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桓譚(公元前40年前後 - 公元32年前後),字君山,東漢哲學家、經學家、琴師、天文學家。字君山,沛國相(今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區人)人。17歲入朝,後因在劉秀面前公開批評圖讖怪誕非經,幾乎被下獄處死,後死於貶謫途中,歷事西漢、王莽(新)、東漢三朝,官至議郎、給事中、郡丞。
他把燭干比作人的形體,把燭火的精神,提出「以燭火喻形神」的有名論點,斷言精神不能離開人的形體而獨立存在,正如燭光之不能脫離燭體而存在一樣。王充稱道他的著作是「訟世間事,辨昭然否,虛妄之言,偽飾之辭,莫不證定」。(《論衡·超奇》)對後來無神論思想發展有所影響[1]。
愛好音律,善鼓琴,博學多通,遍習五經,喜非毀俗儒。著有《新論》29篇。
桓譚善於琴,曾作專著《新論.琴道篇》,強調琴可以通萬物,可以禁邪心;還提出「大聲不振華而流漫,細聲不湮滅而不聞」的美學思想;並對琴曲《堯暢》、《舜操》、《禹操》、《文王操》、《微子操》、《箕子操》、《伯夷操》進行了介紹。這是最早的琴學專著之一,對琴學理論的貢獻很大。