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桐畈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桐畈鎮位於贛、浙、閩三省交界,距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城20公里,東連嵩峰,南靠嶺底福建省浦城縣盤亭鄉,西鄰沙田,北接泉波,二上線貫穿全境,是廣豐東南大門,有7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181個自然村,150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42102人(2017年),鎮區面積1.5平方公里,規劃2.5平方公里,是個三省邊貿重鎮。總面積80.04平方公里,2001年擴大到7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占總面積12.9%,林地占44.2%,水域占10.2%,道路、村莊和其他占32.7%。桐畈鎮駐地桐家畈距縣城20公里。[1]

中文名稱: 桐畈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

電話區號: 0793

郵政區碼: 334600

地理位置: 位於贛、浙、閩三省交界,距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中心20公里

面 積: 80.04平方公里

人 口: 42102人(2017年)

車牌代碼: 贛E

鄉鎮簡介

桐畈鎮位於縣境東南,東連嵩峰,南靠嶺底和福建蒲城盤亭鄉,西鄰沙田,北接泉波,總面積為7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占總面積12.9%,林地占44.2%,水域占10.2%,道路、村莊和其他占32.7%。鎮駐地桐畈距縣城20公里。全鎮設桐畈、溪山兩個居委會,設深坑、高廳、王家、二渡關、蔣塢、鮑塢、下社7個行政村,共181個自然村,150個村民小組全鎮總戶數8322戶,總人口46000餘人,其中鎮區人口達1多萬,,支部19個,黨員1027人,2010年實現財政收入10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520元。鎮區建有桐興街、三十六米商業街、桐畈大街三條主街道,建有占地5500平米的農貿市場,是省際邊貿農副產品集散地,也是省際邊貿農民趕集的場所。鎮區設有敬老院、老年活動中心、廣播電視站,有初中2所,教職工200餘人,小學15所,鎮有中心醫院一所並新建住院中心,醫療設備較為齊全,有村衛生所、個體診所40餘個。全鎮有耕地總面積962公頃,其中水田面積874公頃,糧食總產量4672噸,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紅薯、馬鈴薯、大豆等,鎮內的特色產業有山羊、葛粉、斗笠、紫橙、天桂梨等。桐畈鎮新農村建設不斷深入,其中鮑塢村新農村建設成為全縣的新農村建設示範點。近年來,全鎮投入巨資興建了大洲大橋、王家人行橋、大灣大橋、三墩大橋、俞宅大壩、桐畈中學新校區和村村通公路等一系列民生工程。鎮黨委、政府將集中精力,立足實際,大力發展,欲將桐畈鎮建設成為「贛東北經濟強鎮、邊貿重鎮、旅遊新鎮」,帶領桐畈人民走向全面的小康生活。

歷史沿革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後壟村曾設立區蘇維埃政府;桐家畈、王家村、石家梯、比古設立鄉蘇維埃政府。全縣原有6個特困鄉(鎮)中,桐畈、比古各占其一,其中桐畈1994年已脫貧,是黃煙、山羊、葛粉、廣豐斗笠主要產地。設有毛溪種羊場。桐畈墟是省際邊貿市場之一。明清時期,石家梯、下社屬新成鄉十三都,王家村屬十四都。民國三十八年(1949)解放前夕稱桐畈鄉,轄15保、209甲。解放初期屬四區。1950年4月,劃分為桐畈鄉、深坑鄉、王家鄉,屬沙田區。1950年8月,劃分為俞宅、下社、後壟、王家、大洲、桐畈6小鄉,仍屬沙田區。1956年撤區並鄉,合併為桐畈、王家、俞宅鄉。1958年11月3鄉合併成立紅旗人民公社。1959年3月改稱桐畈人民公社。1968年擴社並隊,沙田、比古併入。1972年12月,原沙田、比古公社區域劃出,仍稱桐畈人民公社。1984年9月撤社設鄉。1991年6月撤鄉設鎮。2001年11月,二渡關鄉(比古)撤銷,其區域併入桐畈鎮。桐畈鎮位於縣境東南,東連嵩峰,南靠嶺底和福建省浦城縣盤亭鄉,西鄰沙田,北接泉波,總面積2000年為39.5平方公里,2001年擴大到7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占總面積12.9%,林地占44.2%,水域占10.2%,道路、村莊和其他占32.7%。鎮駐地桐家畈距縣城20公里。全鎮原設桐家畈居民委員會,桐畈、深坑、毛溪、下社、俞宅、溪山、後壟、高廳、王家村、大洲10個行政村,7個居民小組,164個村民小組,除居委會外,共有133個自然村,總戶數6056戶、21952人。2002年10月,撤銷桐畈村,併入桐畈居民委員會,撤銷溪山村,設立溪山居民委員會,撤銷原二渡關鄉的靖安、東塢、河泉村,合併為二渡關村。現全鎮設桐畈、溪山2個居民委員會;深坑、毛溪、下社、俞宅、後壟、高廳、王家、大洲、蔣塢、鮑塢、西塢、大坑、二渡關13個行政村,共有231個村民小組、196個自然村。2002年末,全鎮總戶數8023戶,總人口32222人。鎮內新建、改建主街道2條,小街道4條,街寬8~16米,總長3公里,澆築水泥路面4.3萬多平方米,鋪設下水道1600米,新建商住樓5000多平方米,建有自來水廠,供水戶數2300戶。新建16米大街,長300米;桐新大街寬30米,長500米。鎮區商業、飲食、住宿及其他服務行業齊全,共有各類商店460個,年營業額1420萬元。1993年12月建成自動電話端局,交換機容量3912門,全鎮已安裝程控電話3367部。廣浦(廣豐——浦城)公路經過鎮區,公路交通便利。鎮駐地建有占地550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設有墟場,農曆三、六、九為墟日,是省際邊貿市場之一,為本縣與福建省浦城縣邊境農副產品集散地。1994年,鎮辦澱粉廠公開拍賣,改制成的白雲澱粉有限公司,為全縣乃至全地區鄉鎮企業改制開了先河。

行政區劃

桐畈鎮原設桐家畈居民委員會,桐畈村、深坑村、毛溪村、下社村、俞宅村、溪山村、後壟村、高廳村、王家村村、大洲村10個行政村,7個居民小組,164個村民小組,除居委會外,共有133個自然村,常住人口42102人(2017年)。2002年10月,撤銷桐畈村,併入桐畈居民委員會,撤銷溪山村,設立溪山居民委員會,撤銷原二渡關鄉的靖安村、東塢村、河泉村,合併為二渡關村。現桐畈鎮設桐畈、溪山2個居民委員會;深坑村、毛溪村、下社村、俞宅村、後壟村、高廳村、王家村、大洲村、蔣塢村、鮑塢村、西塢村、大坑村、二渡村關13個行政村,共有231個村民小組、196個自然村。

城鎮建設

2002年末,桐畈鎮總戶數8023戶,總人口32222人。鎮內新建、改建主街道2條,小街道4條,街寬8~16米,總長3公里,澆築水泥路面4.3萬多平方米,鋪設下水道1600米,新建商住樓5000多平方米,建有自來水廠,供水戶數2300戶。新建16米大街,長300米;桐新大街寬30米,長500米。鎮區商業、飲食、住宿及其他服務行業齊全,共有各類商店460個,年營業額1420萬元。1993年12月建成自動電話端局,交換機容量3912門,桐畈鎮已安裝程控電話3367部。廣浦(廣豐——浦城)公路經過鎮區,公路交通便利。鎮駐地建有占地550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設有墟場,農曆三、六、九為墟日,是省際邊貿市場之一,為廣豐縣與福建省浦城縣邊境農副產品集散地。1994年,鎮辦澱粉廠公開拍賣,改制成的白雲澱粉有限公司,為廣豐縣乃至全地區鄉鎮企業改制開了先河。鎮設有文化站、電影院、廣播電視站,有線電視終端用戶1882戶。有初中1所,教職工112人,在校學生3303人;小學15所,教職工217人,在校學生4274人。學前班4所,教職工26人,學生630人。鎮有中心醫院1所,病床10張,醫務人員24人,醫療設備較為齊全。有村衛生所、個體診所40個,鄉醫72人。按照「一河兩岸」的總體布局,對鎮區進行總體規劃。一方面進一步完善老城區布局,拆遷舊房,把老街部分居民移遷到濱河公路周邊,改變了「屋多空間少」、「人多街道窄」的現象。另一方面,依託二上線,緊扣交通「大動脈」,以「建好一橋、一路、一校,完善鎮區功能,提高城鎮品位」為出發點,開闢城建新區,規劃新街主幹道,引導城鎮建設向縣城方向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兩年來,桐畈鎮採取市場化動作方式,共引進和瞬息萬變籌資金800餘萬無,投入鎮區基礎設施建設。新建大洲大橋,方便2000餘名居民的出入通行;新建中學教學樓,實現中學的整體搬遷;興建桐畈自來水廠,讓廣大居民用上清潔衛生的生活用水;籌建停車場和邊貿市場,通過「划行歸市」,改變人車混雜,交通堵塞現象。這些基礎設施建設,不僅為創建文明衛生城鎮打好了基礎,而且通過「鬧市外移」迅速做大了鎮區規模。鎮區建設面積已達1.2平方公里,計劃到2010年,鎮區面積達2平方公里。

農業發展

2000年,桐畈鎮有耕地面積695公頃,糧食總產量6236噸,經濟作物主要是曬煙、烤煙、油菜子等。烤煙年產量24噸。桐畈鎮農業總產值3076萬元,工業總產值1.34億元,民營企業總產值502萬元。桐畈鎮年財政收入16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80元。2002年桐畈鎮有耕地總面積962公頃,其中水田面積874公頃,糧食總產量4672噸,農業總產值3800萬元,全年財政收入279.4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30元。工業總產值3200萬元,民營企業46個,產值2.3億元,其中鎮世堂特色食品開發公司年銷售收入1億元,稅收315萬元。

經濟發展

2011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實現5.6億元,增長14.29%;財政總收入實現2016萬元,增長86.6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262元,比2010年的6810元淨增452元。2011年,取得了財政增幅全縣第三名、新農村建設和農林水綜合考評分別全縣第三名、全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全縣「發展提升年」先進單位、全市「五五」普法先進單位等優異成績,實現了本屆政府工作的良好開局。一是突出特色農業發展主題,加快推進4000畝馬家柚基地建設。我鎮作為全縣四大馬家柚種植示範園區之一,主動策應,採取把馬家柚基地建設與「一大四小」工程、富民工程「三結合」的方法,破解發展難題,側重於沿上二線、通村公路兩側規劃建設連片馬家柚基地,預計通過發展馬家柚產業將使全鎮農民人均年增收400-600元。二是引導和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鼓勵農民成立專業合作社,建立「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重點支持農產品深加工,鼓勵農民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4個,使省級農業龍頭企業總數達2個,縣級農業龍頭企業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11個,培植優質農產品基地8個。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夯實經濟發展基礎。制定出台了《關於促進開放型經濟發展的獎勵辦法》,進一步調動各村(居)及社會各界人士參與招商的積極性,全鎮開放型經濟再攀新高。7月份成立了江西譽豪機械租賃有限公司、江西廣飛機械租賃有限公司,完成納稅350萬元,填補了機械租賃稅收的空白;江西物豐磷業科技有限公司落戶二渡關;引進投資2.7億元港幣的深圳凱強電子有限公司。二是加大爭項目融資金力度,壯大經濟發展實力。準確把握住國家政策機遇,精心謀劃,爭取了一批影響全鎮發展大局的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和民生工程等重大項目,成功爭取王家、大灣和三墩渡改橋等工程項目建設資金,擴大了內需,拉動了增長。新型城鎮化建設成績斐然。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公共事業的投入,實施重點民生工程建設,不斷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共投資60萬元大力開展鎮區「四亂」整治、臨時停車場搬遷、「三非」清理等工作,共計拆除臨時亂搭亂建違章建築177直,涉及農戶150餘戶,平整道路、街面1500餘米,成立了桐畈鎮綜合治理工作隊,有效改善了鎮區「髒、亂、差」現象;二是完成毛溪和桐畈居等村路面硬化達20餘公里、撤渡改橋2座,實現100%行政村、82%自然村通水泥路;三是實施了深坑灌區渠系改造,鮑塢水庫東渠段新建支渠,毛溪水庫東渠、廣塢弄渠道、俞宅畈渠道、河渠渠道、梧桐壩下游黃家洲河堤等水利工程和桐畈居集中飲水工程。新農村建設成績喜人。深入宣傳黨的新農村建設政策,全面啟動預備點制度,根本扭轉了部分村(居)「跑點積極、建點消極「現象,廣大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熱情空前高漲,理事會的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政府投一點、農戶籌一點、政策傾斜一點」的多渠道籌集機製得到進一步落實,2011年度的8個新農村點建設,改路、改水、改廁率均達98%以上,美化、亮化工程取得可喜成績。

社會管理

為實現對社會治安形勢「發現得早、控制得了、處理得好」的目標,桐畈鎮在建立和完善民情動態管理、矛盾糾紛排查調處、部門聯動、邊際聯防聯誼「四項機制」上下功夫,推動工作措施的落實。建立了民情動態管理機制。以各村(居)為單位,建立動態民情網,把常住人口、暫住人口、人戶分離人口全部納入管理範圍,加強人口登記和信息採集錄工作,全面、準確地掌握人口情況,實現了對各種治安狀況的及時掌控。以學校為主陣地強化學生的教育管理,防止在校生參與社會不良行為,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完善了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採取「疏堵」結合的辦法,對已發生的矛盾糾紛疏通渠道及時化解,對潛在的矛盾隱患經常性排查,堵住源頭防止矛盾糾紛發生。形成了部門聯動機制。整合各部門資源,形成齊抓共建的合力,集中處理社會治安中一些問題。健全了邊際聯防聯誼機制。針對桐畈鎮處於三省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加強了與周邊鄉(鎮)、村(居)間的聯繫,建立了治安信息互通報告制度,相互定期走訪,共同協商解決邊界區域出現的矛盾糾紛,協同開展邊界地區治安隱患整治活動,有效減少了此類案件的發生。

鎮村建設

桐畈鎮共有7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轄區面積74.6平方公里。為儘快完成村道硬化任務,鎮黨委政府調動鎮、村、組、戶四級積極性,形成全民辦交通的新格局。共籌集建路資金210多萬元,計劃建設通村公路10公里,已建成6.5公里,已有5個村修建了水泥路,基本實現鎮區到各村15分鐘到達的目標。多措並舉,籌措公路建設資金。桐畈鎮村道硬化總里程為20公里,共需資金650萬。鎮黨委政府克服等、靠、要思想,採取「五個一點」的辦法籌措公路建設資金:一是向上「爭一點」;二是財政「擠」一點;三是群眾「投」一點。通過「一事一議」,發動組織群眾自願捐資投勞;四是經營「籌」一點。通過拍賣部分閒置資產、荒山等籌集資金;五是社會「捐」一點。動員幹部帶頭捐資,發動在外創業成功人士投資,數額大的可獲得「建路功臣」榮譽稱號和道路冠名權。自村道硬化工程啟動以來,桐畈鎮農民建路熱情空前高漲,實際捐資額大幅度超過標準捐資額。開拓創新,積極探索村道建設新模式。按照村民自治的原則,各各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選舉由普通群眾組成的村道建設領導小組,全權負責征地拆遷、資金使用和質量監督,凡涉及資金雉和使用情況一律張榜公布,透明動作。桐畈鎮開工的5條通村公路,征田約42畝,拆遷約800平方米,沒有出現一起征拆糾紛,沒有一人上訪。桐畈鎮通村公路工程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造價降低20-25%。

視頻

廣豐區桐畈鎮趕集實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