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桐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桐葉

桐葉,中藥名。為玄參科泡桐屬植物泡桐Paulownia fortunei(Seem.)Hemsl.或毛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Thunb.)Steud.的葉。植物泡桐,分布於我國安徽、浙江、福建、台灣、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野生或栽培,在山東、河北、河南、陝西等地近年有引種,越南及老撾也有;植物毛泡桐,分布於我國遼寧南部、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江西等地,通常栽培,西部地區有野生,日本,朝鮮,歐洲和北美洲也有引種栽培。具有清熱解毒,化瘀止血之功效。主治疔瘡、乳癰,腸癰,丹毒,跌打損傷,瘀滯腫癰。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桐葉

性味; 甘、微辛、寒

來源; 為玄參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葉

異名; 白桐葉(《本草經集莊))

主治

疔瘡、乳癰,腸癰,丹毒,跌打損傷,瘀滯腫癰

功效

清熱解毒,化瘀止血

簡介

來源 本品為大戟科植物油桐Aleurites fordii Hemsl.的乾燥葉。

原植物 油桐為落葉喬木,植株高4~8米,含有乳汁;枝粗壯,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4~12厘米,頂端兩側有2枚淡紅色腺體;葉片卵形或卵狀圓形,長8~15厘米,寬3~12厘米,基部心形或截形,全緣,稀為3淺裂,頂端尖或急尖,幼嫩時兩面被黃褐色短柔毛。花雌雄同株,排列成疏鬆、頂生的圓錐狀聚傘花序,先於葉開放;萼片2~3;花瓣5,白色,具淡紅色條紋;雄蕊8~20,排列成2輪,花絲基部合生;雌花子房3~5室,每室1胚珠,花柱3~5,柱頭2裂。核果直徑4~6厘米,近球形,頂端尖,表面平滑。種子具厚殼狀種皮,闊卵形,長2~3厘米。花期5月;果期10~11月。

生於低山坡、山麓及溝邊。原產我國長江流域各省區。分布於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多為栽培。

採收加工 夏、秋採摘,曬乾。

藥品功效

藥材性狀 乾燥葉多捲曲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闊卵形或卵狀圓形,長8~15厘米,寬3~12厘米,基部多為心形,稀為截形,靠葉柄兩側可見2枚紫黑色腺體,邊緣全緣,稀有呈不明顯3裂,頂端尖或突尖,表面綠褐色,背面色稍淺,有長4~12厘米的葉柄。氣微,味淡。以身干、葉完整、無雜質者為佳。

性味和功用 甘、微辛、寒。消腫解毒。用於癰腫,丹毒,臁瘡,疥癬,凍瘡,燙傷,痢疾。一般多鮮用,適量搗敷或燒灰研末敷;煎湯,用量15~30克。

附註 本種的根,種子及花均藥用。種子與葉功效近同。根用於食積痞滿,水腫,哮喘,瘰癧,驅蛔蟲。花外用於熱毒瘡,天皰瘡,燒傷。

功用: 消腫解毒。用於癰腫,丹毒,臁瘡,疥癬,凍瘡,燙傷,痢疾。一般多鮮用,適量搗敷或燒灰研末敷;煎湯,用量15~30克

性味: 甘、微辛、寒

藥用介紹

【異名】白桐葉(《本草經集莊))。

【來源】為玄參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葉。植物形態詳"桐皮"條。

【化學成分】毛泡桐葉含熊果酸,並含糖甙及多酚類。

【藥理作用】熊果酸不僅在化學上與齊墩果酸相近,作用也相近,為皂甙元,可作乳化劑用於製藥或食品工業,對人或動物並無毒性。對水、鹽代謝無明顯作用。曾有人報告,與山楂酸之合劑能擴張冠狀血管,可治療冠脈循環及心功能不足,但也有人認為對冠狀血管並無特異作用,而是由於其不溶於水,因而靜脈注射後在體內形成小顆粒,傷害了肺臟,引起機體的各種反應。

【性味】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無毒。"

功用主治

治癰疽,疔瘡,創傷出血。

①《本經》:"主惡蝕瘡著陰。"

②《綱目》:"消腫毒,生髮。"

用法與用量

外用:以醋蒸貼、搗敷或搗汁塗。內服:煎湯,0.5~1兩。

【選方】①治癰疽發背大如盤,臭腐不可近:桐葉醋蒸貼上,退熱止痛,漸漸生肉收口。(《醫林正宗》)

②治無名腫毒:泡桐花或葉、醉魚草各五錢。搗敷。(江西《草藥手冊》)

③治白喉:霜打泡桐葉一兩。水煎,紅糖一兩沖服。(《河南中草藥手冊》)

④抬人須鬢禿落不生長:麻子仁三升,白桐葉一把。米泔煮五、六沸,去滓,洗之。(《補缺肘後方》)

中文名稱: 油桐葉

來源: 本品為大戟科植物油桐Aleurites fordii Hemsl.的乾燥葉。

出處: 實用中草藥彩色圖集. 第四冊[1]

參考文獻

  1. 桐葉,藥品通 ,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