到了一位遊客的近年來的園內實景的圖片,滿園的樹木荒草,桃花亦是稀疏地開了幾株,說是大部分都已移栽到了別處。總之,它現在就是一處荒蕪的園子。據說田漢來過此村,至於周作人來時有沒有這樣一處景致,亦沒有看見相關的文字記錄。是的,崔護的舊事,是發生於唐時,它終究是太過於遙遠了。

人面桃花」典故的主人公崔護,唐代博陵,亦即現在的河北博野縣人,唐德宗貞元年間進士,後來做到了御史大夫、廣南節度使的職位。人面桃花的故事核心在於他的一首詩,即《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首詩《全唐詩》有錄,詩本注中說「都城南莊即桃溪堡」,故事則宋《太平廣記》中說得較為詳細,說崔護有年考進士落榜,滯留長安,就到城南遊玩,偶遇一女,艷若桃花,次年重訪此女不遇,於是在門扉上題寫了上面的這首詩。真所謂一詩定詩名,崔護因此詩就千古流芳了,而發生在他身上的愛情故事,亦得到了五花八面的演繹與改造,一直流傳至今。

中國人喜歡用「桃花運」一詞來形容男女情事,以桃花的艷麗來比喻女子的美,《詩經·桃夭》篇就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室人。」寄託了人們期望女子艷若桃花、子孫如桃樹一般枝繁葉茂的心情和願景,崔護的詩句正是迎合了人們普遍的心理認同,並且演繹了一曲美妙的愛情長歌,而不朽了。

只可惜,桃溪堡的桃花園,終究還是太過於荒蕪了。 [1]

作者簡介

理洵,字安父,別署新雨堂,書評人,作家,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